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为何春天是可耻的

2017-03-31 15:26阅读:
​​
春意渐浓,又到了赏花、踏青的季节。如同今日我们会用手机、相机把所见美景记录下来,古时的画家们也常常用图画来渲染春天。春色向来是文人墨客钟爱的创作题材。然而,偏偏有一人不同,他不但不喜春色,甚至在绘画中刻意回避春天。他就是“扬州八怪”之一——金农。


今天,就让我们来听听北大哲学系的朱良志教授如何解读这位躲避春天的“耻春翁”……

那些古代文人绘画中的春色
唐寅 江南春图 广州美术馆藏 31.5×146cm

文徵明 玉兰图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27.9×133cm
石涛 花卉册之二 上海博物馆藏 31.2×20.4cm
文徵明 燕山春色图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147.2×57.1cm
金农 梅花三绝册之五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23.2×33.3cm 1758年
然而, 似乎金农是一个害怕春天的人,他喜欢画江路野梅,他说:“野梅如棘满江津,别有风光不爱春。”他画梅花,主要是画回避春天的主题。
金农 梅花册之五 浙江省博物馆藏  23.4××26.7cm 1754年
他说:“每当天寒作雪冻萼一枝,不待东风吹动而吐花也。”腊梅是冬天的使者,而春天来了,她就无踪迹了。他有一首著名的咏梅诗:“横斜梅影古墙西,八九分花开已齐。偏是春风多狡狯,乱吹乱落乱沾泥。”
金农 梅花册之九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26.1×30.6cm 1760年
春风澹荡,春意盎然,催开了花朵,使她灿烂,使她缠绵,但忽然间,风吹雨打,又使她一片东来一片西,零落成泥,随水漂流。春是温暖的、创造的、新生的,但又是残酷的、毁灭的、消亡的。金农以春来比喻人生,人生就是这看起来很美的春天,一转眼就过去:你要是眷恋,必然遭抛弃;你要是有期望,必然以失望为终结。正所谓东风恶,欢情薄。
金农 自画像
躲避春天,是金农绘画的重要主题,其实就是为了超越人生的窘境,追求生命的真实意义。杭州老家有“耻春亭”,他自号“耻春翁”。他以春天为耻,耻向春风展笑容,表达的就是这样的意思。他有诗云:“雪比精神略瘦些,二三冷朵尚矜夸。近来老丑无人赏,耻向春风开好花。”
金农 梅花三绝册之六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23.2×33.3cm 1758年
金农 梅花册之十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26.1×30.6cm 1760年
清高望曾《题金冬心画梅隔溪梅令》说:“一枝瘦骨写空山,影珊珊。犹记昨宵,花下共凭阑,满身香雾寒。泪痕偷向墨池弹,恨漫漫。一任东风,吹梦堕江干。春残花未残。”金农要使春残花未残,花儿在他的心中永远不谢。
金农 杂画册之三 上海博物馆藏  24.2×31.5cm 1760年
金农还喜欢画竹,他的竹被称为“长春之竹”,也有“躲避春天”的意思。金农认为,在众多的植物中,竹是少数不为春天魔杖点化的特殊对象。一年四季,竹总是青青。他说,竹“无朝华夕瘁之态”,不似花“倏而敷荣,倏而敛,便生盛衰比兴之感焉”。竹在他这里成了追求永恒思想的象征物,具有超越世相的品性。竹不是那种忽然间灿烂,灿烂就摇曳,就以妖容和奇香去“悦人”的主儿。
金农 杂画册之十一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19×27cm 1759年
他说:“恍若晚风搅花作颠狂,却未有落地沾泥之苦。”意思是,竹不随世俯仰。竹在这里获得了永恒的意义,竹就是他的不谢之花。竹影摇动,是他生平最喜欢的美景;秋风吹拂,竹韵声声,他觉得是天地间最美的声音。他有《雨后修篁图》,其题诗云:“雨后修篁分外青,萧萧都在过溪亭。世间都是无情物,唯有秋声最好听。”
金农 画吾自画图册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19×27cm 1759年
花代表无常,竹代表永恒。这样的观点在中国古代艺术中是罕有其闻的。难怪他说:“予之竹与诗,皆不求同于人也,同乎人则有瓦砾在后之讥也。”他的思想不是传统比德观念所能概括的,无竹令人瘦、参差十万丈夫之类的人格比喻也不是金农要表达的核心意义。他批评管仲姬的竹是“闺帷中稚物”,正是出于这样的思想。

罗聘 冬心先生像
罗聘还画过金农另一幅画像,即《蕉荫午睡图》,金农有题:“诗弟子罗聘,近工写真,用宋人白描法,画老夫午睡小影于蕉间,因制四言,自为之赞云:先生瞌睡,睡着何妨。长安卿相,不来此乡。绿天如幕,举体清凉。世间同梦,惟有蒙庄。”
金农 梅花册之二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26.1×30.6cm 1760年
金农 梅花三绝册之九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23.2×33.3cm 1758年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金农十二开《梅花册》,其中有一开画江梅小幅,分书“空香沾手”四字。他曾画梅寄好友汪士慎,题诗道:“寻梅勿惮行,老年天与健。山树出江楼,一林见山店。戏粘冻雪头,未画意先有。枝繁花瓣繁,空香欲拈手。”
金农 梅花册之十一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26.1×30.6cm 1760年
这里所言“空香”,是金农艺术中表现的重要思想。他的梅花、竹画、佛画等,都在强调一切存在是空幻的道理,这也是禅宗的根本思想。在大乘佛学基础上产生的禅宗,强调一切存在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本身没有自性,所以空幻不实。就像《金刚经》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人们对存在的执着,都是沾滞。所以禅宗强调,时人看一株花,如梦幻而已,握有的原是空空,存在的都非实有。金农说“空香沾手”,香是空是幻,何曾有沾染,它的意思是超越执着。
金农 梅花三绝册之三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23.2×33.3cm 1758年
金农的艺术笼罩在浓厚的苔痕梦影的氛围中。他所强调的一些意象都打上这一思想的烙印。如“饥鹤立苍苔”(他有诗说:“冒寒画得一枝梅,恰如邻僧送米来。寄与山中应笑我,我如饥鹤立苍苔”)、“鹭立空汀”(他题画梅图说:“扬补之乃华光和尚入室弟子也,其瘦处如鹭立空汀,不欲为之作近玩也”,“天空如洗,鹭立寒汀可比也”)、“池上鹤窥冰”(他有诗云:“此时何所想,池上鹤窥冰”),等等。
金农 杂画册之五 上海博物馆藏  24.2×31.5cm 1760年
上海博物馆藏金农与罗聘合璧册,其中有一幅画浮萍踪迹,一人在梦幻的影子中行走,寓涵人生之路,为生命的萍踪留影。上有题云:“浮萍刚得雨吹散,吐出月痕如破环。”款“稽留山民”。眷恋生命,追求超脱,这正是金农“不梦长安公卿,而梦浮萍池上之客”的生命哲学的体现。
(文章节选自《南画十六观》)
推荐阅读

《南画十六观》 朱良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中国好书
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著作特等奖
​​​​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