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清照抒情词的艺术特色
2010-11-08 10:04阅读:9,636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发展史上著名的词人,她的词自问世以来就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对我国古典诗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推崇为“婉约之宗”,流传至今。李调元在《雨村词话》中说“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词无一首不工,其练处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直参片玉之班。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说李清照的词自成一家,不在秦观、黄庭坚之下,它的凝练超出吴文英,它的丽处可与周邦彦的《片玉词》比美,不仅可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李清照作为著名的女作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卓然自成一家,她的作品都有着鲜明的特点,且每一个特点都是多侧面的,立体的,无论是感情的抒怀,创作的技巧,语言的创新,都有其独到之处。
一、感情的抒怀
艺术来源于生活,真实的情感是艺术的再现。她的词是她生活艺术的再现,她将自己亲身体验的感情用艺术形象毫无掩饰的真实的表现出来。无论是少女的天真活泼,少妇的离别伤苦,寡居的落寞凄苦,一切都来自生活的亲肤感受,一切都是真情的付出,然而这样的付出,在当时的中国社会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与她同时期的那些歌舞宴前的“应歌”相比,是那么的不同,因此更加显示出她“自是花中第一流”的词品。
(一)寄情于物,移情于景,把抽象感情形象化。人的情感的表达多易流于抽象空洞的概念,尤其是抒情诗词更难描绘得生动形象,而李清照则善于言情,她在词中常常借助景物表达情怀,使之达到渲染感情的良好效果。如写她的愁情之多:“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船的容量极大,可却载不动她的许多愁,说明她的忧愁之浓之重之多。这就把她在赵明诚逝世后的忧愁突现了出来,“悲深婉笃,犹令人感伉俪之重。”(吴衡照《莲子居此话》)又如她写思情之不断:“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通过形象描绘出思情极难排遣。从而使李清照对赵明诚深情的思苦宛然于目,作品因此更具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李清照有的词一开端就写景,如《醉花阴》
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作者把抒情主人公的抑郁的心情,无聊的心绪,自然的融入到阴沉的天气,燃烧的瑞脑,又借佳节夜凉,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叙写孤寂思亲之情;最后又写西风卷帘,不解人意,使人目睹黄花更添思亲之情,倍觉“人比黄花瘦”,已分不出哪是物景,哪是心境,正是独出机杼,妙手天成。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采桑子》)
作家在因为家破夫丧之痛,和对故国家园的无限怀想的孤寂哀愁的日子里,目睹南国芭蕉,自然觉得“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难眠,白天的视觉形象顺延转换为夜晚的听觉形象,耳听雨打芭蕉之声,也不免饱含浓愁,以至于“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这样看,听芭蕉的“北人”,也就与芭蕉融为一体了。
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长记海棠开后,正是伤春时节。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好事近》)
作家选择帘外风动花落多,花瓣堆积这一特殊景象,极力渲染一种令人感伤,不堪触目的气氛,却偏偏还要“长记”自己以往经历过的海棠花败的伤春情形,新旧叠加,更令人倍加伤感;而帘内也是席罢人散,青灯将灭,更是一片萧索,这就强烈的表达出了一种孤寂零落的心情。
梦断漏悄,愁浓酒恼;宝枕生寒,翠屏向晓。门外谁扫残红,夜来风。玉箫声断人何处?春又去,忍把归期负。此情此恨此际,拟托行云,问东君。(《怨王孙》)
人是“浓愁酒恼”、“宝枕生寒”,景是夜风吹落的凋败的花瓣。这正是人愁怨,景凄凉,而凄清的景色更渲染出愁闷的心情;下片点明丈夫“忍把归期负”,更表达出抒情主人公的孤寂愁苦之情,而这也正是作家本人的心情写照。
在李清照词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她把强烈真实的感情完全注入了自己的词中。她真正的做到了意物相随,情景交融。可谓“情景婉约,真是绝唱!”
