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卫斯理系列读后感

2011-07-22 10:48阅读:126
好奇是儿童更是人类共同的天性,也是人类精神世界的财富,因着这好奇心,人类才会不断去探寻、发现、发明。科幻可以说是成年人的童话。
去年最热门的科幻电影当属《阿凡达》,不过我认为该片最成功的是视觉效果,至于故事情节,有句话总结得很好“外星球的钉子户拆迁案”,活脱脱就是当年侵占美洲土著领地的翻版,看过《我的野生动物朋友》就明白,美洲土著一向注重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其他生灵相知共存的理念,本片涉及科幻成分的一部分是场景搬到外星球(但那个外星球依然脱不了地球原始森林的翻版),一部分就是关于身体复制和灵魂转移,这两个都不算是什么新鲜的话题了。
我想起了从前读过的卫斯理系列,作者倪匡,超级多产,在网上可以查到该系列有145部书名。小说产量过高免不了良莠不齐,该系列中有的离奇曲折,有的却虎头蛇尾或者自相矛盾甚至重复啰嗦,但总的来说是天马行空,让人很佩服他的想象力。金庸评价倪匡先生为:无穷的宇宙,无尽的时空,无限的可能,与无常的人生之间的永恒矛盾,从这颗脑袋中编织出来。从严格意义上来讲,科幻小说必须具备“科学”,卫斯理系列中部分内容是不怎么涉及科学技术的,因此有人称之为“伪科学幻想”,甚至有人直接冠之以“幻想小说”或者“冒险小说”而已,不过这也是恰是倪匡过人之处,不拘一法,充分锻炼了读者对各种灵异或神秘现象的接受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他的书中所涉及内容之广之杂是我所看过的科幻系列里最为可观的。
撇去糟粕不谈,也不分析倪匡驾驭悬念和抖包袱的能力,大略总结一下卫斯理系列的几种幻想模式:
1、关于中国古代民间流传的一些宝物的想象,例如聚宝盆、鬼竹等
《聚宝盆》从沈万三的那件著名宝贝说起,结论是外星人遗留下来的精密仪器中的一部分“太阳能金属部件立体复制仪”,《鬼竹》像是白色的竹,能和人心意相通。若是对着它不断思念一个人,这个人的面貌形容就会在竹上显示,结论是“思想仪”的一部分。总的来说,思想仪被破坏后散落成不同零件流落民间后就成为各种神奇的宝物,类似这些故事在很多卫斯理系列中出现,几乎成为一个体系。

2、关于神仙、前生后世、灵魂不灭、预知未来,生命形式的转换(生物技术)
r> 一般的科幻要基于科学,都是尽量以科学的逻辑来配合一些想象的,但是在卫斯理的书中,经常有这样的描述“这个故事,在有些部分,若发现有‘词不达意’之处,并非我之罪,实在是因为一种存在,无法彻底解释另一种存在”,这一部分内容我觉得会有不少读者不太能理解或者容易误解,因为类似话题经常被嗤之以“迷信”,可是被倪匡换了一种方式阐释后,看起来唯心的东西似乎有了唯物的成分。《神仙》大部分借助的就是道家修炼的说法,无甚新意,但对我们传统看到的一些名词作了所谓的科幻式解释,例如“到了潜力完全能发挥的时候,人脑的力量,自然也大大加强,脑电波强烈到了可以使充塞在空间中的能量聚集起来,而聚集的能量,可以改变元素的原子排列程序,改变元素的性质,于是他伸手一指,黑漆漆的一块铁,就变成黄澄澄的金子了”这就是神仙的点金术了,而我又想到了一个名词是“心能转物”,现代科学技术已经能将炭转化为钻石,这是从前难以想象的,而现在却有了科学依据和基础。又例如 “所有的神仙法术,说穿了,全是空间的转换”,对于辟谷的解释“人,吃东西,是为了让身体有营养,营养是甚么呢?是一些元素,一些物质,为维持生命所必需。我们可以分两方面来看,一方面是:潜能未得到充分发挥的生命形式,必须依靠营养来维持,反之,人体就可以不需要营养。另一方面,潜能未充分发挥,要靠大量的食物,来摄取营养,如果潜能发挥,可以直接从空气之中,得到生命所要的元素,那也就可以不需要食物”,“对于神仙,我有了新的定义,神仙者,一种能突破空间、时间限制,而又能随意运用宇宙间能量的超人”这些说法,不失为一种合理的幻想解释,有助于我们回头研究和探寻生命科学的奥秘,尤其辟谷现象是当今讨论甚多的话题,虽然有一些造假案的报道,但这个现象应是真实存在的,如书中提到的雪山深洞中的修行者。
