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的山门,一般有三个门
2013-04-03 20:50阅读:5,080
X
(照片来自华人佛教)
刚看完石窟妹一篇关于法海寺的博客,押题照片是仰视的山门,凝视了一会儿,发现山门两边似窗似门的装饰平常又奇怪,于是搜索了一下。在伽蓝七堂中,山门从无到有,并且越来越重要,可以理解是这是佛国的国门,代表着宗教仪式的入口。
山门是三个门洞的殿式建筑,中间有一个门洞,能走人的,对称两边各有1个稍微小一些的洞门,象征着佛教的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因此称三门。在网上收集一些寺院门的照片,有名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的寺院果然是要有三个门,有真的三个门,也有象征性的假门,但基本都装饰成三个门的样子。佛教认为,入佛门就是入三门,入三门就是入三解脱门,入三解脱门就是入涅槃门,其中寓意,显而易见。作为寺院的门户,山门是佛界和俗世的交界处,它以三门并立的雄姿出现在僧俗前,显示了佛门的神圣不可侵犯。
进入山门对俗人居士而言是一件很庄严的礼节,我一般要沐浴更衣而入,当然还要买票,但敬畏之心不敢放松。相比之下,现在有些占据寺庙的军政大院的大门是不买票的,又有站岗的武士,在门口晃荡也要被追究责任,我还是喜欢对外开放的山门。
“三门”解释起来很拗口,后面给贴上来,我的理解很简单,既然里面是佛国,从地理上讲,有三个国门,海上、陆上和空中,最后都集中到陆上,所以走中间,其他空中和海上是个摆设,但领土完整不能缺少。
以后去伽蓝,记得给所有的山门留个影,在摸摸门框和那些装饰的质地,是木质的,还是砌筑的。可以去趟独乐寺,那个山门可称之最了,后人把另外两个门真改成窗户了,连里面的大力士都可以享受到阳光,所以保存的最完好,一切的事物在于继承和发展。
网上文摘:
佛教以观察诸法“空性”为入道的法门,故称“空门”。一切事物从因缘相待而产生,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虚幻不实,谓之“空”。
如《大智度论》卷二十所说,进入“涅盘(不生不死)城”有三个门:空门、无相门和无作门。“空门”的内容很多,有我空、法空、有为空和无为空等。
《大般若经》说“十六空”,
《大智度论》说“十八空”,天台宗把“空门”列为“四门教法”之一,即有门、空门、亦有亦空门和非有非空门。
在佛学上,本质上的“空”和现象上的“有”是统一的。“空门”在佛教中举足轻重,因以指称佛法。如唐•王维《叹白发》诗:“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亦指佛寺。如郁达夫《西游日录•游西天目》:“我们都有点未乐而忘返,想学学这天目山传说中最古的那位昭明太子的父亲,预备着把身体舍给了空门。”昭明太子的父亲梁武帝,曾三次舍身同泰寺为僧。佛寺称为“空门”,佛寺中的僧人也就称为“空门子”了。如《释氏要贤》卷上说:“出家人由此门(空门)入涅盘宅,故号空门子。”诗中亦以“空门”指冷落的门庭。如唐•陶翰《燕歌行》诗:“雄剑委尘匣,空门唯罗雀。”
无相,佛教用语,绝真理之众相名无相。
《大乘义章》二:言无相者、释有两义。一、就理彰名。理绝众相、故名无相。二、就涅盘法相释。
涅盘之法离十相、(《涅盘经》三十:色相、声相、香相、味相、触相、生住坏相、男相、女相、是名十相。)故曰无相。
维摩经不二法门品曰:“一相无相为二,若知一相,即是无相,亦不取无相。入于平等,是为入不二法门。”同净影疏曰:“诸法悉空,名为无相。”止观一曰:“常境无相,常智无缘。”维摩经文殊师利问疾品曰:“虽行无相而度众生,是菩萨行。”此无相有浅深二重。
无作四诋:台宗四种四谛之一。此系圆教之说,主张迷悟当体即皆实相;认为大乘菩萨圆观诸法,事事即理而无有造作。
1。苦谛:观五阴、十二入等法皆即真如,实无苦相可舍。
2。集谛:观一切烦恼惑业,性体本清净,实无招集生死相可断。
3。灭谛:观生死、涅槃,体本不二,实无生死苦可断,亦无涅槃寂灭可证。
4。道谛:观诸法皆即中道,离二边邪见,无烦恼惑可断,亦无菩提道可修。
我们日常说的“身入空门”,就是僧尼进入了寺院的大门――三门,从此开始了远离人世喧嚣、吃斋念佛的寺院生活。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