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族谱揭示——抗金名将吴玠后裔今何在?
2014-12-20 10:39阅读:1,638
巨侃
X

10月27日,渭滨区政协委员、宝鸡“县志王”吴正茂向媒体公示了一套名为《水洛吴氏分籍虢县陈南族谱》的线装书,在书内谱系表中,记者发现南宋抗金名将吴玠吴璘兄弟的名字赫然在列,位列吴氏谱系第四世。这套神秘的吴氏族谱面世,不仅为宝鸡吴姓人寻根溯祖提供了依据,还首次揭开了抗金名将吴玠后裔在宝鸡繁衍生息的情况,具有相当大的史料参考价值。
那么,吴玠后裔今何在?在宝鸡乃至全国的分布情况怎样呢?吴玠谱系第
28世后裔吴正茂给记者详解了吴氏族谱背后的故事。
吴曦叛宋,朝廷念吴玠功劳,豁免后代
吴玠吴璘是南宋初年,与岳飞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韩世忠齐名的杰出抗金名将。吴玠在古陈仓和尚原、大散关等地一战成名,他的抗金事迹许多宝鸡人提起来都啧啧乐道。他的官职据族谱上记,官至特进开府仪同三司、四川宣抚使节制陕西阶成等州、少师。可惜他四十多岁就因病去世了!死后被追封涪王,谥武安,又谥忠烈。他的夫人张氏,生三男四女,长子叫吴拱,次子叫吴扶,老三叫吴撝。从名字看,都带个“提手旁”,寓拱卫保护国家之意,吴玠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
吴玠去世后,他的弟弟吴璘接了兄长的班,多次打败金兵,也立下了大功,官至检校少师,太傅,封新安郡王,领川陕宣抚使,这在谱系上都有详细记载。据说,宋高宗曾解下随身佩剑赐给吴璘。吴璘活到
67岁,临终前遗书道:“愿陛下毋弃四川,毋轻出兵。”可见,身处抗金前线、与金人对峙多年的吴璘很清楚宋金双方实力的对比,也很明白守住四川对南宋战略格局的重要性,但他万万没想到,他死后若干年,南宋恰恰是四川出了问题,出问题的人恰恰是吴璘的孙子。
吴璘儿子较多,有12子,名字也都带“提手旁”。吴氏兄弟子侄屏卫川陕近
80年,为南宋立下中兴辅佐之功,但后来发生吴璘的嫡孙吴曦叛宋投金,僭称蜀王,被其手下大将所杀的事件,让吴氏一门名节染墨,甚是可惜!
吴正茂通过多年的研究,这样评价吴曦叛宋事件。他说,吴曦叛宋有两个背景不得不考虑:一是吴氏在川陕长年抗金,形成了自己的势力,在四川声望、影响都很大,南宋皇帝不放心,派来行政长官,名为协助,实为监军,这让一向心高气傲的吴曦不能忍受;二是金人的挑拨离间计,对吴曦许以割地称王的诺言,而吴曦错误判断了形势,一失足成千古恨,终于落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吴曦事件也印证了吴璘当年的判断:宋金多年相峙,实力相差不大,没有谁能一口就吃掉对方。
但是吴氏一家三代抗金卫宋的事迹,没有因吴曦叛宋而受到影响。宋宁宗念吴玠吴璘大功,除诛杀吴曦外,手下留情,吴玠的儿子没有受到株连,这样后世子孙得以保全。
水洛吴氏根在甘肃庄浪,在宝鸡广有分布
吴正茂介绍道,他们吴氏的家谱现存有清光绪二十六年( 1900)庚子谱一套,分仁、义、礼、智、信 5册共
60卷。我们现在看到的《水洛吴氏分籍虢县陈南族谱》,系他和吴氏长辈吴永周在该谱基础上延修的。
记者看到,该族谱为线装、手写繁体,一套四本,封面有“水洛吴氏分籍陈仓虢县宗族管理委员会”印章,族谱详细记载了吴氏子孙发展变迁史。其中含有配偶生育、分籍住地、先祖生卒和世系脉络图表等珍贵内容。
“水洛就是现在的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水洛城,庄浪这个地方也许很多人不熟悉,但马谡失街亭的那个街亭,就在庄浪,吴玠兄弟就是庄浪人。不过现在那里已经没有吴氏直系后裔了。”吴正茂指着族谱封面上的标题说。
