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洛维斯-梭鲁特-Afontovskaya文化与Y-Q系第一波次全球殖民
2015-03-22 09:30阅读:2,490
1 克洛维斯-梭鲁特-Afontovskaya文化
(1)克洛维斯文化(Clovis)
有时又名拉诺文化[,是北美洲一种史前的古印第安人文化。于1936年至1938年间在新墨西哥州的克洛维斯考古遗迹发现了小量人工制品,是为克洛维斯文化。于1936年至1937年发掘出石制的克洛维斯枪头、两个带有撞击损伤的骨制尖头器、石刀、部份刀芯及几件石制切割器。自此在美国、墨西哥及中美洲,甚至南至南美洲北部都有发现克洛维斯遗迹。
克洛维斯文化中最特别的器具就是克洛维斯枪头,是以石制及有凹槽的枪头。克洛维斯枪头是双面的,一般两面都有凹槽。由于在猛犸象遗骸的位点也有发现克洛维斯枪头,一般都接受克洛维斯人猎杀猛犸象。
X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洛维斯枪头,经双面敲击剥离法制成,即用硬物来回敲击每一面的两个边缘)
根据放射性碳定年法,其遗迹可以追溯至1.15万年前末次冰期,最特别的是他们拥有特定的工具来猎杀大型哺乳动物。克洛维斯文化相信于13000年前出现,维持了约200-800年。他们于新仙女木期的寒冷气候下被多个局部的文化取代。20世纪末考古学家主流都相信克洛维斯人是最先到达美洲殖民的。克洛维斯人在冰河时期由西伯利亚从白令陆桥横渡了白令海峡来到阿拉斯加,并经没有结冰的洛矶山脉东面南下至现今的加拿大。不过,现已逐渐发现更多早于克洛维斯文化的证据。德州农工大学的研究发现克洛维斯遗迹应该属于1.105-1.09万年前,未如以往估计的早,而在智利的蒙特沃德遗迹却可追溯至1.35万年前,而加利福尼亚州海峡群岛的古印第安人则于1.25万年前就已经到达。这显示了古印第安人沿太平洋海岸的迁徙比想像更快。
(2) 梭鲁特文化(Solutrian)
因最初发现于法国东部里昂附近的梭鲁特雷山洞而得名。以高超的压制石器技术著称,达到了旧石器时代石器制作技术的顶峰。主要分布在法国北部,也发现于西班牙、比利时和英国。年代约距今2.1万~1.8万年。梭鲁特文化的石器有雕刻器、刮削器和石锥等。典型器物是桂叶形或柳叶形尖状器,它们制作精致,器身很薄,有的甚至达到透明程度。出现带孔小骨针,说明人们已缝制皮衣。与该文化共存的动物化石,有猛犸象(Mammuthus
primigenius)、驯鹿(Rangifer tarandus)、熊、马等,属寒系动物。

(Solutrean tools, 22,000–17,000 BP, Crôt du Charnier,
Solutré-Pouilly, Saône-et-Loire, France)

(3)Afontovskaya文化
Afontova Gora遗址属于旧时代晚期,年代2-1.8万年左右。在叶尼塞河河谷旁边。发现许多石器:


1 - 石叶刀
5 - 是刮刀
Photo: Vladimir Gorodnjanski 2007
Source: The Hermitage Museum, Saint Petersburg

2 - 可能是石锛
3 - 砍切工具
6 - 尖工具
7 - 尖钻工具
Photo: Vladimir Gorodnjanski 2007
Source: The Hermitage Museum, Saint Petersburg
以及带孔骨器:

1 - 针
2 - 打火石或狩猎工具
Photo: Vladimir Gorodnjanski 2007
Source: The Hermitage Museum, Saint Petersburg

