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京剧剧目命名浅谈(徐祥龙)
2022-09-04 22:31阅读:536
京剧《汾河湾》,洋名字叫《一只鞋的故事》
《汾河湾》是一出流传较广的京剧剧目,可是您知道吗?这出戏还有另一个外国名字。彼时,京剧《汾河湾》流传至国外,引起国外观众的注意,于是外国人给这出戏起了一个洋名字,翻译过来就是《一只鞋的故事》。
外国文学的表达往往比较直白,尤其是在为作品命名的时候,往往遵循两个原则,一个是一语道破,点明主题;另一个就是用能够引起读者兴趣的名字来命名,比如这《一只鞋的故事》。
而中国作品的命名则不同,往往非常有诗意,总给人一种“朦朦胧胧”的美感。京剧剧目的命名就是如此。
一、以地名作为剧目名称
在京剧舞台上,很多地名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比如《清风亭》,“清风亭”在整个剧目中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并且在唱词中多次出现:张继保是在“清风亭”被捡到的,又是在“清风亭”逃走的,张元秀夫妇无数次在“清风亭”寻找“老爷儿子的”,张继保归来是在“清风亭”落马,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也是在“清风亭”逼死父母的,最后又被雷劈死在“清风亭”。这种“无巧不成书”的演绎原则,非常符合中国人艺术欣赏的规律,因此,当剧目的名字被设定为《清风亭》,就已经决定了这出戏的成功,这就是中国文化象征意义的巨大魅力。
此类命名方式的剧目还有很多,如《白帝城》《白良关》《华容道》《白蟒台》《白门楼》《翠屏山》《汾河湾》《甘露寺》《洪羊洞》《九江口》《连环套》《牧虎关》《武家坡》《赤桑镇》《黄金台》等。这些地点,都是剧中主要事件的发生地。
看到这些别目名称,您是不是会很有感触呢?看到《白蟒台》,就立刻感到王莽的可悲;看到《洪羊洞》,就会想到焦赞惨死的悲哀;看到《赤桑镇》,便会想到包拯嫂娘的失子之痛;看到了《白帝城》,则会想到刘备的结局。
二、以人名作为剧目名称
京剧舞台上还有很多以剧中主要人物名字命名的剧目,比如《玉堂春》《霍小玉》《梅妃》《洛神》《碧波仙子》《伍子胥》《铫期》《董小宛》《李慧娘》《杜十娘》《罗成》等,大多讲述了人物的主要经历。
这些剧目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主人公的名字真的很美。试想,如果主人公的名字不够好听,或者主人公是过于刻板的历史人物,那么用这个方式来命名剧目,效果一定会大打折扣。
三、以“人物+事件”作为剧目名称
也有一些剧目是通过“人物
+事件”的方式来命名的,如《嫦娥奔月》《海瑞罢官》《贺后骂殿》《陈三两爬堂》《红线盗盒》《斩马谡》《三娘教子》等,概括了故事的主要内容。这种命名方式,剧目名称大多比较简单,以三四个字为宜,比如《打严嵩》《刺王僚》。也有字数较多的,比如《萧何月下追韩信》。
当观众看到这些名称,一定会对剧目产生兴趣。看到《打严嵩》,立马会思考“怎么打的严嵩”;看到《刺王僚》,就会想“怎么刺杀王僚”;看到《萧何月下追韩信》,就联想“萧何怎么追的”。这样的剧目命名方式,是一种“类成语”的感觉,给观众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四、以剧中某道具或事物作为剧目名称
还有的剧目以剧中的某样道具或事物来命名,比如《勘玉钏》《拾玉镯》《春秋笔》《钓金龟》《朱砂井》《打龙袍》《一捧雪》《乌盆记》《锁麟囊》等等。这些道具或事物,都是剧中牵连人物情感和故事线索的重要物品,和剧目有着密切的关联。可以说,一提到某物,观众就会想到该剧和剧中的主要人物。
说到这里,我特别想谈一下名剧《锁麟囊》,“锁麟囊”既是剧中的道具,又是贯穿全剧的核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用“锁麟囊”来命名该剧,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五、“组合词式”的剧目命名方式
京剧中有一种剧目名称,以组合词的方式出现,概括了合并的两折戏的内容,剧名言简意赅,读起来也朗朗上口,比如《打侄上坟》《断臂说书》。再比如《问樵闹府·打棍出箱》,更是四部分剧情的合并,将剧目内容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的剧目名称还有很多,比如《打渔杀家》《举鼎观画》《扫雪打碗》《遇后龙袍》等等。
六、“感情爆发式”的剧目命名方式
以剧中人物的感情为依据为剧目命名,也是别有一番意味的。比如看到《叹皇陵》,似乎能听到徐彦昭的长叹;看到《孔雀东南飞》,刘兰芝那悲楚的境遇犹在眼前;看到《断桥》,桥虽未断,人已断肠。
再看近几年的一些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比如张学津先生的《画龙点睛》,基本上是以“剧中某个道具或事物”作为剧目名称,因为马周的那幅画是贯穿剧目的核心。再如京剧《华子良》,是以人名作为剧目名称。又如京剧《风雨杏黄旗》,也是以“剧中某个道具或事物”作为剧目名称。京剧《孙安动本》,则是以“人名+事件”的方式为剧目命名,非常恰当,给剧目增添了光彩。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