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2003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逐题详解

2011-04-03 18:41阅读:9,961
2003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逐题详解
第三大题为文言文阅读,包括5道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关于裴矩的一段文字选自《旧唐书》中的《裴矩传》和《资治通鉴》的“唐纪八”中的司马光的一段对臣子忠奸原因的评论。前者经过删除和连缀,现有文字约400字左右。加上后者,共约500字。从整体上来看,仍然符合浅易形式的文言文,只有材料来源于不同的地方罢了。
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裴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人。祖佗,矩襁褓而孤,为伯父让之所鞠。及长,博学,早知名。隋文帝为定州总管,召补记室,甚亲敬之。文帝即位,累迁吏部侍郎。大业初,西域诸蕃款①张掖塞与中国互市,炀帝遣矩监其事。矩乃访西域风俗及山川险易、君长姓族、物产服章,入朝奏之。帝大悦,每日引至御座,顾问西方之事。帝幸东都,矩以蛮夷朝贡者多,讽帝大征四方奇技,作鱼龙曼延角牴②于洛邑,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又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酒食,遣掌蕃率蛮夷与人贸易,所至处悉令邀延就座,醉饱而散。夷人有识者,咸私哂其矫饰焉。帝称矩至诚,曰:“裴矩大识朕意,凡所陈奏,皆朕之成算,朕未发顷,矩辄以闻。自非奉国用心,孰能若是?”矩后从幸江都。及义兵入关,帝问矩方略,矩曰:“太原有变,京畿不静,遥为处分,恐失事机。唯銮舆早还,方可平定。”矩见天下将乱,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虽至胥吏,皆得其欢心。是时,帝既昏侈逾甚,矩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或闻诸曹案典,多有受赂者,乃遣人以财物试之。有司门令史受馈绢一匹,太宗怒,将杀之,矩进谏曰:“此人受赂,诚合重诛。但陛下以物试之,即行极法,所谓陷人以罪,恐非导德齐礼之义。”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贞观元年卒,赠绛州刺史,谥曰敬。(节选自《旧唐书·裴矩传》)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为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③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资治通鉴·唐纪八》)
注释:①款:至,到。②角牴:均为古代杂戏名。③表:测量日影以计时的标杆。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讽帝大征四方奇技 讽:劝告。
B.咸私哂其矫饰焉 哂:讥笑。
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 遇:优待
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 务:致力。
[答案]C
[解析]该题考查对文言文实词的词义的掌握。能力层级为B级。
该题设计选择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三项正确的解释,一项错误的,这样,该题的选择相对来说降低了难度,答案应该选C项。C项的“遇”应为“对待”,本句很好翻译,后半句“遇……尽礼”合在一起为“以礼善待”之意。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为伯父让之所鞠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 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
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C. 咸私哂其矫饰焉
犹且从师而问焉
D. 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答案]C
[解析]该题着重考查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
题型采用的是每组内部两两比较、考查异同的方式。为了降低一些难度,同时也为了把考生在中学学过的已有知识与现在面临的新问题串联起来。在用来比较的8个例句中有4个例句来自中学课本,它们分别出自《伶官传序》《鸿门宴》《师说》《孔雀东南飞》。这样做更便于考查学生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A项两个“为”皆是表被动的介词。
B项的“以”则都是表目的的连词“来”。
C项“咸私哂其矫饰焉”中的“焉”是语气词,“犹且从师而问焉”中的“焉”则是代词“他”。
D项的“因”都是连词“于是”的意思。
因为题干要求选出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所以这道题的正确答案应当是C项。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裴矩“佞于隋”和“忠于唐”的一组是
A.又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酒食|此人受赂,诚合重诛
B.凡所陈奏,……矩辄以闻|陛下……恐非导德齐礼之义
C.每遇人尽礼,……皆得其欢心|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D.矩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
[答案]B
