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牛汉《夜》的分析与改写

2013-09-09 11:53阅读:2,290


牛汉




关死门窗
觉得黑暗不会进来
我点起了灯
但黑暗是一群狼
还伏在我的门口
听见有千万只爪子
不停地撕裂着我的窗户
灯在颤抖
在不安的灯光下我写诗
诗不颤抖!
【赏析】
牛汉先生擅长写情境诗,对黑暗命运的抵抗、对生命的呼唤、对自由的渴望一直是牛汉诗歌所贯穿的主题,这首诗也不例外。
白居易先生在《与元九书》中写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任何形式的文学创作都与作者所生活的时代背景有关,了解这个,有利于我们对诗歌内容、主题的把握。牛汉这一辈子,遭受了太多太多的苦难:流亡、饥饿、受迫害、被捕、监禁、坐牢、受审判、劳动改造,什么重活都干过……这首诗也正反映着作者在黑暗、苦难面前有着属于自己的精神支柱和生活主题——诗。
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诗也不例外。全诗利用象征寓意的手法来表现作者对于生活苦难的审视。这首小诗共由六个部分组成,各个部分之间环环相扣,共同组成了一个生存场景。而且,诗每一节都短小精炼,形象鲜明,寓意深刻,多则两三行,少则一行就止,这样的铺平,给读者一种鲜明、紧张而又极具吸引的视觉美感和心里美感。从内容上看,第一节,诗人讲述了自己关闭门窗阻隔黑暗,直截了当的揭示了“我”与“黑暗”的对立冲突。作者用“觉得”一词又表明了“黑暗”的深不可测,就连自己也没有百分之百的的把握,一定能够用阻隔的了,但是作者并没有放弃,仍然选择斗争,方式就是不正面冲突,仅仅是利用“门窗”来阻隔。这也看出了作者在黑暗斗争面前的大智慧。紧接着,诗的第二节有标明了“黑暗”在空间上的弥漫。我虽然想用“门窗”阻隔,但似乎“门窗”里面的这个世界也有些黑暗。于是,我选择点起一盏明灯。因为“灯”可以驱散黑暗,带来光明和希望,它本身也就是这个象征。可第三四节,我发现“点燃的灯”也并不能驱散黑暗,而且,黑暗还像“狼”一般“团结、勇敢、坚持、凶残”地望着屋子里的一切,不知什么时候就被一口吞噬了。这一节,“千万只爪子”也象征了黑暗势力数量上的众多,“不停地”就从时间上寓意着黑暗的贪婪残暴。这两节就直接表现了作者的生存环境的压迫性,读来令人紧张,可谓触目惊心。诗的最后两节是高潮和结局。在黑暗的强势残暴之下,“灯”也岌岌可危,开始退缩了,不停地颤抖,可能是因为胆怯,也可能是因为它本身就很弱小。不过,作者,又找到了新的武器——诗——来对抗势不可挡的黑暗。这两节使用了对比、烘托的手法,使意象之间相互联系,又有承接,达到了一个生动形象、意味深长的效果。在黑暗面前,“灯”变得“不安”,而“我”却依然“写诗”,这也表现了诗人在黑暗面前的乐观和镇定。读到这里,读者们才发现“我”对抗黑暗最有力的武器原来是“诗”,实际上就是利用诗达到的“精神上的自我觉醒”和“思想上的自我启蒙”。同时,诗的最后一句独立成节,四个字,醒目、精炼,掷地有声,对比之中,也表达了诗人在如狼似虎的黑暗情势的囚禁中对于黑暗的不屈抗争,对于光明的热烈渴望,对斗争的必胜信念。
其实,诗中的“黑暗”大到人性的堕落,小到生活中的“不快”。不管怎样,只要我们遇到,都要像诗中的“我”一样,要知道抗争和转化。同时,在方式上,要不断的寻找,不能像“点燃的灯”、“关闭的门窗”一样被动的去斗争,要不断变化找到适合自己的转换工具,从而回到人之为人的自觉行动上。


【改写】



起: 闭门封窗隔长夜,
承: 掌灯烛火起光明。
转: 不料狼叫光影颤,
合: 满屋皆惊诗不惊。


2013-6-20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