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汉语是低级语言?

2012-04-18 12:27阅读:995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逻辑学》(Wissenschaft der Logik)一书中批评汉语不宜思辩,还抛出了提出了中国没有真正的哲学这一“高论”。他认为,“哲学就是希腊的东西”,因为古希腊人使用的是字母文字,而非象形文字。象形文字通过形象来思维,古希腊人是通过抽象的文字和概念来思考。由于中国哲学以象形文字为思维工具,没有达到抽象的哲学程度,所以只是前哲学的思想,或者还停留在“哲学的童年”。
黑格尔之所以会有这种可笑的偏见,一方面是因为他根本不懂中文,所以只能人云亦云,另一方面是受到了没有摆脱语言就是思想这个古老的西方哲学命题。其实,思与言之间也可以有中介(medium),这个中介可以是中国古典哲学所谓“象”。《易传》说: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音同“责,意为“玄妙”),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又说,“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 上述说法表明,战国时期的中国思想家就已经意识到了语言形成词义时只能表达概括的意义这一语言自身的局限性,所以要“立象以尽意”。
后来的玄学家发展了《易传》的“言不尽意”说,如荀粲认为,象外之意、话外之音是蕴而不出的,所以圣人的著述不过是圣人思想的糠粃。当代西方哲学界也已深刻意识到语言的局限性与思与言之间的裂隙,黑格尔对象形文字的鄙薄和对字母文字的溢美,已经成为一个过时的笑话。
黑格尔除了盛赞哲学就是希腊的东西之外,还自夸他的母语——德语暗合妙道。以德语中的“奥伏赫变(Aufheben)”(通译为“扬弃”)一词为例,该词兼有“灭绝”与“保存”二义,也就是能够以相反两意融会于一字。黑格尔得意洋洋地宣称,在拉丁文中也找不到“义蕴深富尔许者”。这真是井蛙之鸣!
黑格尔既
不知道古汉语里的“易”字可以兼含变易、不易这两个相反语义,也更难想象到他所自鸣得意的语言现象在古汉语表达体系中其实并不鲜见,钱钟书称这种现象为“背出分训之同时合训” 。
钱钟书认为,一字多意,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并行分训”,如《论语》里的“空空如也”,“空”可解释为虚无,也可解释为诚谨,两义不同,也不冲突;二是“背出分训”,如“乱”可以解释为“治”,两义不同,又彼此矛盾。在具体运用时,这些多义字可能仅有一义,也可能虚涵数意。就以“奥伏赫变”一词为例,虽然黑格尔称其兼含相反两意,但在德语哲学美学著述中,常常只限于一义,如康德《人性学》论情感,就以“奥伏赫变”一词表示勃发的情感“消灭”了心灵的宁静。
又如汉语里的“放言”之“放”,既有“弃置”的意思,如“放言深藏”,也有“放纵”的意思,如“跌荡放言”,但在具体运用时,只能取一义。用钱钟书的话说,这叫“体涵分训、用未合训”。黑格尔所解说的“奥伏赫变”,《周易正义》所解说的“易”字,属于“用能合训”,也就是兼含相反二义。
“衣”这个字也很有意思。衣不蔽体中的“衣”,用来御寒遮羞,锦衣夜行中的“衣”,用来炫耀卖弄。引申来讲,一个“衣”字可以涵盖萧统《文选序》的选文标准——“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 沉思是一种潜心思考的状态,翰藻是指焕乎斐然的词采,两者显隐相衬、正反相成,构成了文学之为文学的评价标准。(龚刚)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