新浪博客

雷家林谈艺术录(书法)

2024-05-04 09:33阅读:
雷家林谈艺术录(书法)
雷家林谈艺术录(书法)
雷家林艺术真正有最高价值的,不是他的画和传统书法,而是现代派书法,或水墨书法,在现代书道艺术中增添了新的东西……
因为我倾向钟繇,有好多老钟的笔意,比如那个当,这算婴儿风格吧,别讨厌婴儿风格,赤子风格乃上乘书道了,所谓思无邪,很高的境界。
#书法真的是毁于创新吗?#正好相反,创新不仅不会毁灭书法,而且会给书法以全新的生命。我们的汉字,从甲骨文开始,不断演进,到晋一代,基本定型,这个演变的目标是工具性能的便利,书法的历史,就是创新的历史,能从篆而隶,隶而楷,就是要创新,守旧是不可能完成三体的演变的。今天创新的目标与过去不同,今天的创新,基于现代社会,文字工具的进步(指电脑之类),书法的工具性质进一步淡化,艺术性质进一步加强,这种情形之下,需要的就是新的创新,新的书写风格,会呈现更加多元的态势,守旧是毫无意义的,书法的完全艺术化,除了保留汉字元素,基本上与现代艺术趋同,界限更加模糊,这其实也是现代社会的总趋向,无法逆转。
关于書法,古人早说过了,古质而今妍,以法国艺术的经验,选入国展的妍,落选的称印象派,质,故真正经得起时代雨洗风磨的书法,在古拙,质朴,能做到这点的也不容易,今人多不在古诗文下功夫,重技巧轻
养气,作品图一时的哗众,不耐看,很难有持久的艺术魅力。余习书近五十年,并不多在技法上下功夫,而是多读古诗文,养吾浩然之气,故下笔如有神助,到老方入妙境,虽然理解者不多,但作品摆在那里,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我不在意流量,门前冷落车马稀又如何的,好的东西本来就知者少,懂者稀,自古皆然。
书法不可以专业成功,只可以业余成功。古来的杰出书家,都是有另有事业的人,做文武官的,儒者道者佛者,他们都有正式的事业,书法只是个小道,余事,基本上能做到苏子说的那样,无意于佳乃佳。象傅山那样的郎中,写个药方,可能就是一幅好的书法,往上溯到魏晋到宋明,诸多的文人都懂点中医,会写一些相关的文字,象王義之写过天鼠膏之类的文字。古文人都会写些药方和与治疗相关的书信,它们本身会是很好的书法作品。古人没有谁会专门称自己是干书法的,也没有展览,但有晒书会,这其中除了古书,还包括一些书法作品,参与者也很多,当然是贵族文人而已,大众没这个机会,也不必要,高古的东西始终是少数人在做,好东西量也少,知音也不多,这属于正常的艺术现象,大众不必因之而介怀,曲高和寡嘛。我最近写的东西有某种突破,追王铎之风,并不追其形而追其神,欣赏者不显得多,但我自己却因为这种突破而欣然,往后可能渐入佳境……
我学何绍基,仅学其神,不学其面。师古人,要点在师其心,世人多不知,无论师那位大家,你若师其迹,必死无疑,故善学者,遗其迹,得其神。道州书法,苍老而缠劲,运笔一波三折,此为其精髓,世人习何,多追其形而失其神,误入歧途也,可惜大多数人不懂,以致谬种流传,非兴书道之法也,岂不痛哉!习书一道,与习画相同,求气韵生动,骨法用笔,经营位置等等,唯少的只是敷彩之类画之独特之处耳。古人笔法可学,唯气韵与面貌不能学不可学,气韵在读书养气,然后以古人笔法,自由自运,出自家面目,方可出神入化。吾下图之书,用道州笔意,写自我之形,苍老瘦劲,并有飞白效果,清逸灵动,此余习何书后之所得,已有多年,压在箱底,今展示之,与大方之家共探书道之奥妙。
雷家林谈艺术录(书法)
字写好后,觉得不好,千万别扔掉!齐白石画画,画一幅后,自己觉得不好,但没有扔掉,他说我觉得不好,也许别人会觉得好。这话很有道理。毕竟每个人的欣赏水平,欣赏风格,欣赏感觉都不一样。这个虽然是画画的经验,但对于书法有同样的意义,所以我写了很多,初不觉得好,没有扔掉,而是压在箱底,日后捡看,感觉又不一样了,总觉得那个味道,现在也写不出,一个年龄段只能写一个年龄段的风格。人们常说:右军书法晚乃善,但他青年时段写的兰亭帖,晚年也写不出,所以你写好书作,当时觉得不好,别扔了,先放一放,也许过后会觉得还可以啊!然后再过一段,又觉得很奇妙。一些大家写好后不满意,扔到废纸篓里,而有心者,总把这'废作'拾起来装裱,积累很多无价之宝。这些故事大家熟悉,我就不说是谁了。只告诉你,写好作品无论感觉如何,千万扔掉,留待日后捡看,或许有新的发现。
对于'国展',我不会说三道四,仅仅对落选者一个忠告,毕竟能选上的不多,没有选上,千万别妄自菲薄,说不定你就是印象派书法家,书界的梵高、莫奈。当然你可以继续下一轮,也可以改变方向,往野逸、印象的书路上追求,说不定有新的收获。西方印象派的成功,其实就是落选沙龙者的成功,这对于大都追求书艺的人有积极的指导意义。若看不到自己的价值,因落选而放弃,可能错过了书坛的梵高、毕加索,那样太可惜了。徐渭、八大、石涛,他们都是野逸的大书家,千载留名的印象派书法家,他们基本上书比画好,还有郑板桥、金农也算这类。书艺的道路本来宽广,不必挤独木桥,弄得自己掉到下面,一蹶不振,完全没这个必要,我倒希望有人来组织一场书道落选沙龙,让更多的书道从艺者看到希望,获得生机。
#当代书法能否产生大师呢?#任何时代都可出大师,只是量很少,能出这个,天时地利人和都得占尽,不太容易。我们这个时代的大师,自封基本上无任何用处,未来五百年的人来看我们,基本上是大浪淘沙,淘尽后剩下的就是金子,也就是称为大师的,他必须是人和作品的合一,尤其是作品,单把一个人吹到天上,作品不能让后五百年的人认可,也没有意义,人不可能留下,但作品可以留下,只有作品为后之来者肯定,自然是真大师,书界青史留名。我们不必刻意去做大师,无意于此,多写一点墨迹,让后人去评!
