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繁华落尽,终究梦一场

2011-03-30 19:37阅读:3,641

繁华落尽,终究梦一场X


人生若梦,长的是磨难,短的是生命
---------读林语堂原著《京华烟云》


木兰又奔波在逃难的洪流中,只是这次
,她已经是两鬓斑白的中年妇女。而几十年前的那一场逃难却是一个9岁的小女孩,那个时候的木兰吓的半死,这个时候的木兰却感受到了道教的洗礼,开始领悟很多很多,也愿意降低自己贵妇的身份,抛却了王府 花园小姐的地位,跟着一群逃难的平民百姓往前走,一直走到抗战胜利,她相信,这一天迟早会来到,尽管全民抗战才刚刚拉开序幕

终于把林语堂版的《京华烟云》看完,只是因为偶然一瞥看到了央视12频道在重播赵薇版的《京华烟云》,喜欢那个片尾曲,喜欢陈宝国、喜欢曾老太太,素性回到了原著,寻找原著里真正的人和故事,以及书的文学价值

曾看到过有人问过一句,如果林语堂看到他的小说改编过来的《京华烟云》,不知道会不会吐血?看完小说之后,我想我已经吐血了

较之以电视剧版的《京华烟云》,原著没有那么多笔墨来描述情感戏,更多的是描写一个时代的人物的成长过程,通过对姚木兰、姚莫愁、孔立夫、曾荪亚、曾经亚、曼娘、阿非、宝芬等一群人的描写,并且插入了他们的父辈和他们的儿女的章节,整部小说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从民国初期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那个特殊时期一群人的成长过程。民国初期的曾家、姚家和牛家三个大家族代表着社会上具有典型代表的三类人,仕族清官的曾家、趋炎附势的牛家和经商的姚家,他们由胜到衰的整个过程也是整个北平城的达官贵人经历的过程

林语堂重在给读者讲述那个时代的人文,通过不同性格的人来塑造那个时代的北京人。比如修道成仙的姚思安,受父亲影响的姚木兰被称为妙想家、耿直正义的孔立夫,婉转运筹帷幄的姚莫愁,可以立牌坊的曼娘、贵族气息浓郁的大清国王爷的千金宝芬,优柔寡断的荪亚,一生平平的经亚、爱国心强的黛云、爱慕虚荣贪图富贵的素云,他们每一个人都因自身的性格不同在岁月长河里走了不同的道路,有的甚至于有很残的下场

一直以为《京华烟云》的一号主角是木兰,而感情是她的生活全部,看完之后发现判断有误。尽管林语堂也用木兰来贯彻整部小说,只是用木兰来牵引整个故事的发展罢了,因为整部书的人都与她休戚相关,曾家是她的婆家,牛家是她的嫂子的娘家,姚家是她的娘家。里边的人不是她的妯娌就是她的兄弟姐妹,用她来作为文中的主线再合适不过

都说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出现最多的文学家的时代,纵观《京华烟云》,文学价值不容置疑,大的历史背景是存在的,从辛亥革命到军阀混战到民国北伐到国民党的“剿共”到全民抗战,因为横跨的年限比较长,那个时候的中国的却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也就出现了各自各样的人,他们代表着各种文化,有满清退下来的王爷将相、有从未满清王朝效力到在民国政府做官,又因为军阀混战很多人的价值取向出了问题开始投靠军阀,如牛素云、牛怀瑜,有的人却由于政府的更替而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如曾老先生,两个儿子从小到大凭老子的面子沾光,父亲一旦人走茶凉,生活开始变得碌碌无为,军阀混战那段时期中国还流行着一种“烟文化”,而经商世家的姚家无论时光怎么溜走、战争怎么爆发。除最后抗战来临,海关工作的啊非和宝芬不得不撤离王府花园外,他们一直在享受生活,一直都过的幸福安宁,也因为这样他的孩子们性格也比同龄人胆大、有眼见、更有智慧,那个时代已经不是“重农抑商”时代,所以姚家过的很安逸,姚老先生还打坐静思,被邻居称为“仙人”,那个时候也因为英法联军攻打北京。涌来一批的外国朋友,比如董秀娜,她的到来加上齐白石、辜铭均等人在王府花园开一些聚会,大有“百家齐放、百家争鸣”的新气象,北京的女人也感受到了洋人的潮流,她们不再穿旗袍,男人不再穿长褂子,剪了长发、穿西装、他们也上舞厅,也说英语,在那种文化的冲击下,中国的科举考试被废除,写东西也开始用白话文代替了八股文,但有些文化是根深蒂固的

比如妓女制度,莺莺是那个时代的典型代表,从青楼名妓到他人的姨太太,一方面他们渴望享受和原配夫人同样的地位受到同样令人的尊敬,一方面又改变不了内心那种灯红酒绿的向往,于是出现了“共夫共妻”制度,挂名为别人的姨太太,又长期住在军阀家里

曼娘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她的命运过早地被染上了悲剧,她是一个内敛含蓄的人,到死依然是处子之身,曾家通过“冲喜”把她娶进家门,丈夫却患病离开,新婚生活就是伺候药罐子,后来领养了一个孩子,最后还是死在日本人手里,幸亏自己上吊自杀,否则….那个时代的女人也许很悲哀,但谁又知道她内心深处是不是觉得值得?有的时候爱一个人就是一生,无论他是活着还是死去

桂姨是满清后期的姨太太,那个时候依然盛行着“一妻多妾制”,看了有关桂姨的章节,我想,只要读者是女人都会有很深的感慨,嫁人一定要明媒正娶,即使你当上了姨太太,你依然要看正妻的眼色行事、吃饭的时候依然要先伺候太太吃完了才能自己吃,尽管太太叫你坐下一起吃,你也只能坐在孩子后面伺候小孩先吃,而且还是整个大家族的总管,做的好太太不会感谢你,做的不好地位不保,唯一的幸运就是老爷还会临幸你。

文中一开始是木兰跟着义和团逃难,最后是和丈夫带着女儿、锦儿迁到内地去,小时候自己被贩子拐卖,而最后却是沿途收养流浪的小孩,他们带着坚定的信念在正月初一跟着人流往前走,一直走。因为他们知道,中国抗战一定会胜利

PS:整部小说或多或少受到《红楼梦》De影响,再看林语堂的文集,发现有一本是《平心而论高鹗》,在《京华烟云》里姚木兰像有点叛逆有点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而红玉就是林黛玉的盗版,连死亡也来个“断肠焚稿“,莫愁更像是薛宝钗,处处为孔立夫着想,用女人特有的温柔和长远目光融化孔立夫,珊瑚、曼娘像李执,谁像王熙凤呢?没仔细对号入座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