(二)善用白描法。李清照的词,很擅长运用白描的手法,这是她用来抒发真挚感情的重要方法之一。
如她的《念奴娇》:
萧条庭院,有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末。
这是一首闺怨词,是词人早期作品。调中塑造了一个刻意伤春而又伤别的女主人公形象。因为当时赵明诚不在家,适逢清明,李清照感慨所作。全诗以白描手法勾画出词人与丈夫离别后深闺寂寞之情,以及寂寞的闺中人从伤春的低落情绪到盼望游春的心理转变过程。
又如她的《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作者以白描的手法,不事渲染地记叙了一次非常愉快的郊游,写得清新活泼,极富有生活情趣。
李清照运用浅淡自然、朴实无华的语言,创造了耐人寻味的优美意境,正是“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她匠心独运,特别善于创造这种平淡而绝妙的境界,这应该是李清照词作的重要特色。此小令似乎信手拈来,毫无雕琢,只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一幅日暮酒醒归舟图,清秀淡雅,静中有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令人神思飞扬。你看:溶溶的落“日”,苍茫的“暮”色,逶迤的“溪”水,婷婷的“藕花”,翼然的“溪亭”,芳草萋萋的干“滩”,群栖待宿的“鸥鹭”,幽雅恬淡。女主人公沉醉其中,茫然“不知归路”,“兴尽晚回”,短楫轻舟,“误入藕花深处”,以至“惊起一滩鸥鹭”……这是一幅多么生机盎然而又绝妙无比的图画,一位活泼开朗、豪爽潇洒的少女飘然从画面深处走来。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这正是白描手法运用的妙处!
二 、抒情技巧的多样性
(一)
新颖独到的比喻。秦牧把比喻看作是“语言艺术中的艺术,语言艺术中的花朵。”一首好的诗词,往往因善用比喻,而传之不朽。李清照正是巧妙运用了这一手法,在词中塑造了一个个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了抒情主人公高洁的情怀。如《鹧鸪天·桂花》作者以桂花自喻通过写桂花的颜色和特征的描绘与称赞,说桂花“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表白了自己的卓越才华和高洁情怀。”
《满庭芳·小阁藏春》写的是梅花的寂寞处境,潇洒风韵,及其遭遇和所表现的孤标傲世的精神,但它实际上隐喻着作者的身世,句句写梅,也是句句写自己,在物态的描绘中,生动形象的表现出人的精神面貌。《醉花阴》一词中用黄花比人,尤见工夫。菊花清丽俊秀,是高洁雅士的象征,用以喻人,其神情状态,自可想见。很明显,作者把自己与黄花比,更突出她的愁绪之重,相思之苦,很容易想象得到她那消瘦的姿容是怎样的高雅清秀,磊落不凡。
在李清照的比喻中,有一种比喻尤为特殊,一般人都用物喻人,而李清照好些地方却用人喻物,极其逼真生动,色彩鲜明。如《蝶恋花》:“暖雨清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柳眼梅腮”是用人的眼睛比喻初生的柳叶芽,用少女的红颜面颊比喻淡红色的梅花,它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早春像婀娜多姿的少女那样,悄悄来到人间。既像写景,又像是写人,人的精神状态通过这景物描写巧妙的表达了出来,很有特色。又如《渔家傲·雪里已知》是一首咏梅之作,上片道“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很明显,“香脸半开娇旖旎”用美人来喻梅花。初放的梅花象刚出浴的美人。洗去脂粉,更显出她的天然美质。这一比喻,形象地表现出梅花的“娇”与“洁”的特征。当然,归根结底,运用比喻都是为了表现作者自己的神态和品质。
(二)颇有情趣的拟人。在李清照的诗词中,还常运用拟人化手法,在描写客观事物中寄托自己的情怀,使诗韵味更浓烈,揭示主题思想更深刻。如“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凤凰台上忆吹箫》)她不直接说自己在思念丈夫,也不说自己独处深闺的寂寞,而是把楼前流水拟人化。流水也懂得愁,无非是愁人看物,物亦带愁。是水愁,也是人愁,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再如写秋日泛舟游湖,她不直接说出对大自然的喜爱,而说“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是“水光山色”极富人情,与她亲近,不忍她离去。又说“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连睡在沙洲上的鸥鹭似也很生气,怨恨她归去太早。分明是作者舍不得离开荷湖鸥鹭,反而说它们对其有情,舍不得她离开,从而把李清照留恋秋日山水景物的感情曲折的表现出来,颇有情趣。李清照晚年流落江南,情绪大异昔日,每当秋日来临,深感孤独寒冷,故写秋色又别是一番景象:“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这里诗人仍然没有说自己不喜欢寒霜,而说梧桐深恨“秋来霜”。梧桐本没有感情的,它不懂得爱与恨,而李清照却说它有恨,那有恨的人,其恨之深便可想而知了。此处巧用拟人,是为了突出秋日环境的冷落萧索,衬托主人公心境的凄凉,从而更深层地揭示出作品的主题思想,更增加作品回环的韵味。
