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谍眼重重战长空——侦察机发展简史(一战篇)

2014-09-01 11:24阅读:32,135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脍炙人口的诗句背后,潜藏着一条永恒的战争法则——高度决定视野。无论山头还是城楼,制高点从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当人类的双脚终于可以离开地面后,在天空安上自己的眼睛让对手无所遁形已不再是痴人说梦了。空中侦察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取宽大正面和深远纵深的目标情报,比其它手段具有更高效直观的优势。而快捷灵活的侦察机作为资格最老的军用飞机,率先拉开了空中战争的帷幕。
谍眼重重战长空——侦察机发展简史(一战篇)X



从气球到飞机——航空侦察的开端


现在我们已经充分认识到海洋的重要性,但不久的将来,取得空中优势更为重要。——《制空权》作者朱利奥·杜黑(1909年)


在军事航空领域起步最早的是法国人,蒙特哥菲尔兄弟于1783年实现载人气球升空后,1794年法国就建立起世界上第一支气球部队在战斗中观察敌军行动。尽管拿破仑曾刚愎自用地撤销过这支“高高在上”的部队(否则滑铁卢之战可能是另一个结局),但从19世纪的美国南北战争、普法战争到1904年的日俄战争,只是小
配角的气球都已起到不可忽略的作用,预示着传统战场将从平面走向立体空间。
作为轻于空气的航空器,气球和更晚出现的飞艇因体积大操纵不便在作战中受到很多限制,直到动力飞机的诞生才真正改变了战争的格局。莱特兄弟的成功激起席卷欧美的航空热潮,特别是1909年法国人布莱里奥用自制飞机飞越英吉利海峡这道天堑的举动,促使各国军方认识到飞机的军事潜力,陆续组建航空部队。而从气球应用中取得的经验以及早期飞机的简陋性能,就决定了这支新生力量最初也是最主要的职责就是侦察敌情。


谍眼重重战长空——侦察机发展简史(一战篇)
气球用于侦察历史悠久,一战中德军仍在广泛使用。
1910年6月9日,两名法国陆军军官用一架“亨利·法尔芒”推进式飞机执行了世界上第一次侦察性质的飞行任务。这架单座双翼机由弗坎中尉驾驶,马科涅上尉挤在座位和发动机之间,手持照相机拍摄地面景物。飞机及侦察飞行在实战中发挥作用则始于1911年为争夺北非属地而引发的意大利与土耳其之战。意大利远征军进驻利比亚后,随军航空队的皮亚扎上尉于10月23日驾驶“布莱里奥”XI型飞机对土军阵地展开侦察。次年5月2日,意军飞机还进行了首次夜间侦察飞行。除目视观察外,意军飞行员也将相机固定在飞机座椅上实施空中照相侦察,为地面部队最终击败数量占优的敌人提供了及时而可靠的战场情报。
此后1912-1913年间的巴尔干战争是第一次交战各方都用上飞机的国际冲突,虽然当时飞机还只能起到侦察、通信和零散的轰炸等辅助作用,但已显示出天空对谁都不再是安全的屏障。1913年冬,为配合北京政府出兵征讨蒙古叛军,南苑航空学校派出一架法国造的“高德隆”教练机到内蒙地区对叛军进行侦察和威慑,这也是中国的首次空中作战行动。




从侦察到空战——空中力量的崛起


航空侦察是如此重要,因此任何一方都将尽力阻止对方的航空侦察。——英国皇家飞行队手册(1914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参战的各国军队共有700来架飞机。这些所谓的军用飞机其实既无固定武器,也无类型差别,几乎全被派到战线上空查看对方的活动。许多保守的陆军高级军官认为飞机不过是昂贵的玩具,在战场上还不如马匹重要,对飞行员带回的情报在等到地面侦察证实前都持怀疑态度。尽管一开始不受重视,但飞机还是很快在大规模运动战中证明了自己的独特价值。缺乏隐蔽意识和防空能力的地面部队很容易被低空飞行的敌机跟踪观察,暴露己方的位置和意图。如1914年9月初,法国侦察机发现德军主力改变了进军巴黎的路线,这一情报让英法联军及时调整部署,经过马恩河战役扭转了原本被动的局面。
欧洲战场陷入胶着的堑壕战后,空中侦察在战略和战术层面上的作用日趋重要,运用方式也进一步细化。飞机取代传统骑兵成为侦察敌人纵深地带的主要手段,通过从高空持续拍摄对方领地,为指挥官掌握战场形势提供依据。在交战期间,侦察机可协助地面部队及时掌握敌军的行动,采取有效的进攻或防御措施。此外,侦察机还担负着火炮校射的任务。到一战末期,即使出现了专门的空战和轰炸部队,侦察航空兵仍占到各国空中力量的40%左右。


