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庆云延陵台:数百年沧桑的吴姓演武场

2020-03-17 08:30阅读:
文/赵春万
延陵台是庆云县的一处文物遗址,位于今庆云县海岛金山寺大雄宝殿附近。
清康熙六十年,庆云知县蒋锡震立有古延陵台碑,碑现存金山寺碑亭内。碑正面为蒋的同年朱一凤所题“古延陵台”四个大字,背面是蒋为碑刻题写的跋,文中写道“土阜岿然半亩”,立碑的目的“令季子让国之贤与其葬子之义表暴于人之耳目,于以系民思而存古道”。
跋文明确地告诉人们:延陵台是古贤延陵季子长子之墓。这是否正确?延陵台是否还有其他的历史文化意义?值得探讨。


“延陵季子”是什么人
春秋时期,吴王寿梦有四个儿子:诸樊、余祭、夷昧、季扎。季扎最贤,寿梦想传位季扎,他的兄长也都认为季扎最适合继位,争相拥戴。季扎却坚持应由大哥继位,为此季扎隐退到山水之间。诸樊继位后,为传位季扎,定下了“兄终弟继”的办法,但是季扎多次拒绝继位,坚持归隐。这就是“季扎让国”的故事。
季扎是位出色的外交家,曾成功地出使鲁、齐、郑、卫、晋诸国。在鲁国的音乐会上,季扎对鲁国保存的周朝乐曲赞不绝口,留下了“叹为观之”的历史典故。出使途中路经徐国,季扎心许把自己的佩剑在完成外交使命后送给徐君,但当季扎再回来时,徐君已死,季扎就把佩剑挂在徐君的墓上。季扎高义守信的美德一直受世人赞扬,“季扎挂剑”也成了历史典故。

季扎的封地在延陵(今常州一带),故人尊称其为“延陵季子”。季扎生年略早于孔子,是和孔子齐名的圣人,素有南季北孔之称。


季扎长子未葬在庆云
季扎长子随季扎出使,病死在由齐去郑、卫的路上。因为有出使任务,遗体只能就地掩埋。葬地在何方?
按季扎出使行走的路线看,季扎由齐去郑、卫应是由临淄出发向西南的方向走,不会到达临淄北的庆云,因此可以断定季扎长子墓不会在庆云。
根据古典文献《礼记·檀弓下》的记载知,季扎长子葬在赢、博之间。孔子知道后说:季扎是懂礼的人,应该学学他是如何举行葬礼的。于是孔子到了现场,只见墓穴深不及泉,敛以平常穿的衣服,坟土堆得长宽正好盖死坑口,高度伸手可及。坟土堆好后,季扎袒露左臂,向右绕坟三圈,哭道:“骨肉回归大地了,这是自然的规律,但神魂精气却无处不在啊!无处不在啊!”哭罢就重新上路了。
查臧励和主编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春秋赢城在今莱芜县西北四十里的地方,有延陵季子长子的墓;博城则为今泰安县东南。由此知,延陵季子长子墓在今泰莱之间,此地位在齐鲁交界处,故孔子得以前去观礼学习。


“延陵”是吴姓文化标志
中国人有数百个姓氏,有些姓氏有着独特的文化标志。
“三槐世家”——宋初王祜以断案至公著称,自以为积有阴德,在庭院内植了三棵槐树,并自信地说,后世必有为三公者。他的儿子王旦果然作了真宗朝的宰相。从此后,“三槐”几乎和王姓划上了等号,“三槐世家”成了王姓骄傲的文化标志。
“补衮世家”——周宣王的卿士仲山甫敢于直谏帝王过失,被封樊侯,成了樊姓始祖。补衮的含义是:为朝廷献策、补台、规谏帝王过失,因而,“补衮世家”四个字常被樊姓人家写在门楣上,作为姓氏荣耀的文化标志。
延陵季子是吴姓始祖仲雍的嫡传后代,他的封地延陵也就成了吴姓的地望,“延陵旧家”成了吴姓的文化标志,延陵可以和吴姓划等号。


延陵台应是吴姓的演武台
弄清了“延陵”是吴姓的文化标志,我们就可以推断:延陵台是和吴姓有关的台,而且这个吴姓还应和“台”有内在的联系。
查庆云地方史资料可知,明永乐年间,吴祚永授河间府沧州盐运分使,迁至沧州;万历年间,吴氏第六代吴师孟落户庆云后庄科村;清初有吴钟创八极拳。
八极拳为中国十大拳种之一,吴钟被尊为八极拳的祖师。由此看,庆云吴氏是个武术传家的家族。武术世家必然会收徒传艺,而收徒传艺的场所自然以场台为宜,于是就有了延陵台。
开头提到蒋锡震的跋文中有;“土阜岿然半亩”,从规模上讲,古台很适合作演武场地或擂台。演武场地以延陵为名,既打出了吴家的旗号,又彰显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突出了武林界首讲武德,而延陵季子的高风亮节正是学习的楷模。因此,“延陵台”这个名称,是个值得点赞的名称。
(已载3月17日《德州晚报》)
庆云延陵台:数百年沧桑的吴姓演武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