族谱显示,吴玠的子孙起初依附先王,居住在兴州(今略阳)、利州(今广元市)一带,因吴曦叛宋的问题,第七世孙、湖州路儒学教授、吴扶的孙子吴伋自利州迁至秦凤路凤翔府虢县古虢阙弯居住,这个迁居之地,即今陈仓区虢镇光芒村。至十一世分三支,一支守阙弯先人庐墓,一支迁入原宝鸡县众安里第二营(今陈仓区周原镇第二村),一支分籍入八鱼里淡村堡(今渭滨区八鱼镇淡家村)。分籍在今宝鸡市渭滨区八鱼镇、陈仓区周原镇以及甘肃省灵台县百里镇、麟游县酒房镇吴家大庄的吴氏后裔,为涪王吴玠次子吴扶的后裔;而今凤翔县南指挥镇上郭店村、彪角镇冯家村的吴姓人,则为吴玠三子吴撝的后裔。
记者注意到,在吴氏的发展繁衍史上,第 15、 16、17代人丁最为繁盛。尤其
16世为吴氏发展史上的繁盛期,此时吴氏宗族将
16世按长幼世次析为东、西、南、北、大、二、三、四、五、老大、老二、老三、老四、老五、老六、老七、老八、老九、四维、礼义、友敬等共
21房派。其中,流传至今的有西、东、大、二、三、四、五、老大、老四、四维、友敬等 11房,其余绝嗣和外迁。
吴正茂是渭滨区八鱼镇淡家村人,据他了解,目前在八鱼镇和周原镇的吴氏后裔共
5700余人,唯西、四、老四房人丁最旺,人丁达3500人左右。陈仓区周原镇第二村约 2200人,分 12房;最早迁入地虢镇光芒村有大约
200人。
另外,吴氏后裔因作宦、营商、灾荒等原因,历代都有迁移。今甘肃省灵台县百里镇、麟游县酒房镇吴家大庄、四川兴文县九丝城镇、凤县平木镇吴家庄以及陇县苏家原的吴氏后裔,为吴氏在外较早和较大的分支。“现在宝鸡已传至
34代,辈分最高的是第 25代一名
77岁的老人,我叫他‘爸爷’。总体来说,我们吴家的人丁还是很兴旺的!我父亲说他小时候,曾见过家里有一块同治六年的‘水洛家声’匾额,可惜没有保存下来。”吴正茂遗憾地说。
不进朝堂,就进书堂,名将后裔出人才796人
前面提到,吴氏现存的最早家谱是清末庚子谱,这个谱的保存情况记者也很关心。
吴正茂介绍说,庚子谱他们吴氏叫《世家谱》,该谱仁册分为谱序、世系脉络图总图、世系考证、附录、后序等共 10卷;义册 12卷、礼册
6卷;智册收录碑铭表记、先祖事赞、传略三部分共
19卷;信册分上、下两册,共收录艺文录、封赏与恩荣录、科第录、家训家规、修谱始末、跋等共计 24卷。其中,信册(下)损坏残缺。自
1998年起至今,他一直躬耕谱牒领域,努力完善信册。《世家谱》有
28篇谱序及谱赞、小引,乃历代修谱者与吴氏先祖的好友、亲眷、著名学者、县令等所撰,例如,媒体曾经报道过的明代进士、宝鸡人林恭,清康熙宝鸡知县何锡爵,清岁贡、孔子后裔孔传忠,清户科都给事中李芳华,清光绪进士镇安知府徐冲霄等等,都为吴氏谱作序。这足以说明,吴氏在凤翔府八州县千年望族的地位与影响。
有句老话叫不进朝堂,就进书堂,翻阅厚厚四大册水洛吴氏族谱,记者发现,名将后代,可谓人才辈出。
吴正茂不愧是搞县志的,擅长数据的归纳、统计。他说,吴玠的次子、第五世祖吴扶就以文采名。吴氏后裔鉴于吴曦事件,不复知兵,而以文史传家。故后世宝鸡、凤翔县两地吴氏后裔,在宋、元、明、清四朝,勤于科举,出了不少文人,成为西秦望族。其中,取得各类官职的有
400人,取得学位的有 396人。
例如,经他统计,宝鸡吴氏后裔历朝历代取得功名者达 796人,有进士 10人,举人
23人,贡生 51人,秀才 174人……七品职衔与捐官 61人,刺史、知州10人,知府 8人,知县、府尹 23人,主簿
21人……
“水洛分籍宝鸡吴氏发展到现代,依然出了不少名人,在宝鸡,有负责地方税务工作的,有知名作家和市政协委员;在四川,有搞宏观政策研究的专家;另外,国画大师吴昌硕是不是水洛吴氏一支?目前我正在研究……”吴正茂说。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