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佛教在印度消亡的真实原因

2011-09-05 19:52阅读:101,361
好象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印度佛教的衰亡是由于商羯罗的辩论,是他把佛教赶出印度。
下面就此辨析一番:
第一:商羯罗如果出生在公元788年,假设商本人15岁开始辩论,至32岁卒.其中17年的时间就'把佛教逐出印度'吗?佛教自商卒之后,在印度流传了500余年,这是人所皆知的事实。直到宋朝,中国还有大德前往印度学习佛法,更不谈之后印度佛教强势传入西藏、南亚等地,不断地有佛教著名历史人物前往印度学习佛法。
假设这是作者为了张显商其人的辩论成果,那么,以一个历史学者应有的严谨,是不应该使用这样存在巨大谬误的的词句来故意极大夸张一个历史人物的作用
第二:婆罗门教将释迦世尊歪曲为毗湿奴的化身,那是商其人很久之前就有的事了,不是商辩论压倒佛教的证明
第三:玄奘大师去印度的时候,法称大师还没有出世.玄奘大师是627年出发去印度的,他擅长因明,却从没有任何关于法称大师个人与著作的言语与翻译.所以,法称大师作为因明的一代宗师,出生在玄奘大师之后是公认的史实.
法称大师的历史年代在非佛教的历史学界也没有定论,假设按照最有可能的情况出生在公元700年之
后,那么,就非常符合他的历史——以辩论的方式折服外道,使佛教从倾危中得到复兴
如果他没有辩倒或是早于商而圆寂,那么,请问,既然商之前婆罗门教一直在辩论中处于劣势,那么,又何来的于外道之猖狂气焰中复兴佛教呢?
第四:关于商其人与佛教关系的历史,我认为本文夸张得有些过分了。首先,关于商其人对佛教的影响,因为缺少历史证据,所以,一直没有定论。我曾经仔细研究过国际历史学界最受推崇的印度佛教历史著作,但在这些方面,甚至大多数佛教发展的历史上,因为缺少直接的证据,所以,作者主要是以自己的推测、猜想、分析来进行历史构图的,也就是说,历史学界对于印度佛教发展史的研究,还处在非常不成熟的阶段。
商和他的理论,是否在历史上有那么大的影响?答案是否定的。首先,吠檀多学派,只是婆罗门教中后期出现的一个分支,它的影响是无法与传统流派相比的。无论是信徒的规模与发展的历史,都是很微弱的一支。在婆罗门教内部,一直是不承认商、商的老师与他们的教义的,而称之为“伪装成婆罗门教的佛教”。也就是说,吠檀多学派,虽然他们挂名为婆罗门教,但一直不被正统的婆罗门教所接受。
所以吠檀多学派不能代表婆罗门教或是后来的所谓的“印度教”。印度教表面上看是一个宗教的名称,实际上是由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宗教、宗教流派等等混合而成的,甚至还包括耆那教。吠檀多学派只是其中的一支而已。吠檀多学派之所以被人知道,也还是因为研究佛教历史才被带上了现代历史的舞台。除此之外,在现代宗教、哲学的历史与研究里你很难找到这个名词。
比方说,大家可以去翻翻世界哲学史的著作,可以在里面找到不少关于佛教的篇章,但可以说绝对找不到吠檀多。
总是,吠檀多学派的历史作用是被极大地夸张了的。但越是夸张,反而能证明法称大师与商辩论的可能性,很有趣。
第五:在印度佛教发展的历史上,由于辩论者等种种原因,佛教辩论输于别的宗教,是一直存在的现象。佛教徒不是每一次都取得胜利,这是事实,比如说,马鸣菩萨做外道时还辩得佛教寺院不敢进行佛事活动呢。商其人与佛教进行辩论得胜,就算他确实辩倒了佛教的若干大德,但佛教的大德数量实在是很多的。假设商很早熟,15岁就可以展露头角,其后活了17年,写了300部以上的著作,建立了四大僧院。恩恩,我们可以看看多少的真实性?正如文中所说的,那300部著作大部分真伪难考——也就是说,吠檀多学派的后继者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祖师的著作和论点,就如同道教大量创作伪经一样,正是因为缺少发展的动力与能力,缺少持续的胜利,吠檀多学派才会出现“300部著作大部分真伪难考”的情况。也才会在世界哲学史上默默无名。更不可能成为后来的印度教的主导教义。
作者说商“他的思想是印度现代思想潮流的源泉”——简直是在开天大的玩笑。什么叫“现代思想潮流”?说是基督教殖民文化,也比扯上吠檀多可信太多了吧?!
