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刘绘(458-502年),字士章,徐州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南朝齐大臣,刘宋中领军刘勔的儿子。
聪明警觉,善于隶书。起家著作佐郎、太尉行参军,出任江州主簿、荆州外兵曹参军、骠骑主簿、始兴功曹、护军司马、中书郎、镇军长史、黄门郎、太子中庶子、抚军长史、长沙太守、南东海太守、南兖州长史,投靠萧衍,担任大司马从事中郎。
齐和帝中兴二年,去世,时年四十五。撰有《能书人名》。


人物生平
刘绘,字士章,彭城人,太常刘悛弟也。父刘勔,宋末权贵,门多人客,使绘与之共语,应接流畅。勔喜曰:“汝后若束带立朝,可与宾客言矣。”
解褐著作佐郎,太祖太尉行参军。太祖萧道成见而叹曰:“刘公为不亡也。”豫章王萧嶷为江州刺史,以绘为左军主簿,随镇江陵,转镇西外兵曹参军,骠骑主簿。绘聪警有文义,善隶书,数被赏召,进对华敏,僚吏之中,见遇莫及。琅邪王诩为功曹,以吏能自进。嶷谓僚佐曰:“吾虽不能得应嗣陈蕃,然阁下自有二骥也。”复为司空记室录事,转太子洗马,大司马谘议,领录事。时豫章王嶷与文惠太子以年秩不同,物论谓宫、府有疑,绘苦求外出,为南康相。郡事之暇,专意讲说。上左右陈洪请假南还,问绘在郡何似?既而间之曰:“南康是三州喉舌,应须治干。岂可以年少讲学处之邪?”征还为安陆王(萧子敬)护军司马,转中书郎,掌诏诰。敕助国子祭酒何胤撰治礼仪。
永明末,京邑人士盛为文章谈义,皆凑竟陵王西邸。绘为后进领袖,机悟多能。时张融、周颙并有言工,融音旨缓韵,颙辞致绮捷,绘之言吐,又顿挫有风气。时人为之语曰:“刘绘贴宅,别开一门。”言在二家之中也。
鱼复侯萧子响诛后,豫章王萧嶷欲求葬之,召绘言其事,使为表。绘求纸笔,须臾便成。嶷惟足八字,云“提携鞠养,俯见成人。”乃叹曰:“祢衡何以过此。”后北虏使来,绘以辞辩,敕接虏使。事毕,当撰《语辞》。绘谓人曰:“无论润色未易,但得我语亦难矣。”
事兄悛恭谨,与人语,呼为“使君”。隆昌中,悛坐罪将见诛,绘伏阙请代兄死,高宗辅政,救解之。引为镇军长史,转黄门郎。高宗为骠骑将军,以绘为辅国将军,谘议,领录事,典笔翰。
齐高宗即位,迁太子中庶子,出为宁朔将军、抚军长史。安陆王萧宝晊为湘州,以绘为冠军长史、长沙内史,行湘州事,将军如故。宝晊妃,悛女也。宝晊爱其侍婢,绘夺取,具以启闻,宝晊以为恨,与绘不协。遭母丧去官。有至性,持丧墓下三年,食粗粝。服阕,为宁朔将军、晋安王征北长史、南东海太守,行南徐州事。绘虽豪侠,常恶武事,雅善博射,未尝跨马。兄悛之亡,朝议赠平北将军、雍州刺史,诏书已出,绘请尚书令徐孝嗣改之。
及梁王萧衍义师起,朝廷以绘为持节、督雍梁南北秦四州郢州之竟陵司州之随郡诸军事、辅国将军、领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固让不就。众以朝廷昏乱,为之寒心,绘终不受,东昏改用张欣泰。绘转建安王车骑长史,行府国事。义师围城,南兖州刺史张稷总城内军事,与会情款异常,将谋废立,闲语累夜。东昏殒,城内遣绘及国子博士范云等送首诣梁王于石头,转大司马从事中郎。中兴二年,卒。年四十五。绘撰《能书人名》,自云善飞白,言论之际,颇好矜诩。




