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学诗小记之一:古诗词演变与格律诗

2022-09-22 06:29阅读:
学诗小记之一:古诗词演变
原文网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9203132122785531&wfr=spider&for=pc
1、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其中最早的诗作于西周初期,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时期中叶。
距今三千年左右的《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一共305篇,其内容有“风、雅、颂”三部分,这是从音乐角度分的。在表现手法上有“赋、比、兴”三种。因此前人把“风、雅、颂”和“赋、比、兴”称作《诗》的六义。在语言的句法上,基本上是四个字一句。战国时期,南方的楚国华夏族和百越族语言逐渐融合,公元前四世纪,在楚国出现了一种新的诗体,叫“楚辞”,其创始人是屈原。后来,汉朝人把屈原、宋玉等人写的作品编成一书,叫《楚辞》。《楚辞》发展为五言句,七言句。诗歌集《楚辞》突破了《诗经》的一些形式限制,更能体现南方语言的特点。
2、汉代的古体诗到了汉代,出现了为配合音乐而歌唱的诗即“乐府诗”。
乐府诗是为配音乐演唱的,相当现在的歌词。这种乐府诗,为“曲”、“辞”、“歌”、“行”等。在语言上有四言,五言,杂言,但多数是五言的。三国时期,以建安文学为代表的诗歌作品吸收了乐府诗的营养,为后来的格律严谨的
近体诗奠定了基础。到了魏晋时期,受到印度的梵音学的影响,我国的声韵学得到了发展。齐梁的周喁和沈约总结了汉字的发音规律,提出了“四声”、“八病”之说,使诗歌创作由自然的声律发展到讲究追求声律,出现了作诗要注意平仄和韵律的性质,形成了格律诗的主要内容。
3、唐宋的近体诗
到了唐代,中国诗歌出现了四句的绝句和八句的律诗。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是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其分类有两种:一是古体诗,也叫古风,所谓古体诗,是指模仿唐代以前的传统诗体,没有一定格律,篇幅可长可短,用韵平仄都比较自由,句子字数有整齐的,也有不整齐的,其中主要分五言古体和七言古体两种。
二是近体诗,也叫今体诗,即格律诗。近体诗在篇幅,用韵,平仄,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基本上可分为两种:律诗和绝句。律诗和绝句都分五言和七言,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作排律。在唐代中期,由诗派生出新的体裁,这就是词。在宋代达到顶峰的词成为诗歌的一种重要形式。词的格式要依从一些固定的词牌,以便于配以乐曲演唱。由于词是由诗派生出来的,所以词又被称为“诗余”。由于词的句子字数长短不一,古人也称为“长短句”。
到了元明两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体裁,叫曲,也称散曲。曲可以说是词的另一体,除了咏唱时的伴奏乐器不同以外,在语言上更加接近口语,最突出的特点是可以加衬字。自元代开始,中国诗歌的黄金时期逐渐过去,文学创作逐渐转移到戏曲、小说等其他形式。可见,我国古诗词的发展经历了由诗经、楚辞、乐府、赋、辞、到唐诗、宋词、元曲的过程,而唐诗、宋词、元曲都属格律诗词的范畴。
二、格律和格律诗
唐诗宋词元曲,都属格律诗词的范畴。那么,我们就先弄明白格律的概念。
1、格律
我们先看格是什么意思,按字典的解释一是划分成的方形空栏或框子。第二个意思指标准或格式。格律诗的格显然就是指标准和格式。
再看律字,字典中的解释有三:一是古代测定和校正音高的标准。二是法则,规章。三是约束。格律两个字合起来的解释,格律就是规矩和准则,是古典诗词对作品的格式要求。是诗、赋、词、曲等关于字数、句数、对偶、平仄、押韵等诸方面的格式和规则。这些格式和规则当然也是一种约束。
2、格律诗是一种诗体。
通常指五言或七言的律诗、绝句和排律。因其句数、字数、平仄、押韵和对仗等都有一定的规则,故称格律诗。简言之,就是按照格律规则创作的诗。
七律·有所思 毛泽东1966年6月
正是神都有事时,又来南国踏芳枝。青松怒向苍天发,败叶纷随碧水驰。一阵风雷惊世界,满街红绿走旌旗。凭阑静听瀟瀟雨,故国人民有所思。
以上诗为例,我们简要的介绍一下格律诗的相关特点:
1、各句字数相等。五言或七言,称为齐言诗。
2、句数要求。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长于八句叫长律,也叫排律。
3、押韵。韵押一部,一韵到底。
4、对仗。律诗八句,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中的颔联和颈联要求对仗。(一般情况下,颈联要求工对,颔联可以宽对)。首联和尾联可以对仗也可不对仗。
5、平仄要求。诗作必须按照律诗平仄声律创作,符合格律规范。
前面3 条都是很容易理解的。对初学者来讲,难点在于第5条平仄要求和第4条对仗。下面就来破解第五条难点。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