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转载]历史的叹息——读夏立君散文《冰雪里的灵魂》

2025-01-07 11:14阅读:

[转载]历史的叹息——读夏立君散文《冰雪里的灵魂》
冰雪里的灵魂 / 夏立君

李陵小时候,祖父李广一定与他一块朗读过《诗经》中那篇有名的《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对诗意似懂非懂的李陵看着祖父微微翕动的嘴唇,感到祖父的表情是那样深沉而又奇怪,祖父好似看到了血光冲天,好似看到了无边雪原,好似看见了自己留在苍茫大地上的无数脚印。李陵从祖父的声调里听出了这首诗的美。李广对李陵说:从前有一个人,离开家非常久非常久,当他回来的时候,他发现他的家没有了,他的家已经被人做田地来耕种了,黍和稷都长得很高了。小李陵似乎明白了:人不能离家太久,更不能一辈子不回家。
公元前99年秋天,李陵率五千步卒出击匈奴,出河西,临大漠。冬天很快降临了,寒潮一阵一阵从漠北扑来。这是一个与他过不去的冬天。至浚稽山一带,在两座峰峦之间,李陵部众与单于率领的三万匈奴骑兵遭遇。一场惨烈的厮杀之后,单于很快发现他这三万骑兵竟不足以制服李陵五千步卒。单于让部队后撤,很快调来八万余骑,摆成合围之势,紧紧咬住李陵。突围,突围!李陵此时唯一的念头就是突围。英勇的将士击退了匈奴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可单于的包围圈越勒越紧。李陵抽出一支箭,又抽出一支箭,快给我箭!可是,几乎在同时,将士们的箭袋全都空了。五千将士的五十万之箭全飞向了匈奴人。从此,李陵的一生都没有摆脱赤手空张空弓的感觉。
他下令解散部队,各自突围。匈奴将士簇拥着单于很快来到李陵跟前。李陵和单于互相看清了对方的面孔。李陵控住马,望一眼天空的大地,望一眼南方,深深叹息一声,下马,投降!
李广如此忠义,他的孙子李陵却投降了。武帝对此耿耿于怀。那些从前赞扬李陵的人现在都说李陵的坏话,他们知道皇帝愿意听什么。武帝问颇有些书生气的司马迁对此事有什么看法。司马迁说:“李陵事亲极孝,与人交往恪守诚信,为国家奋不顾身。这次出征,虽身陷绝境,但杀敌数量巨大。他不死,可能是图谋将来有机会报答陛下……”武帝不喜欢这几句话,司马迁受了宫刑。不久,李陵遭受灭族之祸,老母娇妻幼子弱弟都被杀掉了。……两千年来,面对李陵这个名字,人们一直是一勇三叹。人们在心灵里为李陵辟出了隐秘的一角。体制总是塑造适合它需要的偶像,而李陵在体制的冷硬面孔之外。
李陵在匈奴生活了约二十年,最后死在那里。匈奴人埋葬了他,匈奴人为他哭泣。他的躯体上覆盖着厚厚的冰雪。一个蒙羞的灵魂,一个堆积着厚厚冰雪的灵魂,一个插着无数把刀的灵魂,在两千多年前安息了。他埋骨在哪里谁也不知道。重视葬地是农耕民族的传统,他已融入了游牧民族。而他前半生所在的那个民族却不能忘记他。隔着两千多年的岁月,李陵这个名字为什么总给人一样的感受?人们感受到了李陵灵魂里的冰雪。李陵似乎永远在历史深处沉思默想。我感到历史一直在打扮李陵,但与打扮任何历史人物不同,人们念说着李陵时,总是颤动着那根最敏感最多情的神经。面对李陵这个投降者,人心竟知道了羞愧。人们企图以个人的方式,以一己的情感,融化李陵灵魂里的冰雪。而李陵在冰雪中远去,远去。人们一直遥望着的,是那一个背影。
[转载]历史的叹息——读夏立君散文《冰雪里的灵魂》
【读与评】
夏立君先生的散文《冰雪里的灵魂》,通过描述李陵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以及他在投降匈奴后的命运,展现了李陵作为一个历史人物的独特魅力。文章通过对李陵形象的塑造,反映了人们对历史人物的重新审视和对人性的理解。同时,文章也探讨了投降叛国者在汉族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公元前99年秋,李陵率五千步卒出击匈奴,临大漠时,冬天降临了,雪原无边,寒风朔朔,在浚稽山一带,李陵所部遭遇了单于所领八万匈奴骑兵的伏击,在一场惨烈的厮杀后,将士们的箭袋全空了,五千将士的五十万支箭飞向了匈奴那边,将士们各自突围,却被汹涌而来的匈奴大军所围困,李陵明白没有战胜的可能,于是深深叹息一声,下马投降。
