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体会
从事心理咨询这些年,接触过不少患有焦虑、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乃至人格障碍的来访者。每一个走进咨询室的人,或是疲惫不堪,或是对抗多年,或是渴望改变却又无力改变。但越到后来我越明白:无论外界投入了多少专业资源,真正能够决定他们是否走出困境的,还是他们自己。
我们能做的,其实非常有限。
我们可以共情,可以倾听,可以用专业的理论架构帮助他们理解症状的成因;可以用技术介入,比如CBT的认知重建,ACT的接纳练习,EMDR对创伤的去敏;我们甚至可以陪他们一次又一次地穿越情绪的黑夜。但我们无法为他们决定是否在午夜痛哭之后,依然选择起身去洗个澡、出门晒太阳;无法为他们决定是否愿意在下一次低谷中,不再选择伤害自己。
治疗的力量,不在于咨询师的“修复”,而在于来访者的“参与”。没有任何一个咨询师能“救”一个不愿意自救的人。
曾经有一个来访者对我说:“不是你让我好起来的,是你让我相信,我可以好起来。”这句话,我一直记得。
因为它揭示了咨询的本质——不是“治疗”,而是“唤醒”。我们在做的,是引导来访者看到他们自身的资源与韧性,是点燃他们主动疗愈自己的意愿。
心理困境不是感冒发烧,它往往深植于性格结构、成长经历与认知模式中。即使用了最先进的干预方法,也无法一蹴而就。更何况,来访者常常在改变与抗拒之间反复摇摆,这种“拉扯”也是疗愈的一部分。
我们做心理咨询的,不是救世主,只是一个“在场者”。我们提供一个稳定、可靠、不评判的空间,帮助他们和自己重新建立连接。能不能真正走出来,要看他们是否愿意直面痛苦,修通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真正的疗愈,不在技巧,而在关系;不在外求,而在自觉。
愿所有身处心理阴霾中的人,终有一天明白:世界可以支持你,陪你,但真正能让你站起来的,是你自己。哪怕慢一点,哪怕走得跌跌撞撞,只要不放弃,终会抵达属于你的内在安宁。
从事心理咨询这些年,接触过不少患有焦虑、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乃至人格障碍的来访者。每一个走进咨询室的人,或是疲惫不堪,或是对抗多年,或是渴望改变却又无力改变。但越到后来我越明白:无论外界投入了多少专业资源,真正能够决定他们是否走出困境的,还是他们自己。
我们能做的,其实非常有限。
我们可以共情,可以倾听,可以用专业的理论架构帮助他们理解症状的成因;可以用技术介入,比如CBT的认知重建,ACT的接纳练习,EMDR对创伤的去敏;我们甚至可以陪他们一次又一次地穿越情绪的黑夜。但我们无法为他们决定是否在午夜痛哭之后,依然选择起身去洗个澡、出门晒太阳;无法为他们决定是否愿意在下一次低谷中,不再选择伤害自己。
治疗的力量,不在于咨询师的“修复”,而在于来访者的“参与”。没有任何一个咨询师能“救”一个不愿意自救的人。
曾经有一个来访者对我说:“不是你让我好起来的,是你让我相信,我可以好起来。”这句话,我一直记得。
因为它揭示了咨询的本质——不是“治疗”,而是“唤醒”。我们在做的,是引导来访者看到他们自身的资源与韧性,是点燃他们主动疗愈自己的意愿。
心理困境不是感冒发烧,它往往深植于性格结构、成长经历与认知模式中。即使用了最先进的干预方法,也无法一蹴而就。更何况,来访者常常在改变与抗拒之间反复摇摆,这种“拉扯”也是疗愈的一部分。
我们做心理咨询的,不是救世主,只是一个“在场者”。我们提供一个稳定、可靠、不评判的空间,帮助他们和自己重新建立连接。能不能真正走出来,要看他们是否愿意直面痛苦,修通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真正的疗愈,不在技巧,而在关系;不在外求,而在自觉。
愿所有身处心理阴霾中的人,终有一天明白:世界可以支持你,陪你,但真正能让你站起来的,是你自己。哪怕慢一点,哪怕走得跌跌撞撞,只要不放弃,终会抵达属于你的内在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