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一种修辞手法——舛互

2015-03-20 15:07阅读:8

舛,音chuǎn,义违背。舛互就是互相违背,互相矛盾的意思,它是一种修辞手法。这种修辞手法就是先否定全部,再肯定一部分,或者先肯定全部,再否定一部分,以达到突出、强调后一部分的作用。
这是一种经常用其实很少称其名的修辞手法。
生活中人们常用到舛互的修辞手法,比如说“大家都来了,就只小明没来”。
另外举例:
①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先否定全部,再肯定一部分,极强地突出读书的重要性。)
②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先肯定全部,再否定一部分,极强地说明东风的重要性。)
③ “才到房门,只见赵姨娘和周姨娘两个人来瞧宝玉。宝玉和众人都起身让坐,独凤姐不理。”(《红楼梦》第六回)(此处突出凤姐的与众不同。)
④ “十几年来,我又重新学习。我学会了洋裁,学会了做一个周旋在宾客间的女主人,我什么都学会了,就学不会把他的事业成功,引为我的成功。”(徐仲佩《矛盾》)
⑤ 成语:绝无仅有
⑥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杜甫《石壕吏
》)
⑦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史记《屈原列传》)
⑧ “如果我是一个哲人,我会思考,这个转弯象征着什么?是否在诉说一个道理?如果我是一个诗人,这个弯转得多么诗意呀,我一定会作出一首优雅的诗歌。 我什么也不是,只是个流浪者。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莫名《南渡江水弯弯》)
⑨ 脑白金广告语:“今年过年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舛互、顶真两种修辞齐用,效果自然不同凡响。)
⑩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既然“看不见什么东西”,怎么还看见“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呢?其实,这是运用了一种叫“舛(chuǎn)互”的修辞手法。它对某一事物既全面肯定,又部分否定;或既全部否定,又部分肯定。看见“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是为了更真切地衬托和强调“初入[1] ”时的静感。这是以声写寂,以动衬静,从而突出了辽阔草原寂而不死,静中见活的生机。)
⑪风把一团团柳絮抛撒到这里,生长出一片幼柳,随之而来的持续的干旱把这一茬柳苗子全部毁了,只有这一株柳树奇迹般地保存了生命。(陈忠实《青海高原一株柳》) 陈先生采用舛互这种修辞后,读后犹如置身其中,面对着这一株柳树感慨万千。

舛互?语病?

(2010-05-07 09:13:49)


  今天,与老师们一起讨论句子“校园里一团漆黑,只有五(1)班教室里还亮着灯。”这句话到底是不是病句,如果是,怎么改?如果不是,怎么讲?一时,老师们各执己见,谁也说服不了谁。我以前在《小学语文教师》上看到过关于这种句子的说法,说是使用了“舛互”的修辞手法,为了弄得更清楚,于是在网上搜寻了这方面的资料。下面是一些认为值得参考的,复制下来供老师们看看。
全班都完成了作业,就他一人没完成。”这句话是病句?
从逻辑的角度看,这个句子确实违反了思维的基本规律——矛盾律,那它就是病句。但实际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这种自相矛盾的句子的情况并不少见。例如:
1、“阅览室里肃静无声,只听见大家翻书报的声音。”
2、“今天,全班都去看电影了,只有小王一个人去了图书馆。”
3、“今年过节不收礼呀,收礼只收脑白金。”
从表面上看这类句子意思前后矛盾,不合逻辑,其实这类句子并非病句,而是采用了一种鲜为人知的修辞手法——舛互。舛互(“舛”,读chuǎn,意为违背)这一修辞格,是198310月中国修辞学会华东分会编的《修辞新格》(福建教育出版社,谭永祥主编)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所谓“舛互”就是对某一事物既全部肯定,又部分否定,或者既全部否定,又部分肯定。肯定,是为了衬托、强调否定部分;否定,是为了衬托、强调肯定部分。“舛互”的目的是形成鲜明的对比,起到强调突出的作用。
1“阅览室里肃静无声,只听见大家翻书报的声音。”写连翻书报的声音都听得见,有效地强调了阅览室里的“静”,突出了大家专心致志看书看报的学习气氛。例2“今天,全班都去看电影了,只有小王一个人去了图书馆。”写全班都去看电影了,是为了突出小王更喜欢看图书。例3“今年过节不收礼呀,收礼只收脑白金。”写不收礼其实是为了强调只收脑白金。因此这些句子都不是病句,而是运用了舛互这一修辞格。同理,“全班都完成了作业,就他一人没完成。”也就不是什么病句了,这句话写全班都完成了作业,是为了突出他这一个人的没有完成。
其实这类句子在现代名家作品中俯拾皆是。如:
1队伍里静寂无声,咳嗽的人都没有,只有骡马的蹄子,趟在石头上,杂乱地响。(《娘子关前》)
2冬天的山村到了夜里格外寂静,只听见雪花簌簌地不断往下落。(《第一场雪》)
3、“表兄弟姐妹都笑起来,只有列宁没有笑。“(《诚实的孩子》)
4、“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马路。(《药》)
5我望着爸爸的鼻子,又望望伯伯的鼻子,对他说:大伯,您跟爸爸哪儿都像,就是有一点不像(《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6、“大约孔乙己的确已经死了。”(《孔乙己》)
这类句子在古典名著中也比比皆是。如:
1“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屈原列传》)
2
“宝玉和众人都起身让座,独凤姐不理。”(《红楼梦》)
3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三国演义》)
4、“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石壕吏》)
5、“万峰无不下伏,惟独莲花与抗耳。”(《游黄山记》)
6、“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游褒禅山记》)
即使在成语中也能找到它们的影子。
如:“绝无仅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少年老成”等。
由此看来,一些看似“自相矛盾”的句子不能简单判定为病句,关键在于看它是否用了“舛互”修辞格。

又如
①放学后,同学们都回家了,只有小明还在教室里写板报。
②整座大楼的灯都灭了,唯独王老师的房间还亮着灯。
例①写“同学们都回家了”(全部肯定)是为了衬托“小明还在教室里写板报”(没回家,部分否定)从而突出小明热心为班集体做好事的精神。例②写“整座大楼的灯都灭了”(全部否定)是为了突出王老师的房间还亮着灯(部分肯定),从而更深刻地反映了王老师为了教育事业夜以继日、呕心沥血的奉献精神。
判断一个句子是否运用了舛互修辞格,方法很简单,像比喻句具有比喻词一样,这类句子最明显的特征词是“……都……只有(只、只是)……” “都……唯独……”因为只有这些词才能体现舛互辞格既全部肯定又部分否定,或既全部否定又部分肯定的特点。
生活中还有一类句子,不仅和运用舛互修辞格的句子表达的意思一样,而且可以与之相互转换。这类句子也具有明显的特征词:“……除了(除)……都……”或“除……以外(之外)……其余的”等等。如例①和例②以前我们修改病句时都这样改:例①放学后,除小明还在教室里写板报以外,同学们都回家了。例②整座大楼的灯除了王老师的房间还亮着以外,其余的都灭了。那么,这类句子既然和原句意思一样,它们是不是运用了舛互修辞格呢?它们表达的效果是否相同呢?如果我们认真分析一下就不难看出,虽然这类句子和原句的表达意思一样,但它们不具备“既全部否定又部分肯定的”表达特征,句中的“除了……以外”只是一个后置的状语,所以这类句子不能看作是运用了舛互修辞格。尽管它们表达的意思是完全一样的,但表达的效果却并不一样,运用舛互修辞格,能起到衬托、强调、突出的作用,表达效果要强的多。所以适当地运用舛互修辞格,对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