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败笔之——
美国 兰利“飞机场” Langley
Aerodrome (1903)
在各种以橡筋、蒸汽和汽油为动力的无人模型飞机上取得成功后,美国发明家塞缪尔·皮尔旁特·兰利又发展出一架全尺寸的可载人机器,他称之为“飞机场”。感觉到它从水面 飞过可以更安全,兰利花费了一半的项目资金(由战争部提供),在一艘游艇上安装了弹射飞行装置,在顶部组装他的“飞机场”。他的第一次试飞以失败告终,当时弹射器的力量超过了机身的承受力。1903年12月8日他再次尝试,结果“飞机场”解体并沉入了波特马克河。9天后莱特兄弟在基蒂霍克成功起飞。作为史密森学会的秘书长,兰利竭尽所能想提升他的成就并贬低莱特兄弟的贡献,导致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执。
尽管认识到从水面飞过会更安全,但“飞机场”却没有安装浮筒或其它装置以便在水面或陆地着陆。不像莱特兄弟,兰利没有重视控制的问题,“飞机场”除了方向舵就没有副翼等其它驾驶手段。该机需要弹射器的辅助来起飞,这就让它不能算作第一架自主动力的载人飞行器,即使能够成功飞行。在那两次飞行尝试中,兰利的飞机(确切的说是“飞机场”A型)表现出太过脆弱,不能承受发射或飞行的力度,掉进了河里,差点要了飞行员及发动机制造者查尔斯·曼利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