(三)个性鲜明的对比。李清照一生的际遇,就是一种强烈鲜明的对比,她把这种传统手法予以翻新,将这对比运用于全篇的艺术构思中,如
《如梦令》中天真单纯的佳人(卷帘人)与“浓睡不消残酒”的主人公形成对比,突出了抒情主人公的多愁善感和细腻多情;又如在《清平乐》中,她把“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与“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的两种景况进行对比,她往年冬天头上常常插着梅花,喝很多的酒去踏雪赏梅;而今国破家亡,沦落天涯,两鬓已生白发,又哪有心情去赏梅呢?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永遇乐》)
该词由今写入,由今而昔,由昔而今,立足现实,多层次的反复对比,抒发词的深沉凄怆的家国身世之感。上阕几句都是正反对照,夕阳西下的美景与人在异乡的感慨;浓浓春意与春意几许的疑惑;融合天气与岂无风雨的忧虑;词人从正面描写美好的自然景色后,用反问的语气描写相反的情绪,显出词人黯淡的心情。下阕有过去插戴满头与今日“
风鬟霜鬓”外貌的对比;昔日“偏重三五”与今日“怕见夜间出去”情绪的对比;昔日朋侣香车宝马欢度元宵的热闹与今日“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寂寞的对比。清照写昔日的欢乐是突出今日的凄凉;写年轻的踏雪赏梅和观灯的兴致,是衬托老年时死灰般的心情。总之,同篇对比,意象鲜明,不言哀而自哀,不言悲而自悲。词人只是如叙家常娓娓道来,却让读者从鲜明的意象中领略到她那动荡不安的内心世界。
三、创新性的语言是李清照抒情词独具特色的又一表现
(一)以口语入词
。李清照大胆的选用民间口语入词,这与当时社会流行的浓词艳句形成强烈的对比,她创造性的将当时正统文人所鄙视的民间口语运用到词作之中,从而达到推称出新,化俗为雅的目的。如“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行香子》)似信手拈来,全无雕饰斧凿痕迹,但细细品来,却又词藻深意,言外有情。她将灵活多变的民间口语入词,语意既浅显,而且又带有韵律美,同时在内容上将牛郎织女的欢会,置于一会儿晴,一会儿雨,一会儿风的阴晴不定之中,给美丽的神话传说,增添了极深的感情色彩,遥寄女词人的一缕情意。在《声声慢》中李清照大胆的将“将息”、“得黑”、“次第”、“了得”等这些在当时看来又粗又俗的字眼写进词里,以浅俗之言,发清新之意。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
“知否”一语在日常对话中可谓平平,并无诗趣。但词人怀着伤时惜花的心情向侍女急切发问,而得到:“海棠依旧”这漠不关心的平淡回答之后,用“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来收煞全词。“知否,知否?”同富有独创性的“绿肥红瘦”相配合,使人觉得叠得有韵味,不耐烦的口气宛然在耳,恰如其分的表现了词人无名的懊恼,无限的凄婉,成为著名的神来之笔。还有在词中的“肥”、“瘦”两字,本来极为普通,少有文学色彩,而李清照在此却用它们形象的写出了风雨后绿叶肥茂,红花凋残的景象,十分传神的表达了寂寞深园中的少妇惜春怜花无比惆怅的细腻感情,既贴切自然又深刻,被人盛赞为:“人工天巧”。
李清照对语言的锤炼正是发掘生活中富有情意的情感后,又能从口语中挑选出最准确,最生动的语言来表达,所以能够在平易中显现功力,浅近中呈现精美。
(二)韵律优美,富有音乐性。词基本上是一种音乐文学,必须谐律合乐,在李清照之前的词人往往都是以诗入词,不谐音律。李清照在自己的《词论》中说:“盖诗分平仄,而歌分五音,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可见她自己既有高深的音律造诣,又特别注重语言的锤炼,讲究语言的“音律”美。她用自己的创作实践了自己的理论。在创作中,她特别擅长运用双声叠韵来创造语言的音韵美。最有代表性的要数《声声慢》,开头连用十四个迭字,除了“觅觅”、“冷冷”之外,全是齿声字,读来齿牙敲击,短促轻细,造成一种凄清的效果,用开表现词人孤寂凄苦的复杂状态再合适不过了。而最后几句“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生动的表现了忧心惆怅的情绪。在这首词中不仅迭字用得多,最重要的是写得如此自然贴切,毫无生造之感,语言语言富有音乐美。读起来,使人感觉到一种强烈的韵律美,或舒缓,或急促,皆声情并茂,音律和谐。
