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清淡从容,文字如水静静流  ——汪曾祺散文《自报家门》赏析◎凌寒

2012-07-12 08:06阅读:10,213
法国安妮· 居里安女士认为汪曾祺的小说里充满了水的感觉。的确,“水性”是汪曾祺文章的一大特色。出生在苏北高邮水乡的汪曾棋,从小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我是在水边长大的,耳目所接,无非是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也影响我作品的风格。”汪曾祺说他家乡的水常总是柔软的、平和的,静静地流着,而他的文字,也如平和的流水,静静流淌。
“水性”性格在汪曾祺的散文创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取材自由自在,显示出了“散漫性”和“休闲性”的美学特征。《自报家门》是汪曾祺一篇较长的散文,洋洋洒洒,以一种从容的笔调写成。题目是“自报家门”,作者从京剧角色出台的独白说起,很自然地引出他的“自报家门”。然后,不急不缓地向读者一一道来自己的一些情况:故乡高邮水乡,生日和家庭,祖父、生母、父亲和教国文的高先生,人生经历以及创作的有关方面。这么多驳杂的内容汇聚在一起,但读来却顺畅自然,如一条小溪缓缓而流。汪曾祺说他小说的结构是“苦心经营的随便”,其散文更是如此,文字似乎是随意地丢来丢去,很少看出刻意为之的痕迹,但文气贯通,其结构的精巧是内在的、自然的,是建立在内在节奏的基础上,如行云流水,“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
平淡是中国艺术的最高审美境界之一,在中国艺术中具有至深的意义和至高的地位。季羡林曾经说过:“删除枝蔓之后,才能显得整洁而有精神,清楚而有姿态,简单而有力量。所谓‘绚烂之极趋于平淡’就是这种境界。”汪曾祺的散文清淡平易,将很多生活中大的、小的令人欢喜和伤痛的事写得平平淡淡。在《自报家门》中,他回忆了生命中几个很重要的人物。祖父是清朝的“拔贡”,对“我”一直很偏爱;生母的大楷写得很清秀,但在“我”三岁就去世了;聪明的父亲多才多艺,能平等待人,和“我”多年父子成兄弟;老师沈从文不仅在创作方面对“我”影响很深,生活上也是无微不至地照顾。对于亲人的怀念,人们都会自然而然产生强烈的情感,书写这种怀念的时候,一般的人也都喜欢强化、渲染这种情感。但汪曾祺在这里却用了十分平静甚至轻松的笔墨极力淡化自己的情感,不论是对父母的怀念,还是对恩师的感激,都把感情隐藏在客观化的叙述之中,而较少直接感情的抒发。平淡是不露斧
凿之痕的一种艺术韵味,那平不是平庸之平,那淡也不是无味之淡。他写父亲糊了一个蜈蚣,带着儿女到麦田里去放。“蜈蚣在天上矫矢摆动,跟活的一样。这是我永远不能忘记的一天。”他写“有一次我去看他(沈从文),牙疼,腮帮子肿得很高,他不说一句话,出去给我买了几个大橘子。”其平淡的叙述中蕴含着真挚深切的感情,若淡却浓,更具有独特的感染力,带给读者的审美感受不震撼却长留于心。
汪曾祺深受儒道思想影响,自诩为“中国式的人道主义者”,认为“曾点的超功利的率性自然的思想是生活境界的美的极致。”1920年出生的汪曾祺和同代人一样一生饱经动荡,但他对现实采取“随遇而安”的态度,这种态度使他能似水一样化解现实中的一切问题、矛盾。1958年,汪曾祺被错划成右派,下放劳动四年。对于这段冤屈艰辛的经历,他也平淡地一笔带过。“这四年对我来说很重要。我和农业工人一同劳动,吃一样的饭,晚上睡在一间大宿舍里,一铺大炕(枕头挨着枕头,虱子可以自由地从东边一个人的被窝里爬到最西头的被窝里)。”平淡中有一丝诙谐。“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直面现实,随遇而安、怡然自乐,这是一种坚强而又机智的个性,带着一种水的柔韧。
文章中,汪曾祺谈到了自己喜欢并对其创作产生影响的几个作家,外国作家中是契诃夫、阿索林,认为阿索林的小说是“覆盖着阴影的小溪,安安静静的,同时又是活泼的、流动的”,这可以说也是汪曾祺小说的风格。在《谈风格》中,汪曾祺表达了“作家读书,允许有偏爱”的观点。一个作者要形成个人的风格,要读和自己气质相近的书,读自己喜欢、对自己口味的书。明朝散文家归有光对汪曾祺影响很深,汪曾祺很喜欢他的散文《项脊轩志》、《寒花葬志》等。“归有光以清淡的文笔写平常的人物,亲切而凄婉,这和我的气质很相近。”他描写祖父治打嗝的片段令人很自然联想到《项脊轩志》中对于老妪的描写,的确很有归有光的余韵。现代作家对汪曾祺产生影响的有鲁迅、沈从文、废名等,汪曾祺读书主张中外结合、古今结合,他年轻时受过西方现代派的影响,也写过一些空灵甚至晦涩难懂的作品,后期作品渐趋平实,“回到民族传统,回到现实主义”,但他并不排斥现代主义,追求“融奇绝于平淡,纳外来于传统,不今不古,不中不西”的理想境界。
汪曾祺是当代文学史上一位独具特色的语言大家,他颠覆了传统的语言工具论,将小说语言提高到了本体论的高度。《自报家门》中也表达了他的语言关。“我很重视语言,也许过分重视了。我以为语言具有内容性。语言是小说的本体,不是外部的,不只是形式、是技巧。……语言具有文化性。作品的语言映照出作者的全部文化修养。语言的美不在一个一个句子,而在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好的语言像树,枝干内部汁液流转,一枝摇,百枝摇。语言像水,是不能切割的。一篇作品的语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正是由于对语言的重视,批判地继承了诸多语言资源的精华,他形成了自己朴实平淡、俗中见雅独特的语言风格。在散文《揉面》中他谈到了学习语言的方法:首先是随时随地向群众学习;其次是多读书,多读几篇古文,熟读一些现代作家的作品。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有人甚至认为文学的价值最终只能由语言来承担和决定。德国汉学家顾彬指出,当代中国很多作家为了迎合市场,放弃了本应肩负的提高语言技巧的责任,不太重视语言的锤炼,汪曾祺的语言观和创作实践为当代文学语言的建构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自报家门》中,汪曾祺不仅“自报了家门”,其创作经验也对喜欢写作的读者大有裨益。从事散文写作的人不可不读。☆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