事出有因,先生在这里给予了李陵深深的同情与理解,他的好友司马迁也说:“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蓄积也,有国士之风。”在这里我注意到李陵内心有着极为隐秘的一角,他不同于人们所说的变节者,他的灵魂被埋葬在冰雪里,任由历史打扮,后人评说,只留给人们一个匆匆远去的背影。
先生替李陵鸣不平,穿越动荡多变的中国历史,儒家忠孝思想浸淫之下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主题,即所谓的忠奸之辩。你看,浩如烟海的历史巨帙中,有忠臣无数,亦有奸贼无数。前者如岳飞,文天祥,史可法,万世景仰,后者有秦桧、吴三桂、汪精卫,遗臭万年,而李陵却一直处于一个无处安放的特殊位置。先生说:“体制总是塑造适合它需要的偶像,而李陵在体制的冷硬面孔之外”,隔着两千多年的岁月,现如今我们看待那个时代的“忠义”又有了不一样的眼光,在忠奸分明的帝制时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忠诚便是需要绝对效忠帝王。汉武帝不能容忍李陵对于他的背叛,挑战他至高无上的权威,于是下令灭了李氏三族,李陵的老母娇妻幼子弱弟都被杀掉了,连替他说了几句好话的司马迁也身陷囹圄。
要知道,汉武帝关注的是皇权,认为臣子应“杀身成仁”“舍身取义”,而司马迁给予了李陵充分的理解,认为他“将以有为也”,现在撇去“忠于皇权”亦或“有为”,以一个英雄的标准来看待,英雄心中一定要有自己的信仰,并要有为之献身的勇气与气节,且不管忠于皇权是对是错,李陵心中总该要有自己的信仰,然而很显然他并没有想为某种东西献身的意识,这也是我心中对李陵的疙瘩所在。我极为看重一个人的信仰,如同呼吸一般不可或缺,人生存的意义便是为信仰而献身,若一个人没有自己的信仰,那么他在这世上便若孤魂野鬼,浑浑噩噩,如同行尸走肉了。我曾问自己,若我是当事者,会如何应对那样的局面?大敌当前,哪怕是弹尽粮绝也要与敌人同归于尽,以此证明信仰的存在,以此证明在此信仰下生命划过夜空的光亮与永恒。我一直认为,作为华夏儿女,骨子里都有那么一股血性,不然华夏文明又何以繁衍五千年之久,炎黄子孙何以生生不息?然而,李陵,他怎么就轻易下马投降了呢?
我又想到了项羽。在项羽与李陵之间,我更钦佩项羽,项羽乌江自刎的决绝和勇气,使他屹立在历史大潮中,他是当之无愧的血性男儿!我敢说,无论是赞同或反对他自刎的人,若失了这悲壮豪迈的一举,项羽在他们心中的光辉定会减少一半,而李陵,很显然已无法成为许多人心中的英雄。
我查阅了一些相关的书籍和资料,也了解到,李陵终归与那些变节者不同,在投降匈奴后,他也没有做过一件任何有损汉朝利益的事,他并不是可耻的背叛者。“李陵在匈奴生活了约二十年,最后死在那里,匈奴人埋葬了他,匈奴人为他哭泣”,显而易见,李陵的确是个不错的人,如此才能赢得了匈奴人的支持,不管他是否投降,李陵毫无疑问是个有修养的汉朝将军。
两千年后,从现代人性观的角度看,生命的价值理应得到重视,而不是随意被戕害。长久的谴责已经足够,他不是英雄也不是罪人,他只是一介凡人,有血有肉,有生存的欲望和维护生命的本能,同样,作为一介凡人的我们毫无理由去谴责他。珍惜生命,未尝不是明智的做法,这也许可以看成李陵的某种信仰吧。
正如先生所说,两千年已经够了,就让那个灵魂在冰雪下安息吧,让他在冰雪中远去,远去。人们一直遥望的,是那一个背影,也许透过他,我们才能知道怎样走好我们的路。而那一片冰雪,虽然寒冷,却也不失纯洁与宁静。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