商羯罗32岁寿终,而根据多罗那他的记载,法称大师曾经数次击败商羯罗,其中的记载与现代考证颇为一致。
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部分记载
复次,般遮摩僧诃王时出现了两个外道阿阇梨弟兄,一个叫做达多咀梨耽乐三味;其次叫做商羯罗阿阇梨耶得大自在天成就,带着瓶子,用幔帐围起来念诵真言,大自在天就从瓶子的中央露出颈部以上,教导辩论。他在藩伽罗国辩论,老比丘们说:“此人难与匹敌。应该召请护法或月官或月称等阿阇梨前来辩论。”年轻的班智达们不听,说:“从他国呼召辩论者,有损此地班智达们的声誉,我们比他们更有学问。”心怀我慢而与商羯罗阿阇梨耶辩论,佛教徒失败。约二十五处法产的资具沦于外道。他们空无所有,约五百优婆塞得不归入外道。这样在欧提毗舍国也有商羯罗阿阇梨耶的弟子婆罗门跋咤阿阇梨耶与前者还到达罗婆梨园,宣告此国有谁能辩论,外道大部逃避,有些人承认不能辩论。此地原来败坏的法产全部恢复后,住在一些寂静林苑中修持禅定。那时商羯罗阿阇梨耶致书吉祥那烂陀,要作辩论,他们推迟到第二年,而从南方召请法称。
  之后,辩论时期已到,钵罗底多王召集佛教徒们与所有婆罗门和外道于婆罗奈斯。在国王与证人聚会之中,商羯罗阿阇梨耶与法称面临辩论时,而羯罗说:”假如我胜利,请诸位选择投恒河或归入外道。假如诸位胜利,我们就投恒河而死。”于是开始辩论,法称一次又一次击败商羯罗阿阇梨耶,最后使他全然无话可说。于是商羯罗阿阇梨耶打算死于恒河,阿阇梨劝阻,他不听,告诉他的弟子跋咤阿阇梨耶说:“你来辩论,战胜这个秃头,不胜也好,我要投生作你的儿子,来和这些人斗争!”说完投恒河而死。他的弟子持梵行一派的遍行者多人入于佛教,其余人们避走远方。
  就在后面一年投生为跋咤阿阇梨耶之子,跋咤阿阇梨耶供奉天神三年,又用三年时间思考内道教理与破斥之术,到了第七年,如前之教为誓而辩论,跋咤阿阇梨耶又一败涂地,也不听阿阇梨的劝阻投恒河而死。他的长子跋咤阿阇梨耶第二与商羯罗阿阇梨耶的转世以及坚持自己教义的婆罗门众逃往遥远的东方。有心地正直的婆罗门约五百人在佛教中出家,约五百人皈法三宝。
  摩揭陀国有富楼那婆罗门、末土罗有富楼那跋陀罗出现。他们的权势和受用都很大,非常增长辩论术。为妙音天女与遍入天等自己的本尊所加持。他们也曾先后前来辩论,阿阇梨以正理调伏,令人佛教,这两个婆罗门也在摩揭陀与末土罗各立内道法产五十处。于是名声遍满大地,以后长住摩揭陀附近摩登伽仙人林中,成就多种明咒。
  以后宾陀山区布湿波王之子郁普罗布湿波王,据说统治三百万村,受用之殊异等同天神。阿阇梨游方到被人这样称道的地方,最后到达王宫,国王问他是谁。答:
  具智慧者大域龙,月官之说最清净,
  诗出毗罗精韵学,胜超十万舍我谁?
  国王问:“你是不是法称。”答:“在世上这样命名。”这个国王建立许多寺庙,法称住在这里,著七部量论。以后在国王的阙观上写上赞文:
  设若彼法称,说法日西没,诸法眠或亡,非法此方兴。
  在那里长时期弘扬佛教,此地出现了约一万个比丘,设置法产约五十处。
  之后来到边地瞿耆罗他,在那里也使婆罗门与外道多人入于佛教,建立乔答补梨佛寺,此地外道极多,他们在阿阇梨的住处放火。火从四面烧来,由于随念主尊与秘密真言,走向天空之路,来到离此地约一由旬此国王宫附近,众人无不惊异。现今所传的《八十成道者赞》虽然不宜认为完全可靠,但所说的“消灭诤辩行虚空”,显然是依据这个传说。
  那时商羯罗阿阇梨耶再度投生,智力比前生更为锐利,精通辩论,天神全身露于瓶上。到十五六岁时,打算与吉祥法称辩论,来到婆罗奈斯告知摩诃斯耶尼王。并公告各地。于是从南方把阿阇梨请来,婆罗门人众约五千人与国王等无量人众又集合起来,如前以教为誓,辩论中惨遭摧破,又如前阻止,但仍然投恒河而死。此际众多婆罗门如理地看到自己的教义被破,因而有很多人出家,很多人作了居士。
  那时婆罗门毗底耶僧诃、提婆毗底耶迦罗和提婆僧诃即婆罗门的三大阿阇梨从迦湿弥罗来到吉祥法称之前,以正直心广事研讨宗义,法称也教以正智。他们对内道大为敬信,受取皈依和五学处,听闻宗义。特别是听了七部量论,极其精通以后,回到北方迦湿弥罗国,弘传法称派的辩论法,同时传说第二人在婆罗奈斯久住。
  复又来到南方一带,在佛教尚未弘传和已衰落的各地,以辩论消灭敌法的逆缘。通过法门收服国王和臣子等人,畅通无阻地发展僧伽和法产。阿阇梨本人所建立的寺庙也有一百左右,策励他人建立的不计其数。由于这位阿阇梨所策励而归人佛教的比丘和优婆塞以上总计据说接近十万人,但是又据称大部分是交付与其他亲教师和轨范师,以法联系的弟子虽然遍满大地,然而随侍于后的不超过五个人。
  到了晚年,以前的商羯罗阿阇梨耶投生为后跋咤阿阇梨耶之子,智力比以前更大,自己的天神来到面前,亲教智理,有时进入他身中诠说前所未有的智理。年达十二岁时就要和吉祥法称辩论。婆罗门们说:“请暂且同别人辩论。决定可以胜利。法称难以击败。”但他说:“若不能战胜此人,得不到辩论的名声。”于是来到南方一带。约定谁要是胜利,对方就归入他的教中。吉祥法称胜利,他就归入佛教。据说就在南方一带住于婆罗门优婆塞行,供养佛教。他所建立的佛寺现在还存在。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