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还是“二水”?
“一水”还是“二水”,这个问题,来自对李白诗《登金陵凤凰台》的解读。为了弄清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不妨把全诗抄录如下: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诗中的颈联,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李白诗选注》的原文是,“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而苏仲翔的《李杜诗选》(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中的颈联又是“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那么,到底是“二水中分白鹭洲”呢,还是“一水中分白鹭洲”?反正客观实际的存在,只允许有一种情况。
我们先来看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李白诗选注》中的注释:二水,一作“一水”。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这个注释,意思非常清楚,秦淮河因白鹭洲一分为二。再来看苏仲翔先生的注释:一水,一作“二水”。秦淮河……流至建康(今南京)贯城中而西,以达于江,有洲横截其间,即白鹭洲。
两个版本的注释,意思差不多一样,都是白鹭洲把秦淮河一分为二。但两个版本为什么要作一种调和,一个说,二水,一作“一水”;一个说,一水,一作“二水”呢?难道“二水”可以写作“一水”,“一水”可以写作“二水”么?如果“二”可以写作“一”,“一”可以写作“二”,那么,“二”和“一”还有什么区别呢?显然,是“二”就是“二”,“一”就是“一”,两者是不可能调和的。那么,在这首诗中,究竟是“二水中分白鹭洲”,还是“一水中分白鹭洲”
“一水”还是“二水”,这个问题,来自对李白诗《登金陵凤凰台》的解读。为了弄清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不妨把全诗抄录如下: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诗中的颈联,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李白诗选注》的原文是,“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那么,到底是“二水中分白鹭洲”呢,还是“一水中分白鹭洲”?反正客观实际的存在,只允许有一种情况。
我们先来看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李白诗选注》中的注释:二水,一作“一水”。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这个注释,意思非常清楚,秦淮河因白鹭洲一分为二。再来看苏仲翔先生的注释:一水,一作“二水”。秦淮河……流至建康(今南京)贯城中而西,以达于江,有洲横截其间,即白鹭洲。
两个版本的注释,意思差不多一样,都是白鹭洲把秦淮河一分为二。但两个版本为什么要作一种调和,一个说,二水,一作“一水”;一个说,一水,一作“二水”呢?难道“二水”可以写作“一水”,“一水”可以写作“二水”么?如果“二”可以写作“一”,“一”可以写作“二”,那么,“二”和“一”还有什么区别呢?显然,是“二”就是“二”,“一”就是“一”,两者是不可能调和的。那么,在这首诗中,究竟是“二水中分白鹭洲”,还是“一水中分白鹭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