[转载]86@365南北朝·刘绘
[转载]86@365南北朝·刘绘
《有所思》


别离安可再,而我更重之。
佳人不相见,明月空在帷。
共御满堂酌,独敛向隅眉。
中心乱如雪,宁知有所思。


注释
安:怎。
再:再次。
重之:重复之。
衔:用嘴含,用嘴叼。
满堂酌:满堂的斟酒。
敛:敛眉。皱眉。
向隅:面对着屋子的一个角落。
宁:岂,难道。宁肯。


赏析
《有所思》是汉乐府古题,犹如汉人的“室思”,唐人的“闺怨”。传世之作,主人公都是女性,内容“但言离思而已”(《乐府古题要解》)。
此诗起首先出于议论,即闺妇久别的怨望和牢骚。别离本是凄惶伤情,一之为甚,岂可有二?故言“别离安可再”。可是主人公的命运偏偏又是“而我更重之”。屡屡空室孑身,每每独自熬煎,遭受了多次性的、难忍难堪的离恨别苦。这两句看似直发,用笔却波折生情。“安可再”缀于“别离”后,语意一缩,为下句“更重之”盘旋蓄势。“而”字将两句连成一气而又跌进一层,“更重之”一伸,把别意再再推进。“安”和“而”前后旋折,“再”和“重”转折递进,都用得恰到好处,表现力极强。这两句,将离别翻深一层,再翻深一层,所以感情的分量要沉重得多了。
前两句若小河曲绕,“佳人不相见”一句,则是蓄水成潭。此句情意宣露,看似直笔,但同样也为下句领先作势。正因为“不相见”,故有次句“空在帷”之感。明月在天,自是良辰美景。然而,对于佳人不见、独守空房的思妇来说,明月抚帷,前来相伴,反而滋生凄苦。“空”有徒然之意,谓佳人不在,我心伤悲,明月纵来相慰,也是徒劳无益。至此,“有所思”的题意,终于点明了。
然而,诗人并不平平庸庸地往“相思”这条熟路上写下去,“共御满堂酌,独敛向隅眉”二句,场景突然从极静的明月空闺转向极闹的满堂欢饮。“满堂”暗用《九歌.少司命》“满堂兮美人”之意。诗人将女主人公放在一个众多美女共同举杯、你劝我酌的环境里,让她们的欢笑深深刺激她孤独的心灵、让她在快乐的场面里倍感孤独。于是,她敛起双眉,独自面向角落,欲哭无泪了!这两句,女主人公经历了由孤独到热闹、又有热闹更觉孤独的心灵煎熬。于是“中心乱如雪”一句,便自然而至;这两句看似与思念无干,但忽以“满堂酌”剔出愁人向隅,正写“思”,所以“宁知有所思”,也就接踵而至了!刚才是明明在天的一轮月亮,那如水般的 澄净月色还不曾离开读者记忆,如今却是纷乱迷离的大雪骤降:这是女主人公心绪的一个大转折,由默默凝思转为茫乱不知所思。而这一转变,诗人全用意向——月与雪——表现之,不作一字琐碎说明,笔法极是空灵。诗题为“有所思”,前六句也是处处烘托“有所思”,到了篇末却被大雪一搅,连“有所思”也思不清楚了——诗人加上“宁知”二字,顿使这首古老的乐府在诗意上得到了升华,指出了“有所思”的终点是无所思——不知所思。读者若悟到这一节,难道还不会对诗人的卓尔不群之思赞叹不已吗?
本诗是一首拟作,观点、情调并无出新之处,其可观之处在于表现技巧。全诗八句,每句都寓有他意,都需要读者通过浅显的字面去发掘,这是一个妙处。更妙的是,这些句子都呈现出吞缩伸吐之势,绝不肯呈上句而来,亦不肯平平地启引出下句,可谓是本诗的最大特点。




[转载]86@365南北朝·刘绘
[转载]86@365南北朝·刘绘
《饯谢文学离夜诗》


汀洲千里芳,朝云万里色。
悠然在天隅,之子去安极。
春潭无与窥,秋台谁共陟。
不见一佳人,徒望西飞翼。


【汀洲】水中小洲。
【悠然】1.闲适貌;淡泊貌。 2.深远貌。 3.以形容韵味不尽。 4.久远貌;辽阔貌。 5.忧伤貌。 6.徐缓貌。
【天隅】1.犹天边。 2.指极远的地方。
【之子】这个人。
【无与】犹不跟,不同。
【飞翼】指飞鸟。




[转载]86@365南北朝·刘绘
[转载]86@365南北朝·刘绘
《入琵琶峡望积布矶呈玄晖》


江山信多美,此地最为神。
以兹峰石丽,重在芳树春。
照烂虹蜺杂,交错锦绣陈。
差池若燕羽,崱屴似龙鳞。
却瞻了非向,前观已复新。
翠微上亏景,青莎下拂津。
巉岩如刻削,可望不可亲。
昔途首遐路,未获究清尘。
誓将返初服,岁暮请为邻。


鉴赏


琵琶峡位于下雉(今黄石市阳新县富池口)境内的长江边,即《水经·江水注》所云:“江水东经琵琶山南,山下有琵琶湾也。”积布矶,是积布山的俗称,在琵琶峡以西的蕲春县(今湖北蕲春西南)境内长江北岸。诗题称“入琵琶峡望积布矶”,清晰地标识出诗人溯江西上的路线及此诗描写的重点。


