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淡从容,文字如水静静流 ——汪曾祺散文《自报家门》赏析◎凌寒
2012-07-12 08:06阅读:10,213
法国安妮·
居里安女士认为汪曾祺的小说里充满了水的感觉。的确,“水性”是汪曾祺文章的一大特色。出生在苏北高邮水乡的汪曾棋,从小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我是在水边长大的,耳目所接,无非是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也影响我作品的风格。”汪曾祺说他家乡的水常总是柔软的、平和的,静静地流着,而他的文字,也如平和的流水,静静流淌。
“水性”性格在汪曾祺的散文创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取材自由自在,显示出了“散漫性”和“休闲性”的美学特征。《自报家门》是汪曾祺一篇较长的散文,洋洋洒洒,以一种从容的笔调写成。题目是“自报家门”,作者从京剧角色出台的独白说起,很自然地引出他的“自报家门”。然后,不急不缓地向读者一一道来自己的一些情况:故乡高邮水乡,生日和家庭,祖父、生母、父亲和教国文的高先生,人生经历以及创作的有关方面。这么多驳杂的内容汇聚在一起,但读来却顺畅自然,如一条小溪缓缓而流。汪曾祺说他小说的结构是“苦心经营的随便”,其散文更是如此,文字似乎是随意地丢来丢去,很少看出刻意为之的痕迹,但文气贯通,其结构的精巧是内在的、自然的,是建立在内在节奏的基础上,如行云流水,“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
平淡是中国艺术的最高审美境界之一,在中国艺术中具有至深的意义和至高的地位。季羡林曾经说过:“删除枝蔓之后,才能显得整洁而有精神,清楚而有姿态,简单而有力量。所谓‘绚烂之极趋于平淡’就是这种境界。”汪曾祺的散文清淡平易,将很多生活中大的、小的令人欢喜和伤痛的事写得平平淡淡。在《自报家门》中,他回忆了生命中几个很重要的人物。祖父是清朝的“拔贡”,对“我”一直很偏爱;生母的大楷写得很清秀,但在“我”三岁就去世了;聪明的父亲多才多艺,能平等待人,和“我”多年父子成兄弟;老师沈从文不仅在创作方面对“我”影响很深,生活上也是无微不至地照顾。对于亲人的怀念,人们都会自然而然产生强烈的情感,书写这种怀念的时候,一般的人也都喜欢强化、渲染这种情感。但汪曾祺在这里却用了十分平静甚至轻松的笔墨极力淡化自己的情感,不论是对父母的怀念,还是对恩师的感激,都把感情隐藏在客观化的叙述之中,而较少直接感情的抒发。平淡是不露斧
“水性”性格在汪曾祺的散文创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取材自由自在,显示出了“散漫性”和“休闲性”的美学特征。《自报家门》是汪曾祺一篇较长的散文,洋洋洒洒,以一种从容的笔调写成。题目是“自报家门”,作者从京剧角色出台的独白说起,很自然地引出他的“自报家门”。然后,不急不缓地向读者一一道来自己的一些情况:故乡高邮水乡,生日和家庭,祖父、生母、父亲和教国文的高先生,人生经历以及创作的有关方面。这么多驳杂的内容汇聚在一起,但读来却顺畅自然,如一条小溪缓缓而流。汪曾祺说他小说的结构是“苦心经营的随便”,其散文更是如此,文字似乎是随意地丢来丢去,很少看出刻意为之的痕迹,但文气贯通,其结构的精巧是内在的、自然的,是建立在内在节奏的基础上,如行云流水,“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
平淡是中国艺术的最高审美境界之一,在中国艺术中具有至深的意义和至高的地位。季羡林曾经说过:“删除枝蔓之后,才能显得整洁而有精神,清楚而有姿态,简单而有力量。所谓‘绚烂之极趋于平淡’就是这种境界。”汪曾祺的散文清淡平易,将很多生活中大的、小的令人欢喜和伤痛的事写得平平淡淡。在《自报家门》中,他回忆了生命中几个很重要的人物。祖父是清朝的“拔贡”,对“我”一直很偏爱;生母的大楷写得很清秀,但在“我”三岁就去世了;聪明的父亲多才多艺,能平等待人,和“我”多年父子成兄弟;老师沈从文不仅在创作方面对“我”影响很深,生活上也是无微不至地照顾。对于亲人的怀念,人们都会自然而然产生强烈的情感,书写这种怀念的时候,一般的人也都喜欢强化、渲染这种情感。但汪曾祺在这里却用了十分平静甚至轻松的笔墨极力淡化自己的情感,不论是对父母的怀念,还是对恩师的感激,都把感情隐藏在客观化的叙述之中,而较少直接感情的抒发。平淡是不露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