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僧说”出现的缘由
据说,在一些出版物中,认为“仙人乘槎”与达摩“一苇渡江”存在着某种联系。因为达摩是禅宗祖师,所以此文用“僧说”为题。在《残瓷雅集》一书中,是这样解释一幅“仙人乘槎”瓷画的:“槎是木筏,乘槎仙人光头,所以表现的应该是达摩渡江的故事。”
(图一)。
在“仙人乘槎”论坛讨论中, 也有的朋友说:
“这一题材“仙人乘槎”,其实来源于达摩渡江,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明代之所以较多,主要是明太祖出身于僧侣,因此尽管佛教末法时期已经开始,但汉传佛教还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明代的心越、木庵都是画达摩的高手,这种风气也必将反映在瓷画上。”
例如瓷画“一苇渡江”(图二)。
笔者感觉,“一苇渡江”与‘仙人乘槎“,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故事,两者在背景、文化、素材、故事的发生、发展……,诸多方面都有着差异。前者是根据一定事实,演义出来的禅宗祖师人物传奇。后者是依据晋人志怪小说杜撰的神话故事。
(二)“一苇渡江”的禅宗传奇
民间传说,达摩到了中国的南京,看见当地的佛家高手神光在大庭广众之下,坐而论道,便一会摇头,一会点头,暗自离去。神光心中不悦。有人告诉他:“这是天竺高僧达摩。”神光表面谦虚,去请达摩,其实,是想与达摩论个高低。可是达摩已经到了江边,见左右无船,就拣起脚下的一根芦苇,踏苇为船,渡江而去。前往少林寺。神光不服,也拣芦苇模仿达摩的样子渡江,结果,成了落汤鸡,很是狼狈。后来流传成“一苇渡江”的达摩传奇。
有人考证,达摩从南朝到北朝,确有其事,可事实不是如此神奇。
“一苇”两字,最早出现在【诗经?国风?卫风】中:“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这里的“一苇”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疏言:“言一苇者,谓一束也;可以浮之水上而渡,若桴?然,非一根苇也。”根据这种理解,古人的“一苇”并非一根芦苇,而是许多芦苇结扎成的一个筏子。达摩乘坐这种芦苇筏子渡江,是很有道理的。因此,古代文献《释氏通鉴》里面说: “(达摩)遂去梁,折芦渡江,二十三日北趋魏境。”所以说,“一苇渡江”是依据一定的历史事实,通过夸张、神化出现的禅宗传奇。
(三)“仙人乘槎”的来龙去脉
“仙人乘槎”的故事,是晋人张华在他的志怪小说〈博物志〉中,记载的一段传说中的怪异现象。原文这样写道
在“仙人乘槎”论坛讨论中, 也有的朋友说:
“这一题材“仙人乘槎”,其实来源于达摩渡江,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明代之所以较多,主要是明太祖出身于僧侣,因此尽管佛教末法时期已经开始,但汉传佛教还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明代的心越、木庵都是画达摩的高手,这种风气也必将反映在瓷画上。”
例如瓷画“一苇渡江”(图二)。
笔者感觉,“一苇渡江”与‘仙人乘槎“,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故事,两者在背景、文化、素材、故事的发生、发展……,诸多方面都有着差异。前者是根据一定事实,演义出来的禅宗祖师人物传奇。后者是依据晋人志怪小说杜撰的神话故事。
(二)“一苇渡江”的禅宗传奇
民间传说,达摩到了中国的南京,看见当地的佛家高手神光在大庭广众之下,坐而论道,便一会摇头,一会点头,暗自离去。神光心中不悦。有人告诉他:“这是天竺高僧达摩。”神光表面谦虚,去请达摩,其实,是想与达摩论个高低。可是达摩已经到了江边,见左右无船,就拣起脚下的一根芦苇,踏苇为船,渡江而去。前往少林寺。神光不服,也拣芦苇模仿达摩的样子渡江,结果,成了落汤鸡,很是狼狈。后来流传成“一苇渡江”的达摩传奇。
有人考证,达摩从南朝到北朝,确有其事,可事实不是如此神奇。
“一苇”两字,最早出现在【诗经?国风?卫风】中:“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这里的“一苇”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疏言:“言一苇者,谓一束也;可以浮之水上而渡,若桴?然,非一根苇也。”根据这种理解,古人的“一苇”并非一根芦苇,而是许多芦苇结扎成的一个筏子。达摩乘坐这种芦苇筏子渡江,是很有道理的。因此,古代文献《释氏通鉴》里面说: “(达摩)遂去梁,折芦渡江,二十三日北趋魏境。”所以说,“一苇渡江”是依据一定的历史事实,通过夸张、神化出现的禅宗传奇。
(三)“仙人乘槎”的来龙去脉
“仙人乘槎”的故事,是晋人张华在他的志怪小说〈博物志〉中,记载的一段传说中的怪异现象。原文这样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