在另一些书中认为:人类的修仙、动物的修仙,都是一种生命形式的转换,不同的生物在透过所谓的修练,是可以让身体产生结构上的变化,《成精变人》一书就是描写神鹰透过种种的变化,最后变成人的故事。说“修仙”感觉很迷信,说“生命形式的转换”和“身体产生结构上的变化'似乎就有点“科学幻想”的味道了,成为一个新颖的生物课题。《解脱》之类的小说则专门研究灵肉分离的话题。
《丛林之神》讽刺人类渴望得到异能而反酿成悲剧,其中对于“预知未来”的解释是“月圆之夜能令人产生预知能力的圆柱极大可能是来自外太空的高科技产物,透过丛林之神所释放出的电波而影响人类的脑电波,速度比光还要快,因此人能够预见到未曾发生而即将必然发生的事”,这个是借助了相对论的概念,用超越光速来突破时间的限制,是一个比较有趣的想法。
3、现代科学:外星人、时空变换
有人讥笑卫斯理系列很多虎头蛇尾的故事最后全算在外星人账上,外星人是科幻小说中很常见的一个因素,但是卫斯理系列中出现的外星人是以各种形式出现的,他的出奇处在于把很多我们熟知的一些名词联想到一起,例如所谓“天神”和阴间主人也是外星人的一种。而倪匡借卫斯理之口在书中说道“有一派人说,中国传说中的那些神话人物,造型全都非常古怪,甚么人首蛇身、牛头狮身等等,那些人物,全是外星来到地球上的,甚至黄帝和蚩尤大战,也是外星人在地球上的战争,还有战败的急于逃走,引致核子大爆炸,女娲要补的天,就是要消除核子云。”其中,卫斯理系列中比较著名也比较受欢迎的是《蓝血人》。
电影《阿凡达》中纳维人可以通过触须与动物甚至植物进行感应,而爱娃是遍布于整个星球的植物的神经纤维网络的总称,这个概念我最早也是在卫斯理系列中看到的。在倪匡笔下不但是植物的神经纤维网络,大山和所有的水系都有自己的神经网络,地球上的水是一个生命体,水还有能力可以控制人的意识,非人协会中的黄而能和水沟通,这个概念是比较让人困惑,但是看过《水知道答案》后,人们逐渐相信水也有神奇的感知能力,至于这种能力从何而来,又是另外一个可以无穷探知下去的谜。
《大厦》《双程》等小说涉及时空变换、时间隧道类。
4、哲理类,这样归纳有点勉强,只是我觉得其中引人深思的哲理成分多于科幻。
《头发》写于一九七八年,在卫斯理故事中地位独特——它是在倪匡休息了六年之后又开始续写的第一个故事。六年之后,故事的风格发生显著改变,以后一系列的作品也有显著不同,代表着写作人风格转变的作品。本故事从“头发有什么用?”这个问题引伸开,结果竟然是灵魂的超脱和救赎,人类是某个外星世界(天堂)有罪而被流放到地球来的,此情节类似圣经,而书中认为穆罕默德、佛陀、耶稣、老子都是从这同一个地方派来救赎的使者,穆罕默德和耶稣的使者身份在各自的宗教中已经显然,但是倪匡将这些和佛陀、老子等联想到一起并归结到一个点上,且书中卫斯理与上帝及穆罕默德、佛陀、耶稣、老子等人辩论人类的救赎问题,匪夷所思,看来这几年作者应该比较热衷思考研究宗教问题。
《玩具》是另外一个比较奇特的故事,我在看《黑客帝国》的时候就觉得似曾相识,《玩具》的主要情节讲述很多年后的人类其实只是外星高科技文明所操纵控制的玩具,但是自己仍然以为自己是命运的主人。书中有一段某老者对卫斯理所说的话:“有很好的住所,有精美的食物,甚至还有金发美女作为配偶!在你们那个时代,这全是人生追求的目标!”前提是人类失去了自由,成为机器人的玩偶。即使拒绝成为机器人的玩具,就真的不是玩具吗?细想之下,有几个人的人生是真正在自己主宰的,越想越远,这个故事与其说是科幻,不如说是哲理,提醒人们反省自己的人生。小朋友们玩蚂蚁之家游戏,把活的蚂蚁放在一个模拟蚂蚁生存环境的容器中,通过透明的外板可以看到蚂蚁在里面忙碌生活,这时的蚂蚁,全然不知道自己成了玩具,让我忽然想起曾经在归元寺看到一签“蝼蚁奔波终日忙所为何事向何方”。
以上仅是管窥一见,拉拉杂杂胡说一通,卫斯理系列一百多本书,远远不止这点内容。我怀念当年暑假实习时看卫斯理的快乐时光,一天四本书,心无旁骛 啊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