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六上第16课《盼》王悦教学实录

2021-06-20 22:10阅读:1,525
本课指向习作表达,注重抓实两个训练要点:围绕中心选择事例、重点事例描写详细,解决学生习作中常见的选材跑题、记流水账的问题。
教学设计为五大板块:
一是明确中心初识“盼”:揭示课题、了解背景,知道文章是有中心的,这篇课文的中心是描写一个小女孩的心理——盼;
二是选择事例紧扣“盼”:整体感知,分析归纳,概括出围绕“盼”写了四件事情——得到雨衣盼变天、放学下雨盼出门、窗前看雨盼雨停、穿上雨衣得所盼,学习紧密围绕中心选择写作材料;
三是聚焦细节感悟“盼”:抽丝剥茧,层层推进,体会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在丰富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心理方面的作用,掌握把重点内容写生动、写具体的方法;
四是侧面描写烘托“盼”:融情于景,景为心生,体会侧面描写与人物心理的呼应;
五是拓展延伸运用《盼》:总结写法,学以致用,实现课程价值。
一、揭示课题,明确中心初识“盼”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名字叫《盼》(板书课题),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作家铁凝(板书),我们先来了解了解这位作家。(出示铁凝简介)
铁凝,1957年生于河北赵县,当代作家,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她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擅长写女性心理。本文《盼》节选自铁凝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夜路》,出版于1980年11月。书中共收有12篇短篇小说,有几篇是儿童小说。
师:对于作者和今天要学的课文,你有怎样的认识?
生:我发现铁凝是一位女作家。
师:观察细致。你还了解到了什么?
生:《盼》是一篇小说,收录在小说集《夜路》当中。
师:好,这是你的发现,既然是一篇小说,一般以叙事为主。不仅如此,细心的孩子一定发现了,这篇作品的年代是——
生:1980年。
师:对,上世纪80年代初,不仅你们没出生,老师也还没出世。(笑)还有什么发现?
生:作家铁凝很擅长写女性心理。
师:好,你抓住了作家的特点,特别擅长写女性心理。女性的心理是非常细腻的,要写出来可不容易。看看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盼》。本课主人公是个小女孩,叫“蕾蕾”,她在“盼”什么?作家铁凝又是怎么把这个小女孩的心理活动生动地写出来的呢?让我们走进文本。
二、整体感知,选择事例紧扣“盼”
师:来,孩子们,静静地
读,想一想,蕾蕾在盼什么?课文又是通过哪些事情来写盼的呢?
生:(默读课文)
师:先来说说第一个问题,文中蕾蕾“盼”的是什么?
生:盼穿新雨衣。
师:新雨衣有什么稀奇的,这么期待?
生:这件雨衣有两个袖筒,不像那种斗篷式的:手在里面缩着,什么也干不了。穿上这件情况就不同了,管你下雨不下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师:现在的雨衣不都是这样的吗?
生:可是那是40年前。
师:对,那个年代都是斗篷式的,看(出示图片),而这件雨衣却有——
生:两个袖筒。
师:换了是你,收到没见过的新款式,你会怎么做?
生:立刻穿在身上,试一试。
师:对嘛,这就是孩子的天性。来,课文里就和大家说的一样。读一读。
出示:我一边想,一边在屋里走来走去,戴上雨帽,又抖抖袖子,把雨衣弄得窸窸窣窣响。
师:读完之后你什么感觉?
生:我感觉蕾蕾很喜欢这件新雨衣。穿在屋里走来走去,又是戴帽子,又是抖袖子的,很是喜欢。
师:是啊,你从蕾蕾的这些动作就读出了她的内心,了不起。那么课文又是通过哪些事情来写盼的?
生:蕾蕾为了能穿上新雨衣开始盼着变天。(师相机板书:“得到雨衣,盼变天”。)
生:好不容易盼来了雨天,可是却出不了门。
师:盼来了下雨是好事啊,为什么蕾蕾还是没有穿上雨衣呢?
生:这雨是蕾蕾放学的路上下的。所以蕾蕾回家以后千方百计在和妈妈说想出门,可是没有如愿。
师:好,你发现了关键,老师要写下来。(板书“放学下雨,盼出门”。)
生:觉得自己出门无望,这个时候,又在窗前看雨,开始盼望雨停。她怕雨下光了,明天就不下雨了。(板书:窗前看雨,盼雨停)
生:后来第二天一早,下雨了,蕾蕾终于如愿穿上雨衣。
生:蕾蕾盼了这么久,中间发生了这么多事情,都不凑巧,所以最后是终于等到了下雨了。(板书:穿上雨衣,得所盼)
板书呈现:
得到雨衣 盼变天
放学下雨 盼出门
窗前看雨 盼雨停
穿上雨衣 得所盼
师:大家看,“盼变天——盼出门——盼雨停——得所盼”。作者前前后后写了这么多的事,所有的事都离不开——
生:“盼”。
师:是啊,日思夜想,盼望已久!穿雨衣怎么就这么难呢?