这是刘绘写给其友、著名诗人谢朓(字玄晖)的一首诗。诗中描写船经琵琶峡、积布矶时所见的壮丽景象及诗人的览物之情。
全诗大体四句为一段。开篇就作深情赞叹。首句“江山信多美”的“江山”,泛指沿江所见的山川。言沿江美景实多,令人应接不暇。此句从大处落墨,先对大好江山作一鸟瞰。随后把视线移向“此地”,即琵琶峡至积布矶一段,称之为万里江山中“最为神”处,所谓“造化钟神秀”者即在于斯。如果说次句的“此地”还是兼言“江”、“山”,那第三句便撇开“江”,把镜头对准“山”(“峰石”),接上补衬一笔,指明此地“峰石丽”,尤在花繁树茂,林壑蔚然而深秀的春天。第四句的“芳树春”,亦是道眼前之景,以示诗人此行是在春季。这一段采用的是逐层递进的写法,先从大范围的“江山”多美说起,然后缩小到面(“此地”),再进而集中至点(“峰石”)上,以“最为”、“重在”两语前后呼应,一步步把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描写的对象上来。
接下两段便扣住“峰石丽”来描写琵琶峡与积布矶。“照烂虹蜺杂,交错锦绣陈”两句展现出阳光照临琵琶峡的图景:峰石竞秀,草木葱茏,彩练横空,云兴霞蔚,灿若锦绣。“差池若燕羽,崱屴似龙鳞”描绘此峡峰石。“差池”,参差不齐貌。《诗经·邶风·燕燕》篇有“燕燕于飞,差池其羽”,写燕飞时翼尾摆动表现其体态轻盈、自由。“差池若燕羽”句即由此变来。诗人以动写静,将参差耸峙的峡峰比作燕翅轻展,一种飘然凌空之态跃然纸上。“崱屴”,指岩石峥嵘荦确,以“龙鳞”为喻,形象森然可睹。山石似龙鳞,山形若龙身,可以想见琵琶峡迭嶂巃嵸,如巨龙盘江之势,极其雄壮。
“翠微上亏景”以下四句是望积布矶。青峰秀出,岚翠蔽空;芳树蒙茏其上,绿莎拂江于下。峭岩巉刻,犹如神工鬼斧劈削而成,其锋凛然,望之生寒。
以上描绘峰峡之势,刻画巉岩之状,笔墨省净,鲜明如画。加之生动形象比喻的运用,不仅显示出山峡雄伟峻峭的气象,而且喻中见情,画面中融入诗人的观山之感。其中“差池”、“崱屴”一联尤见生动,前句写静立的峡峰,出以动态之笔,轻扬飞动;后句写石,笔势雄浑凝重,又施之绮丽笔墨描绘霞光虹霓作映衬,琵琶峡峰石更增辉生色,气象万千。前人称刘绘诗“词美英净”(钟嵘语),“丽雅有风”(《南史》本传),于此可见。
此诗写的是舟行山峡时所见。自琵琶峡至积布矶这段水程,峡峰险隘,江流纡曲,形势极为复杂。如梁简文帝《经琵琶峡诗》描绘其险胜,云:“由来历山川,此地独迥邅。百岭相纡蔽,千崖共隐天。横峰时碍水,断岸或通川。”如果孤立地看写琵琶峡、积布矶两段,似乎没有体现出行舟中观峡望山的特点。然诗人从中穿插“却瞻了非向,前观已复新”两笔:还顾来路,山重水复,茫然不知所向;瞻望前程,柳暗花明,山川又换新景。这两笔妙在从乘舟人的感受中真切生动地表现出琵琶峡峰回水转,断岸通川的险峻复杂形势及山川景观的新奇多变,风光无限。从章法的构置而言,亦颇见匠心,“却瞻”句上承入琵琶峡,“前观”句下启望积布矶,巧切诗题的“入”、“望”两字。舟行山峡的观感映带出川峡迥邅崎岖,又与章法笔势的承转变化结合起来,实有天衣无缝之妙。简文诗“还瞻已迷向,直去复疑前”(同上)两句或因袭刘诗之辞,陆游诗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也可能暗师其意。
江山如此多娇,使诗人心驰神往。末段抒写情怀。“昔途首遐路,未获究清尘。”“清尘”一词出自《楚辞·远游》“闻赤松之清尘兮,愿承风乎遗则。”指清净虚漠之境。“誓将返初服”的“初服”,出自《楚辞·离骚》“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初服”,指的是未入仕途前的服饰,后曹植《七启》有“愿反(返)初服”语,指希望辞官退隐之意。诗人在这段意思说:当初远行至此,未探得此地山川清幽虚静之胜境;如今旧地重游,赏心此遇,留连不已。因发愿辞官退隐,屏居山岩,与此地峰石为邻。结尾这几笔触景生情,良有感慨。
刘绘此诗,大约写于齐明帝建武(494-498)初年。据《南齐书·刘绘传》,“安陆王(萧)宝晊为湘州,以绘为冠军长史、长沙内史、行湘州事”。诗人因西溯赴湘。此前他在仕途上虽未遭大挫折,这不意味着对时局的险恶、宦海的风险无闻无睹。隆昌中其兄悛坐罪将诛,绘曾伏阙请代兄死,后虽得幸免于死,刘绘不能不心有余悸。此次赴湘,前途亦觉难测,所以诗人有誓返初服以丘壑为邻之思,不会是偶遇清景即兴之言或故作高雅旷达之态,它曲折地流露出诗人欲全身远祸的心理和情绪。




[转载]86@365南北朝·刘绘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