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的景物描写(三)
2013-07-30 12:44阅读:2
《儒林外史》的景物描写(三)
这西湖乃是天下第一个真山真水的景致。且不说那灵隐的幽深,天竺的清雅,只这出了钱塘门,过圣因寺,上了苏堤,中间是金沙港,转过去就望见雷峰塔,到了净慈寺,有十多里路,真乃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一处是金粉楼台,一处是竹篱茅舍,一处是桃柳争妍,一处是桑麻遍野。那些卖酒的青帘高扬,卖茶的红炭满炉,士女游人,络绎不绝,真不数“三十六家花酒店,七十二座营弦楼”。
——这一章节,写西湖,端的一个美景如画去处。然而它的主角是不解风情的马二先生,如此二者就形成戏剧性的反差。让大家看看,这样一个“腐儒”,如何面对这一个风情万种、仪态万方的名胜。
要说明的是,这一段让马二先生来“损”西湖风景,反衬他一味醉心功名,到了了无趣味、呆头呆脑的地步的形象。不过联系到前后文,作者对马二到底只是揶揄和调侃,并不痛恨也并不厌恶。
而且,它到底使我怀疑,吴先生似乎对西湖本也没有什么好感,看不出来吴先生喜欢西湖,因为他显然更喜欢玄武湖,或许对比当下,西湖是当时的繁华都市,是“顶级”旅游热点,吴先生也很难在那里求得一点清静。让我产生这种感觉,这也许是作者也没有想到的吧!
往前走过了六桥,转个弯,便象些村乡地方,又有人家的棺材厝基,中间走了一二里多路,走也走不清,甚是可厌。马二先生欲待回家,遇着一走路的,问道:“前面可还有好顽的所在?”那人道:“转过去便是净慈、雷峰,怎么不好顽?”马二先生又往前走。走到半里路,见一座楼台盖在水中间,隔着一道板桥,马二先生从桥上走过去,门口也是个茶室,吃了一碗茶。里面的门锁着,马二先生要进去看,管门的问他要了一个钱,开了门放进去。里面是三间大楼,楼上供的是仁宗皇帝的御书,马二先生吓了一跳,慌忙整一整头巾,理一理宝蓝直裰,在靴桶内拿出一把扇子来当了药板,恭恭敬敬朝着楼上,扬尘舞蹈,拜了五拜。拜毕起来,定一定神,照旧在茶桌子上坐下。傍边有个花园,卖茶的人说是布政司房里的人在此请客,不好进去。那厨旁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却在外面,那热汤汤的燕窝、海参,一碗碗在跟前捧过去,马二先生又羡出来过了雷峰,远远望见高高下下许多房子,盖着琉璃瓦,曲曲折折无数的朱红栏杆。马二先生走到跟前,看见一个极高的山门,一个直匾,金字,上写着“敕赐净慈禅寺”。山门傍边一个小门,马二先生走了进去,一个大宽展的院落,地下都是水磨的砖,才进二道山门,两边廊上都是几十层极高的阶级。
——再美的景物在马二先生那里也引不起任何美学反映。舞拜仁宗的御书,马二的形象此刻已经毁损殆尽,十分滑稽可笑,真是是露骨的讽刺,但又贴切地反映他的性格,因为那才是他心底最敏感的神经,随身随时携带的,就是功名思想。除此,他的兴趣貌似全在“吃”,而且他对吃的品味,也只不过是“热汤汤”。(说起书中的吃,又是另一篇“舌尖上的《儒林外史》”了。),至于他眼中的景色,或是“三间大楼”,或是“皇帝的御书”,或是“琉璃瓦”,或是“朱红栏杆”,或是“水磨的砖”,全无美感,全无意趣。仅仅是迂腐,因为真实,倒也并不可恶。
在马二先生身上,显现出作者的某些观点,执迷举业者,也不都是坏人。也许,吴先生在马二身上把名和利是分开的,马二固然痴迷功名,却与利上尚保留有君子之风和厚道的人性。
这种人,现实生活中,太多了。
第三日起来,要到城隍山走走。城隍山就是吴山,就在城中,马二先生走不多远,已到了山脚下。望着几十层阶级,走了上去,横过来又是几十层阶级,马二先生一气走上,不觉气喘。看见一个大庙门前卖茶,吃了一碗。进去见是吴相国伍公之庙,马二先生作了个揖,逐细的把匾联看了一遍,又走上去,就象没有路的一般,左边一个门,门上钉着一个匾,匾上“片石居”三个字,里面也象是个花园,有些楼阁。
——“逐细的把匾联看了一遍”显然也是有用意的,匾联之于景点,除极少数外,余皆俗不可耐的狗尾巴,是累赘,一如街上的“牛皮癣”。普通游客尚不屑顾及,马二先生居然逐细去看,唉!
又转过两个弯,上了几层阶级,只见平坦的一条大街,左边靠着山,一路有几个庙宇;右边一路,一间一间的房子,都有两进。屋后一进窗子大开着,空空阔阔,一眼隐隐望得见钱塘江,那房子也有卖酒的,也有卖耍货的,也有卖饺儿的,也有卖面的,也有卖茶的,也有测字算命的。庙门口都摆的是茶桌子,这一条街,单是卖茶就有三十多处,十分热闹。
——平铺直叙,学作文的学生这样写西湖,会被老师责骂的,然而用意是什么呢?我读此处,了解到当时西湖卖茶处就有三十多处,展现了那时繁华的市井生活,喝茶的风气带动了西湖的风情与风貌。现在的旅游景区,多规划和设置一些茶馆,可能也是适合的。
马二先生起身出来,因略歇了一歇脚,就又往上走。过这一条街,上面无房子了,是极高的个山冈,一步步上去走到山冈上,左边望着钱塘江,明明白白。那日江上无风,水平如镜,过江的船,船上有轿子,都看得明白。再走上些,右边又看得见西湖,雷峰一带、湖心亭都望见,那西湖里打鱼船,一个一个如小鸭子浮在水面。马二先生心旷神怡,只管走了上去,又看见一个大庙门前摆着茶桌子卖茶,马二先生两脚酸了,且坐吃茶。吃着,两边一望,一边是江,一边是湖,又有那山色一转围着,又遥见隔江的山,高高低低,忽隐忽现。马二先生叹道:“真乃‘载华岳而下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
——马二先生的感叹“真乃‘载华岳而下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语出《中庸》,这不相干的两句,居然被他和眼前风景联系起来。马二先生这种人,时时刻刻忘不了成名成家,以兼济天下为己任,也不知道他到底想什么。不过也亏得他终于有这一句,不然围着西湖跑来跑去,辛苦白费了。我想,只这一句,他终于可以释然,这一趟游西湖看西湖也并非不务正业,没有耽搁举业,没有辜负自己对举业的心念,不然他心理不会原谅自己何以浪费了这一段时间,而不在家悬梁苦读……非常符合人物的性格。
走上一箭多路,只见左边一条小径,莽棒蔓草,两边拥塞。马二先生照着这条路走去,见那玲珑怪石,千奇万伏。钻进一个石隙,见石壁上多少名人题咏,马二先生也不看他。过了一个小石桥,照着那极窄的石磴走上去,又是一座大庙,又有一座石桥,甚不好走,马二先生攀藤附葛,走过桥去。见是个小小的祠字,上有匾额,写着“丁仙之祠”。
“见石壁上多少名人题咏,马二先生也不看他。”为什么这里不看呢?是终于也不耐烦看了吗?或者说,马二先生看文字是有选择的,大约他以为(伍公庙)匾联是正经文字,名人题咏则是吟风弄月的杂览,不值一读?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