她在
《临江仙·序》中称道欧阳修的“庭院深深深几许”,她自己更是刻意为之。“争渡,争渡”、“知否,知否”、“人悄悄,月依依”、“淡云来往月疏疏”、“年年雪里”、“萧萧两鬓”、“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点滴霖霪;点滴霖霪”……实例举不胜举,她还善于运用排比、反复,来增强词的便于唱听的本色,体现词的音韵美,如“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这些字句大多同字同句重叠,或只是改换其中的一两个字但字数不变,因而音调和谐,句式整齐,语气流畅,节奏明快,既把词人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合乎词的格律,富有音乐性。这一语言特征,能使作品更接近口语,更宜于朴素流畅之语,婉转曲折的表达情意。
(三)巧妙用典,自铸伟词。李清照语言的独创性还表现在她善于用典上。据统计,李清照现存的诗词中,用典及点化前人的诗句者近半。她的不少语言是从前人的诗、词、乃至散文的句子中而来的,可贵的是她用典那么巧妙妥切自然,而且能把典故用通俗的口语表现出来,明白晓畅,灵动自然,保持了她特有的明白易懂的语言风格。如
《凤凰台上忆吹箫》中“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是化用刘义庆的
《幽明录》中刘晨,阮肇之离天台比拟赵明诚之离家。化用《列仙传》仙人萧史与弄玉之典,以“秦楼”代指自己的住所。词人用两个仙凡的故事,暗示她与丈夫美满的婚姻。而今天各一方,人去楼空,从而将意思表达的更加凝练、丰富、深刻。退一步讲,假使你根本不了解这个典故,也不会妨碍你对词的理解,因为那种愁烟恨雾锁妆楼的情景是从字面上也可以理解的。另外,她还善于对前人词句进行巧妙的改造而赋予新意,有时又别开生面,自铸伟词。“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是化用韩诗“见客人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但李清照的词不仅比原诗声调美,有韵律,读来上口。而且那种和羞而走,走而复回,倚门回首的动作、神情、心理都刻画地淋漓尽致。而
《如梦令》中的“绿肥红瘦”,《蝶恋花》中的“柳眼梅腮”,《念奴娇》中的“宠柳娇花”都因造语新奇而获得广泛好评。
李清照具有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她在谴词造句,提炼语言上不仅有一般作家的准确、生动、形象的特点,而且又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她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来捕捉心中的感受,把它诉诸于笔端,创造出清新自然、音韵和谐的千古名篇。她在语言上的成就,代表的北宋文人词语言的新高度。柳永曾在语言的出新上获得一定的成功,但他在引用俚言俚语时,未能摒弃其中的芜杂庸俗的成分,使得李清照说他“词语尘下”。秦观曾提炼出一种优美而精炼的文学语言,但缺乏民间语言的生动活泼。而当北宋末年大晟词人形式主义泛滥时,李清照从口语中吸收有生命力有表现力的成分,创立了生动、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对词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对宋词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影响。
李清照真挚朴素的情感,多样化的创作手法,创造性的语言,构成了李清照独特的艺术特色。她以独特的风格和词品,继承发展了婉约词派,奠定了她在词史上一流作家的重要地位,取得了“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的成就。她的词已成为我国抒情文学园地的一朵绚丽夺目的奇葩,其影响已远远超过妇女文学的领域。她所抒写的女子情感世界,不仅比“男子作闺音”更为贴切自然,而且还改变了男子一统文坛的格局。因此她的作品才能盛传不衰,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流风余韵,绵延千载。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