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教书18年,月工资200元,因“编外”身份被清退……编外教师的苦谁来解!(转载)

2020-12-19 13:12阅读:936
《教育家》12月刊第1期报道了编外教师这一特殊群体的困境。
长期以来,他们在教育系统中地位尴尬,甚至被“边缘化”,以“补充”的标签折射着教师队伍建设的缺陷和教育公平的缺失。同工不同酬、缺乏基本社会保障、没有晋升机会、归属感和获得感低等问题普遍困扰着编外教师。
为什么会产生编外教师?编外教师存在哪些困境?如何解决编外教师的问题?本公号将陆续推出系列文章,敬请关注!
今年46岁的平凡,是甘肃省会宁县的一名乡村编外教师。平凡的从教缘起和众多乡村老教师相似——高考失利,辍学务农,村校缺人,应召从教。他的从教经历亦很简单:2000年到2017年,W村小学;2017年至今,X镇中心小学。
很难想象的是,任教第一年,平凡每月的工资只有85元,而后的18年一直是200元,2019年9月至今,也才刚达到县里的最低工资标准。除此以外,“没有五险一金,什么都没有”。相比同校编内教师每月4000到6000元的收入,差距达二三十倍。
薪资、待遇不对等,“上的课也比有编制的教师更重”。平凡称,在W小学任教期间,他不仅要教多个年级的语数外,一周上24节课,还要从三年级开始循环带班当班主任。
“太阳底下才是我的职业。”薪薄不足维家,平凡一家的收入主要靠务农。“早上8点到下午5点多,这段时间我在学校。8点之前就去干家务、农活,放学以后一直干到天黑。”
为什么不另谋出路?平凡无奈道:“老人身体不好,我走不起呀!到30岁左右,成了家、有了孩子,又走不起,就‘磨’到现在了。”
“我带的哪一门课都不比人家差,家长们也很认可我。”平凡向记者展示了近几年所获的荣誉证书,有学校的“先进个人”、全乡质检英语成绩第一名,还有爱心人士赠送的写着“育人深耕,师德高尚”的锦旗。
喜欢读书的平凡,高考那年其实被一所大专院校录取了,但因为交不起学费,没能去上。“那时的录取通知书我到现在还留着。”
为了圆自己的大学梦,同时也是为以后考编做准备,2016年,平凡考取了大专文凭和教师资格证。去年,平凡等来了从教以来的第一次考编机会。
近200个名额,600多位编外教师报考。为了保险起见,更擅长英语教学的平凡选择了招考人数最多的数学教
师岗。最终,19年教龄的平凡因3分之差落选。“我考不上的原因主要是我干的年份少。”他补充道,除了笔试成绩,教龄也会折算成分数,计入总成绩,而和平凡竞争的,“教龄25年至30多年的占一半以上”。
实际上,这并非平凡第一次与梦寐以求的编制失之交臂。2017年,平凡的英语教学成绩名列全县前茅。按照相关规定,他本可据此参与县里“园丁奖”的评选。但在学校“这个奖给代课教师没用”的说辞下,平凡最后同意把名额让出来。2019年,当地出台新政,获县级以上奖励的编外教师可直接转正。平凡悔不迭地遗憾错失。
“考上了,什么都有了。”面对那些“上岸”的幸运儿,平凡苦涩地说道,“那个滋味不能说。”
更让平凡不是滋味的是,如今,他的教师身份也被“剥夺”了。2019年,县里开始清退编外教师,许多人都领了一笔3万元的补偿款告别了教师生涯,但是平凡拒绝了。“因为我干了一辈子,我喜欢教书。”然而,教书也成了泡影。今年2月,他被转到后勤岗,劳动合同也变成了劳务合同——“没签的不让上班,按自动离岗辞退,所以我签了。”
转到后勤岗,意味着平凡失去了教师身份,也意味着他将无缘以后的编制考试,成了彻彻底底的“局外人”。
“20年不易,轻易打发又何怨哉!”平凡叹道,“现在我出门打工,人家也不爱要了。”谈到以后的打算,平凡仍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我准备看后面有没有更好的政策。”
编外教师,为何存在?