#书法就不可以写丑吗?#书法应该是艺术吧,任何艺术都是追求美,而不是反过来,但我知道的有些书法从艺者说的这个'丑',不一定是与美相对,而是因为漂亮,流媚相对,它的对应词古野,朴拙,天然,稚嫩……这样一来,问题就变得复杂了,我不能单纯地干脆地回答这个看似简单其实是十分深奥的问题了。
我们的任何艺术一直在前进,又一直在回归,反反复复。比如清朝书法,很多人看不上,正眼的只有晋唐,显然不乏有识见的人士,追求晋唐而有成就。但我不这样看,清朝书法之美,康有为等人讲了很多,他们其实是对的,为什么呢,你得先看当时的书学环境,被赵董风吹拂,为官阁体笼罩,形成一种流弊。赵董本人不行吗,肯定不是,两人回归晋唐有所成就,问题不是他们两人,而是他们的徒子徒孙,这里面还有一个担当,先师董,但出了格,大部分流浪在赵董的生死轮回中,没有解脱。清人的尚碑,回归秦汉与三代,正是救这种流弊而形成的清流。
虽然王铎被看成帖学者,但他的字同样有北碑的雄强,就是把碑学巧妙地参入帖学中,帖面碑骨吧。追求秦汉与先秦三代,按今天的话说,就是不忘初心,或者请循其本,追求书法的艺术性,它的更高境界,就是要在书法源头上寻找生命的感觉。
说了这么说,也就是说,我们始终在追求书法艺术的美,而不是丑,但是美的风格不只有一种,而是很多种,或很多元,漂亮,流媚可能也算一种美的风格,那也仅仅是其中一种风格而己。
我们的书法艺术,可以追求静穆与伟大,相当于大家闺秀,亦可以追求野逸与小巧,相当于小家碧玉。结论:书法艺术只能追求美,但美是多元的。
#丑书与艺术书法区别点在哪里?#如何区别真丑书和艺术书法(前卫派,水墨派,现代派,少字派,墨象派,印象派……),艺术不像科技那么严谨,相对松散,但艺术追求美最起码得有根底,基本功必须过关,无论你弄古典的新潮的,基本功这一关必须先过,但也不必过分,或过熟,掌握基本的功夫后,才可追求更高,更丰富的东西,除了体验过程,作品也要过关,不然没法流传后世,我们在信息资料里看到一些日本现代派书法艺术家的作品,陈列在东京的一些展览馆,说明作品能够被接受,也是终极的目的。如果是基本功没过关弄出来的东西,肯定不行,有人一手握二支笔同时写两个字,这个算杂技吧,在下是佩服,而且视频流量顶高的,但是写出来的东西行不行呢?这才是要问的,若作品本身不行,就没有终极的意义。没过关的作品基本上可列入丑书之类,无法被后世接受,也不会被人长久保存的。如果你基本功过关,或相当过关,突然又弄出一些看起来不成熟,孩儿体婴儿体啊!比如有个赵冷月,他的基本功是过关的,后来写的有点稚嫩,这个就不能轻易断定是丑书。
总之艺术不是科技,比较复杂,需谨慎对待。像何绍基的字,我年轻时看着就丑,老了看它就不一样了,但也不会刻意模仿他,古人早有告诫,只能学不能拟,如果你认为何书丑的话,你可以去看他的颜体小楷,还有他行草书日记,这样先让你认定他的基本功早过关,还有个井上有一,用墨油漆写字,尤喜写爱和贫字,泼着写,但他晚年又写颜清臣的家庙碑,以自己的意思临写,很见功底的。若有小儿说赵子昂的字不好,那是乳臭小儿,不知天高地厚,轻赵者若自己字没过关,那是真丑书。
雷家林谈艺术录(书法)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