(4)文化一致性
比较这几处 年代跨度在2-1万年之间的美洲和欧亚大陆文化,发现有高度的一致性:
- 这些矛刃或石叶刀等石器器形和制作手法一致;
- 矛刃或枪头用来猎取大型哺乳动物,欧亚美这几处文化遗址都发现有伴随猛犸象遗骨(现已灭绝);
- 发现有带孔骨器,推测应该是猎取动物皮毛后缝制皮衣。
根据人类文明单一起源论,显然这横跨欧亚美大陆的文化属于同一文化传播!而早期文化产生与传播主要是通过人群迁徙来完成的!之前,由于欧洲梭鲁特文化与美洲克洛维斯文化如此相似,因此很自然产生美洲克洛维斯文化是欧洲人迁徙假说。
2 分子人类基因证明
2014年2月13日《Nature》杂志发表论文:古基因组揭示印第安人真正祖先。到底是谁制作了这些工具一直是一个存在很多猜测的话题。现在,一个古代北美人的第一个基因组序列的发表。该基因组是一个男婴(Anzick-1)的基因组,这个男婴来自美国蒙大拿州Anzick考古点的
Clovis人埋葬地。所发现的残骸为部分骨架,埋葬于距今大约12600年前,是与大量喷涂成黄褐色的石器一起发现的。
它的基因组来自当代印第安人的一个祖先族群,与所有美洲土著族群的关系比与任何其他族群的关系都要更近。论文认为这些发现'否认'了认为Clovis人来自欧洲的假说,与在
Clovis人之前数千年美洲就已有人类定居的事实相符,论文认为“当代印第安人是成功在美洲定居的第一批人的后代”。Anzick-1男孩基因Y类型是Q1a2a1-L54下Z780类型。下图是一个12个现代样本和Anzick-1男孩古DNA样本构成的树。12个样本分布于美洲和欧洲。Anzick-1母系mt-DNA类型据说是D4h3a,与东亚或汉族母系主要成分类似。

另外,在中国河北汉族中还发现另外一例白姓预测为Y5235,等价Q-L330。在蒙古族中一例样本为Q1a2a1c-L330*
(HGDP01227 Mongol Y5235+,Y5236+,Y5266+,L329-,L332-
Q1a2a1c-L330* )。
有关报道认为,“在俄勒冈州佩斯利洞窟发现的矛头和DNA样本证明,北美曾被多个不同文化占据,克洛维斯文化并非第一批北美人。另也有证据显示,东西两方分别有两组人,而克洛维斯人则位于东面。2014年,科学家完成了对蒙大拿州12,500年婴儿常染色体DNA的测序。DNA取自代号为Anzick-1的一组骸骨,这组骸骨与几件克洛维斯遗物共同出土。此DNA和西伯利亚出土的DNA十分相近,基本上排除了欧洲起源的可能性(即梭鲁特假说)。它和现有美洲原住民的DNA也十分相近,这显示他们都源自西伯利亚或其周边的一个原始族群,即旧石器时代马耳他族群。“
西伯利亚叶尼塞河谷Afontova
Gora遗址古人类Y-DNA结果为Q1a1-F1215(2013新树命名),mtDNA为R*。也是Y-Q系。因此有理由推断欧洲梭鲁特文化同样是由Y-Q系人群创造和传播。至于美洲印第安人迁徙时间和路线,个人认为存在多波次和多条路线,从欧洲向美洲方向迁徙路线也仍然存在,近期也被一些科学家承认。下图是根据YFULL一些样本所画Q1a1树,含两例古DNA。可以看到Afontova
Gora样本在这个树中位置:

加拿大纽芬兰岛190年前一例古DNA其Y为Q,
mtDNA为X2a。母系为X类型体现了从地中海、欧洲到北美东北部的迁徙路线存在。从欧洲向美洲史前迁徙路线,除了Q之外,是否混合有R-M173还需要更多证据。
R1 (M173) 在北美印第安人一些族群中发现占主要地位,如 Ojibwe (79%), Chipewyan (62%),
Seminole (50%), Cherokee (47%), Dogrib (40%) and Tohono O'odham
(Papago)
(38%)。但是现在还没有更多研究数据证据能澄清北美印第安人中的R1-M173有多少是史前迁徙,有多少是后来欧洲殖民美洲时期混入成分,目前学界对此也是分成两种观点。(从下表中还可以看出古埃及18王朝时期几位法老DNA都做过测试,但不公布。20王朝拉姆西斯三世因推测是E而公布)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