谍眼重重战长空——侦察机发展简史(一战篇) 英国的B.E.2可谓“成也稳定性,败也稳定性。”
战争的需要刺激着各国航空业竞相发展性能更好的侦察机,但过程却不尽相同。英军认为平稳的飞行有助于空中观察的准确度,战前就向皇家飞机制造厂订购了大批以稳定性见长的B.E.2系列双座机。然而在实战中,位于前座的观察员不但视野受到发动机和机翼及支架的阻碍,使用机枪时也只能向后上方射击。加上机动性差,B.E.2遭遇敌机时几乎没有还手之力,结果沦为“福克飞机的饵料”。直到1916年,经过改进的R.E.8等新机型才让英国飞行员挽回了颜面。法国起初还要仰仗“布莱里奥”和“法尔芒”等老型号,后来主要用新型战斗机兼顾侦察任务,1918年初面世的“萨尔姆松”2A是个例外。这种最早采用星形发动机和自封油箱的专用侦察机以视野开阔、火力强大和结实耐用而著称,很受协约国尤其是美国航空队的青睐。
在同盟国一方,德国不仅大力研制飞艇,还凭借雄厚的工业基础在开战时建立起欧洲最庞大的飞机部队。早期大量装备的“鸽”式单翼机因性能落后,到1915年初已让位给新型的C级武装侦察机。这批由德国和奥地利多家厂商生产的机型都将观察员置于后座,可灵活操作活动底座上的机枪,在空战中占到不少上风。次年服役的“容克斯”J1更具革命性,是世界上第一种全金属构造的飞机,低空侦察时更能承受地面的攻击。而“鲁姆普勒”C.IV的升限达到6400米,超过大多数战斗机,依靠高度优势经常深入敌方领空进行照相侦察,很少能被拦截。为适应高空环境,发动机加装了增压器,乘员还配有加热飞行服和供氧装置。


谍眼重重战长空——侦察机发展简史(一战篇) 德国“鲁姆普勒”C.IV的爬高优势让当时的战斗机也望尘莫及。
其他参战国中,意大利的侦察机更突出高速性,如“安萨尔多”S.V.A.5单座机的时速高达230千米,逼近当时的飞行极限。相比之下,规模较小的俄国航空部队却在大型飞机的运用上独树一帜。西科尔斯基早在1913年就试飞成功四发动机的“伊利亚·穆罗梅兹”重型轰炸机。俄国参战后利用这种“巨无霸”组建了历史上第一支轰炸机部队,1915年2月开始对德国占领区实施轰炸突击和远程侦察,而且因组织得当,在422次任务中只被击落过一架。
随着飞机性能的不断改善,侦察设备也在快速发展。战争初期仅凭飞行员目视观察后画下的草图缺乏具体可靠的细节,带上普通相机也难以拍到足够清晰的照片。为此,1915年英国的桑顿·皮卡德公司首先研制出第一台专业航空相机,不久德国侦察机也配备了本国蔡司公司的同类产品,固定在机身上由观察员操作。1918年美国柯达公司推出了第一台全自动航空相机,不仅是拍摄效率,图像精度也大幅提高,从4500米高度还能拍到泥地里的足迹。大战末期战况激烈时,双方每天都频繁派出侦察机拍摄成千上万张航空照片,经判读人员分析后得出最新情报,直接影响着战争的进程。


谍眼重重战长空——侦察机发展简史(一战篇) 一战中使用的航空相机大多还很简陋。


侦察引发空战
头顶上出现的飞机即使没有攻击性,也让地面部队感到如芒在背,不得不采取分散和隐蔽措施或转入夜间活动,同时增强防空火力。但这些被动手段无法完全蒙上敌人的眼睛,以飞机对付飞机只是个时间问题。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的空战就是一次空中反侦察作战:1914年10月5日,一架法国“瓦赞”飞机在巡逻时,发现德国一架“阿维亚蒂克”侦察机正窥探法军防线。法机逼近对方后,由观察员用机枪将其击落。正是为了消灭和赶走敌方侦察机,才催生出专用的战斗机或称驱逐机,从此引发对制空权的争夺战。飞机在战场上不再是居高临下的旁观者,而演变为更致命的作战武器。




本文刊登于《航空知识》2009年第3期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