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针灸下三皇穴组临证应用探讨
董氏针灸下三皇穴组,是天皇、地皇、人皇三个穴位的总称,三穴共同组成一个穴组,称为下三皇。其中,天皇穴与传统针灸阴陵泉穴暗合,人皇穴与三阴交穴暗合,地皇穴在天皇穴与人皇穴连线中点处,单独设穴,按中国传统文化天、地、人三才思想与天皇穴、人皇穴相呼应,取名地皇穴。本穴组为董氏针灸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穴组,三穴共同组成一个大倒马穴组,举凡一切肾虚之症,皆可用之。
董氏针灸下三皇穴组,按照穴位空间论的观点,刘毅在《董氏针灸注疏》中言:“------人体小腿内侧有肝、脾、肾足之三阴脉所过,其所设天皇、肾关、地皇、人皇、四肢五穴,在实际临床中由于针刺方向的变化,而可以调理三脉不同之脉气。以足三阴脉从足走腹来看,五穴也很难分清楚到底位于何脉上。说位于脾足太阴脉可以,说位于肝足厥阴脉亦可,说位于肾足少阴脉也有道理。因为经脉是流动的立体,不能以单纯的线状传导来理解。------”经脉既有宽度亦有厚度,此言故然非虚。然则,下三皇穴组之天皇穴、地皇、人皇诸穴毕竟在足太阴脾经线上,董氏先组之所以不在足少阴肾经与足厥阴肝经而惟独在足太阴脾经线上设下三皇穴组之进针点,现在想来是有其深意的。我们知道,肾为人的先天之本,为水火之脏,肾主藏精而非生精,其中一个“藏”字至为重要。脾胃为人的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水谷精微,肾之所藏则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同样,肾阳可以温煦脾阳,使脾能健运,运化水湿,二脏相互影响,互相为用,功能有机的统一在一起。所以从以上观之,董针下三皇穴组,其三穴之进针点因为在足太阴脾经线上,临证针刺之时,是既可调先天之气血,又可补后天之虚亏,临床应用极为广泛。清·许豫和《怡堂散记》云:“善补肾者,当于脾胃求之”。此言,当为董针下三皇穴组功用之最好注解也!
诚然,《古典针灸大家周左宇》(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年6月第一版)第39页曾单独论及补肾与补脾胃的关系。其中,列出了刘立公、顾杰,《古代文献中胃经及其腧穴主治的统计报告》(《上海针灸杂志》,2003)。刘氏等人统计古代针灸文献资料,胃经的常用功效共19项,肾经的常用功效共17项。结果表明,胃经和肾经第一位的功效,皆为“健脾和胃”,在这一功效上,二经高度一致!(胃经第二位的功效为疏理下肢;第三位的功效为调治腹疾;第四位
董氏针灸下三皇穴组,是天皇、地皇、人皇三个穴位的总称,三穴共同组成一个穴组,称为下三皇。其中,天皇穴与传统针灸阴陵泉穴暗合,人皇穴与三阴交穴暗合,地皇穴在天皇穴与人皇穴连线中点处,单独设穴,按中国传统文化天、地、人三才思想与天皇穴、人皇穴相呼应,取名地皇穴。本穴组为董氏针灸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穴组,三穴共同组成一个大倒马穴组,举凡一切肾虚之症,皆可用之。
董氏针灸下三皇穴组,按照穴位空间论的观点,刘毅在《董氏针灸注疏》中言:“------人体小腿内侧有肝、脾、肾足之三阴脉所过,其所设天皇、肾关、地皇、人皇、四肢五穴,在实际临床中由于针刺方向的变化,而可以调理三脉不同之脉气。以足三阴脉从足走腹来看,五穴也很难分清楚到底位于何脉上。说位于脾足太阴脉可以,说位于肝足厥阴脉亦可,说位于肾足少阴脉也有道理。因为经脉是流动的立体,不能以单纯的线状传导来理解。------”经脉既有宽度亦有厚度,此言故然非虚。然则,下三皇穴组之天皇穴、地皇、人皇诸穴毕竟在足太阴脾经线上,董氏先组之所以不在足少阴肾经与足厥阴肝经而惟独在足太阴脾经线上设下三皇穴组之进针点,现在想来是有其深意的。我们知道,肾为人的先天之本,为水火之脏,肾主藏精而非生精,其中一个“藏”字至为重要。脾胃为人的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水谷精微,肾之所藏则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同样,肾阳可以温煦脾阳,使脾能健运,运化水湿,二脏相互影响,互相为用,功能有机的统一在一起。所以从以上观之,董针下三皇穴组,其三穴之进针点因为在足太阴脾经线上,临证针刺之时,是既可调先天之气血,又可补后天之虚亏,临床应用极为广泛。清·许豫和《怡堂散记》云:“善补肾者,当于脾胃求之”。此言,当为董针下三皇穴组功用之最好注解也!
诚然,《古典针灸大家周左宇》(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年6月第一版)第39页曾单独论及补肾与补脾胃的关系。其中,列出了刘立公、顾杰,《古代文献中胃经及其腧穴主治的统计报告》(《上海针灸杂志》,2003)。刘氏等人统计古代针灸文献资料,胃经的常用功效共19项,肾经的常用功效共17项。结果表明,胃经和肾经第一位的功效,皆为“健脾和胃”,在这一功效上,二经高度一致!(胃经第二位的功效为疏理下肢;第三位的功效为调治腹疾;第四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