生:我觉得盼的这个过程很煎熬,发生了这么多的事情,仿佛一直在阻碍她穿上雨衣,但是一切又是那样的顺理成章。
师:怎么说?
生:你看,开始盼变天,后来真的变天了,却出不了门,然后又想盼雨停,我想,如果没有这么多的事情,也就没有“盼”这个故事了。如果盼了一下子,就如愿,那她也不会那么强烈地想穿雨衣。
师:说得真好!看,这种强烈的心理愿望,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
生:(齐读)盼。
师:再看,作者围绕“盼”写了,得到雨衣——
生:(齐读)盼变天。
师:写了放学下雨——
生:(齐读)盼出门。
师:写了窗前看雨——
生:(齐读)盼雨停。
师:最后,穿上雨衣——
生:(齐读)得所盼。
师:所有的这些事,都表达了作者一个强烈的心理愿望,就是——
生:(齐读)盼。
师:对。从得到雨衣,到穿上雨衣,她盼了多久?
生:我想她应该盼了很多天。
师:这么多天里,在蕾蕾的身上是不是只发生了盼穿雨衣这一件事情?
生:肯定不是。
师:比如?
生:她可能还盼望去动物园玩。
生:还要盼望参加运动会。
生:还要盼望和同学们一起玩。
师:课文里写了这些事吗?
生:没写。
师:为什么不写?
生:这篇课文是写蕾蕾盼穿雨衣的,这些事情和盼穿雨衣没有关系。
师:对啊,这篇课文的中心意思是蕾蕾盼穿雨衣,选择的事例就要紧扣这个中心。同样,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也要学会围绕中心意思选择材料,这样不仅不会跑题,还会使中心意思更加突出。
(板书:围绕中心选材)
三、品读赏析,聚焦细节感悟“盼”
师:这么多的事例中,你觉得哪个事例让你印象深刻?
生:我觉得是“放学下雨 盼出门”。整个4到15自然段都是写这件事,我能感觉到主人公蕾蕾盼出门的急切的心情。
生:给我印象深刻的也是这件事。读起来,心情会跟着她一起变化。还有这件事写得最详细。
师:那好,既然大家都觉得是这件事,我们就来读一读,品一品。默读课文4-15自然段,想一想,作者又是怎么把“盼”这一心理活动写生动,写具体的?
(生默读课文2分钟)
生:我找到了这个句子“路上的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我觉得这一段把蕾蕾在路上看到下雨的心理活动写得很生动。当看到下雨了,蕾蕾竟然觉得这是世界上最美的事!我能感受到她好不容易盼来雨天的这种兴奋、激动的心情。
师:当你读到这个心理活动的描写,你发现这个描写有什么地方和我们平常看到下雨时候的心理是不一样的?
生:我们平常碰到下雨如果没带伞的话,肯定很怕雨淋湿身上的,要不就加快脚步赶紧走,要不然就会找个地方躲躲雨。而蕾蕾却是放慢脚步在雨中漫步,更显出了她的兴奋。
师:真好!别人都是加快脚步,而我却偏放慢。你还从哪里读到了这种反差?
生: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我们平常碰到下雨肯定不希望雨淋到身上头上,还会低着头,用手挡一挡雨,可是蕾蕾却偏要仰起头,好像就是特意让雨往脸上淋似的。
生:还有甩打着书包,如果是我,肯定要拿书包挡在头顶上,从“甩打着书包”我感受到蕾蕾看到下雨别提有多高兴了。
师:你们读出了这是一种怎样的“盼”?
生:急切地盼。
生:兴奋地盼。
生:激动地盼。
生:迫不及待地盼。
师:你们看,作家的高明之处便在于此,通过下雨天蕾蕾一系列反常的表现,把一个孩子渴望下雨的兴奋、急切、激动、迫不及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师:来,带着你的感受,我们一起来把这两个句子读一读。
生:(读句子。)
师:作家就是这样抓住蕾蕾的下雨天反常的动作和神态描写,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这样一个盼穿雨衣的鲜活的人物形象。(板书:动作、神态)好,还有哪里你觉得写的特别精彩,想和大家分享的?