[解析]该题着重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今年一改过去编组筛选的题样,使用新的题型。但实际上仍然是在考查考生对文意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
“佞于隋”的意思是“在隋朝时善于巧言谄媚得宠”。只要理解了“佞于隋”这一组的意思,此题并不难做。A项中的“此人受赂,诚合重诛”是裴矩强调该受贿者的罪行应得到惩罚;C项中的“每遇人尽礼,虽至胥吏,皆得其欢心”是说裴矩为人乖张;D项中的“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是唐太宗对裴矩敢于讽谏的称赞。这三项都不符合题意,只有B项是符合题干要求的。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裴矩自幼而孤,在伯父身边长大,由于博学而很早闻名。隋文帝、炀帝都十分赏识他。委以要职;炀帝更因他熟悉西域风土民情,经常向他咨询西方之事。
B.裴矩工于心计,投炀帝之所好,为向戎狄夸耀强盛,建议作奇技,杂戏于洛邑,又热情款待笼络其心,尽管“夷人有识者”对此不以为然,但常深得炀帝欢心。
C.义兵入关之后,裴矩向炀帝献计,主张当即平定,以免错失良机;又见天下将乱,为全身远祸计,对人尽皆礼遇,对炀帝更是“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
D.唐太宗是开明的君王,但难免有失误,他先以行贿试探,后又欲诛受贿之人,裴矩直言谏劝,认为是陷人以罪,不合礼义,使唐太宗收回成命,并受到高度赞扬。
[答案]C
[解析]该题是对文章整体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于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层级为C级。
因为题干要求选出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所以这道题的大难应选C。C 项错在“义兵入关之后,裴矩向炀帝献计,主张当即平定,以免错失良机”这一点上。从上文“及义兵入关”前还有一句“矩后从幸江都”来看,炀帝不在京都,所以说裴矩是主张立即回京总观大局,而非主张立即平定。所以C项不正确。
15、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光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史家的眼光,评价唐太宗能够从善如流,隋炀帝则爱好面谀逢迎。
B.强调“表动则影随”。裴矩由隋入唐后,其品性也由卑下而趋于高尚。
C.借用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的事例,说明君王表率作用的重要性。
D.启示后世君王,治国时应当注意从裴矩的变化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
[答案]B
[解析]该题着重考查阅读材料整体文意的综合考查。能力层级为C级。
这是今年新出现的一道题型,是对两段文字的综合考查。从司马光的一段话中可以看出,裴矩的佞于隋而忠于唐并不是裴矩之变,而是帝王之喜好,即“表(帝王)动则景(臣子)随”。《资治通鉴》本义就是劝谏帝王的,想以此来辅佐帝王的,所以司马光应该站在帝王的角度来讨论,因而,A、C、D三项是正确的。而B项“其品性也由卑下而趋于高尚”说法是错误的。
[翻译]
裴矩,字弘大,是河东闻喜县人,祖父叫裴佗。裴矩幼年时就失去了父亲,被他的伯父裴让之抚养。长大后,广泛学习,学问渊博,很早便出了名。隋文帝做定州总管时,征召任命他做秘书,非常地亲近敬重他。文帝做皇帝后,多次调任他做吏部侍郎。大业初年,西域各族到张掖一带同中原地区的人进行贸易,隋炀帝派遣裴矩主管这件事情。裴矩就寻访西域各地的民风习俗以及山川地势的险阻与平坦、国君长者大姓豪族、物资土产、服饰花纹,入朝把这些奏给隋炀帝。隋炀帝十分高兴,每天把裴矩招到御座前,向他询问西方的事情。隋炀帝驾临东都洛阳,裴矩因为南方民族入朝进贡的很多,就劝告隋炀帝广泛地征寻天下的奇特技艺,在洛阳架起像鱼龙一样连绵不断地舞台来表演各种杂戏,用来向北方民族夸耀,整整一个月才结束。又让洛阳街市上全部饭铺酒肆都设置帐幕,准备丰盛的酒饭,派遣掌管民族事务的官吏带领着他们与汉族人买卖,他们所到的地方都让邀请接待入座,酒足饭饱后才离开。南方民族中有见识的人都暗暗地讥笑他矫揉造作。隋炀帝称赞裴矩最忠诚,说:“裴矩很懂得朕的心思,凡是他陈奏的奏章,都是朕心中已成的谋划,只是朕还没有说出来,裴矩已经把它告诉朕了。如果不是尽心竭力治理国家,哪能这样呢?”裴矩后来跟随隋炀帝驾临江都。等到义兵进入关中后,隋炀帝向裴矩询问谋划,裴矩说:“如果太原有变化,京城就会不安宁,在远处处理,恐怕失去有利的时机。只有早回到京城,才能安定。”裴矩看到天下将要大乱,担心自己遭到祸事,常常竭尽礼节来对待别人,即使是办理文书的小吏,都要得到他们的欢心。在这时候,隋炀帝昏庸奢侈地更厉害了,裴矩不再直言劝谏,只是献媚取容罢了。唐太宗刚即位时,致力禁止奸邪诈伪,有时听说各官署中的审案主管,多有接受贿赂的人,于是,派人用财物来试探他们。有司门令史接受了赠送的一匹绢帛,唐太宗大怒,打算杀了他,裴矩劝谏说:“这个人接受贿赂,确实应该严厉地惩罚。只是陛下用物来试探他,就施行极刑,这就是所说的用罪恶来陷害人,恐怕这不是倡导道德整饬礼节的行为。”唐太宗采纳了他的意见,于是召集百官说:“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每件事都像这样,何必担心天下治理不好呢!”贞观元年死,赠官绛州刺史,追赠谥号为敬。(节选自《旧唐书·裴矩传》)
司马光说:“古人说:国君圣明,那么大臣就敢直言劝谏。裴矩在隋朝时佞伪,却在唐朝时忠诚,并不是他的本性有了改变。国君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就会变为佞伪;国君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那么佞伪就会变为忠诚。这样就知道国君就像测量日影的标杆,而臣子就是影子,如果标杆移动了,那么影子也就随着移动。”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