编外教师,是相对于在编教师而言的,指的是“在学校里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但不受稳定财政供养、未被纳入编制保障的一类教师群体”。编外教师的存在由来已久,数量庞大,积弊亦深。但长期以来,编外教师这一群体的现实处境、利益诉求以及引发的教育问题等,并未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与讨论。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对符合条件的非在编教师要加快入编,不得产生新的代课教师。然而,从当前各地教育部门、公办中小学发布的教师招聘公告来看,编外教师需求总量仍然庞大。如福建泉州某县公开招聘编外合同教师1200人、湖南长沙某区招聘400人、河北秦皇岛某区招聘110人。另据相关教育研究人员透露,东南某省部分县市的公办学校编外教师占比超一半。
“编外教师问题是由诸多方面原因导致的。”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分析称,主要原因一个是学校结构性缺编,在教学任务重但没有多余编制的情况下,学校只能通过聘请编外教师来解决;另一个是有编不补,有的地方不按编制来补充教师,而是以招聘临聘教师或合同教师的方式,来减少对教师队伍的财政投入。
“事实上,编外教师是过去的民办教师、代课教师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编外教师的产生与编制管理体制不灵活、教师扩编速度追不上人口对教育资源的需求有关,并指出当下编外教师多存在于人口流动量较大的区域,以及一些省会城市的城乡接合部。
中部某省会城市的一名校长李响(化名)印证了这一说法。李响学校所在区人口净流量排名全省第一,学生多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现有98名教师,其中,56个是教育局聘请的人事代理教师,11个是学校通过第三方劳务派遣公司招聘的教师。李响坦言,按照现有编制的师生比,学校是不缺编甚至超编的。但在实际工作中,会存在教师生病、生孩子等一些动态的状况,造成教师缺岗。因此,聘请编外教师是学校无可奈何的“必然选择”。
编外教师,带来什么问题?
编外教师的存在,给教育事业发展、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等增加了难度和挑战。
一是同工不同酬带来公平问题。熊丙奇表示,虽然国家强调要对非在编教师实行同工同酬,但现实却不尽如人意。记者调研同样发现,在中西部的一些欠发达地区,同等劳动强度下,编外教师的收入比在编教师少一半或者更多,有的甚至刚达到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还有的地方虽名义上实现编外与编内“同工同酬”,但在财政专项补贴、住房公积金和评优评先、职称评聘等方面根本无法做到“一视同仁”。同工不同酬,给编外教师带来了一定的剥夺感,有违教育公平,也不利于教育事业发展与社会稳定。
二是编外教师流动性强,管理难度大。编外教师多数属于临聘性质,聘用周期较短,没有稳定保障,使得编外教师没有安定感和归属感,很多人成为编外教师的初衷多是“骑驴找马”,以此为跳板考取事业编制或行政编制,几乎是“有考必应”。李响提到,即便签订了劳动合同,临聘教师也可能违约走人,甚至不辞而别,校方很难对其进行实质性管理。而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将直接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三是编外教师成长受限。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副编审钟建林等人做的一项城市中小学编外教师现状调研显示,城市编外教师的综合素质普遍较高,“绝大多数编外教师能够胜任基本的教育教学工作,与一般的编内教师不存在显著性水平差异”,并且他们多有志于长期从事教育事业。然而,“编外”的身份常常使编外教师在继续教育、评优评先、职称评聘、专业发展等方面受到限制,从而使其教育教学积极性和内在动力难以充分调动和激发。
在中小学教师成紧缺职业的背景下,作为重要的人力补充资源,有教育人士呼吁,应从顶层设计上,将编外教师纳入相配套的管理机制,深化用人评价改革,让留住人才不再成为一句空话。
后记:编外教师教师在发达地区或落后地区,在城市或乡村都长期存在,这些教师或为了考编或为了生计情况不尽相同,他们中不乏人才,也不乏负责任的好老师,当然也存在良莠不齐的情况。在中小学教师成为紧缺职业的背景下,作为重要的人力补充资源,应从顶层设计上,将编外教师纳入相配套的管理机制,深化用人评价改革,让留住人才不再成为一句空话。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