生:我觉得还有她妈妈不让她出门的这段对话很有趣。
师:说说看,你觉得哪有趣啦?
生:妈妈根本没有看到外面下雨了,也根本没有想到要让我穿雨衣,我找了好多借口想出门,妈妈叫我准备听英语讲座,我说还差半小时,妈妈叫我休息一下,我说去给妈妈买酱油,一会又说炖肉要酱油,甚至还撒谎说是爸爸想吃炖肉差点被妈妈发现了。
师:好,同学们,从蕾蕾的一次又一次地找借口要出门,你读出了什么?
生:我感觉到蕾蕾千方百计地为穿上雨衣出门,已经是耗尽了自己的力气了。好不容易盼来了下雨,又出不了门,真的是非常的郁闷。
生:蕾蕾为了出门是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最后竟然还撒谎了,为了穿上雨衣失去理智的那种迫不及待的心情。
生:其实我很能理解蕾蕾这样的感受,有的时候我也会为了达到自己的愿望,这样不折不挠,不达目的不罢休。(笑)
师:嗯,感同身受。好,那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这段对话。看看能不能把你们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师生配合读)
出示:
“妈妈!”
“蕾蕾回来得正好,快把头发擦擦,准备听英语讲座!”
“可是……还差半小时啊。”
“那就休息一下。”
“我今天特别特别不累。妈妈,我给你买酱油去吧,啊?”
“你看,酱油我下班带回来了。”
“可是……不是还要炖肉吗?炖肉得放好多好多酱油呢。”
“我什么时候说过要炖肉?”
“你没说,爸爸可说过。”
“是吗?”
师:孩子们,我们再来关注这段对话,从字里行间找一找,哪里写出了我迫不及待的盼呢?
生:妈妈让我休息一下的时候,我说的是“特别特别”不累,一般情况下,我们是不会用“特别特别”这样强调性的表述,从这里我能感受到,蕾蕾在强调自己不需要休息,也期待着妈妈能给她安排点出门的事。
生:还有两处省略号,这里能看出蕾蕾的脑子在想办法。
师:发现了吗?仅仅从人物的对话中,我们就能看出一个为了穿雨衣出门想方设法的蕾蕾,感受到人物的情绪,这就是语言描写的生动之处。(板书:语言)
出示:
“妈妈!”我嚷着奔进厨房。
“蕾蕾回来得正好,快把头发擦擦,准备听英语讲座!”
“可是……还差半小时啊。”我嘟囔着,心想,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
“那就休息一下。”妈妈说完,只听吱的一声响,原来她正往热油锅里放蒜薹呢。
“我今天特别特别不累。妈妈,我给你买酱油去吧,啊?”我央求着。
“你看,酱油我下班带回来了。”妈妈冲我笑了笑,好像猜着了我的心思。
“可是……不是还要炖肉吗?炖肉得放好多好多酱油呢。”我一边说,一边用眼瞟着窗外,生怕雨停了。
“我什么时候说过要炖肉?”妈妈焖上米饭,转过身来看了我两眼。
“你没说,爸爸可说过。”这话一出口,我就脸红了。因为我没见爸爸,也没人告诉我要炖什么肉。
我不再说话,也不敢再去看妈妈,急忙背过身子,盯住碗架,上边的瓶瓶罐罐确实满满当当,看来不会有出去买东西的希望了。再看看屋里的闹钟,六点二十,我只好打开电视,不声不响地听英语讲座。
师:这段对话中,除了通过蕾蕾和妈妈的对话描写,写出了蕾蕾想出门的盼望,你还从哪里看出了他特别想出门?
生:蕾蕾一开口就是嚷着,我从这句“妈妈!”就感受到了她想出门的激动。还有奔进厨房。从她的动作,也可以感受到她的迫不及待。
生:妈妈让他准备听英语讲座,她有些不满,嘟囔着。有点不情愿,就是在发牢骚,还有点撒娇的感觉。还有心想,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这里的心理描写,也写出了她对出门的期待,妈妈怎么就是不懂我呀。
生:有一些词写出了蕾蕾的心理变化,比如嚷着,我是很理直气壮的,然后是嘟囔,就是有点不情愿,后来就是央求,就是求妈妈让她去买酱油,太想出门了,最后是脸红,这个时候为了出门都撒谎了,所以自己也有点难为情了。
生:还有这一句话“我不再说话,也不敢再去看妈妈,急忙背过身子,盯住碗架,上边的瓶瓶罐罐确实满满当当,看来不会有出去买东西的希望了。”从这段话中的蕾蕾的一些动作,比如不敢再看妈妈,急忙背过身子,盯住,这些动作,我能感受到蕾蕾第一是因为撒了谎,第二是再也找不到出门的理由,也写出了她的失落的情绪。
师:是啊,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往往反应着她的内心。作家铁凝就是通过动作、语言、神态这些生动的描写,把蕾蕾内心无比的盼望到无法出门的失落表现得那样生动、具体。其实,写文章就是这样,最打动人心的,往往就是像这样真实的、具体的表达。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也要像作者这样,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的具体描写,把最能表现中心意思的事例写具体。(板书:写具体)
生:(齐读5-15自然段)
四、融情于景,侧面描写烘托“盼”
师:(指板书)除了这些描写,我们再来看看,整篇文章中,你还从哪里读出了“盼”呢?(根据学生交流出示句子)
出示:我的雨衣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盒子里,盒子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柜子里。
生:我感觉这是蕾蕾盼望变天,内心焦急的表现。
师:从哪可以看出她内心焦急?
生: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我觉得这是在借雨衣抒发自己急切的心情,雨衣要是一直在衣柜里,就一直穿不了呀,那蕾蕾肯定就很着急了。
师:那可以理解为雨衣越安静,我的内心就——
生:越不平静。
生:越着急。
生:越无奈。
师:(相机出示)快到家时,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的笑。
生:我从这里感受到了“盼”。我觉得作者像前面写雨衣一样,把自己的心情寄托于小杨树。这里风一刮就是要下雨了,写出了我的兴奋。
师:我们再来想一想,如果是路上的行人看到杨树被风吹得沙沙响,会怎么想?
生:这么大的风吹得小杨树沙沙响,吵死了。我还是快点回家吧。
师:是啊,你看,人的心情不同,看待景物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此时的蕾蕾是那样的盼望着下雨。所以,觉得小杨树在——
生:嘻嘻的笑。
师:还有吗?
出示:
雨停了,四周一下子变得那样安静。我推开窗子,凉爽的空气扑了过来,还带点腥味。路灯照着大雨冲刷过的马路,马路上像铺了一层明晃晃的玻璃;路灯照着路旁的小杨树,小杨树上像挂满了珍珠玛瑙。可雨点儿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
生:我觉得这一处的描写,也写出了“我”特别内心盼望下雨的感受。
师:这是写停雨后的场景,这么普普通通的环境描写,怎么就写出了我的“盼”呢?
生:最后一句,可雨点儿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前面用了大段的文字,写的非常美,其实醉翁之意不在酒,为的就是衬托最后这一句,打在雨衣上的雨点比打在别处的更好看。
师:好一句醉翁之意不在酒,表面上看是写路灯、马路、小杨树,实际上写的还是——
生:蕾蕾的心情。
师:什么心情?
生:开心。
师:为什么开心?
生:可以穿雨衣了。
师:对啊,实际上写的还是蕾蕾盼穿雨衣的迫切心情。作者把自己融入到景物中,那咱们就把情感融入到朗读中,一起来读一读这一段话。
生:(配乐朗读)
师:真好!正是因为“我”极度盼望穿上新雨衣,所以普普通通的下雨在我眼里变得那么令人欣喜,那么富有诗意。同学们,发现了吗?刚才大家交流的这些句子,基本上都是——
生:环境描写。
师:是啊,当人的心情不同,看待景物的感受也会不同,这样“融情于景”的侧面描写对表现文章中心有很好的衬托效果。(板书:环境)今天我们学习了《盼》这篇小说,懂得了要围绕中心选择事例,最能表现中心意思的事例要通过生动的动作、语言、心理以及环境描写,写详细、写具体。
五、提炼写法,拓展延伸运用《盼》
师:下面,我们就来应用这些方法
(出示教材中“初试身手”第一题,交流)
师:这几个事例中,你会选择哪几个事例表现中心意思呢?
生:我会选择“跑了几十里地去看戏”,“在爷爷的倡导下,街道组织了业余戏班子”,“边炒菜边做戏曲里的动作,把菜炒糊了”,还有“到文化馆拜师学戏”。
师:这四个事例中,你认为哪个事例最能表现出爷爷是戏迷的呢?下课以后,大家就用上今天学习的把主要事例写详细的方法,试着写写这件事。下节课我们再来交流交流,看谁写得具体生动。
附:板书设计

围绕中心选材 写具体
得到雨衣 盼变天 动作
放学下雨 盼出门 神态
窗前看雨 盼雨停 语言
穿上雨衣 得所盼 环境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