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养生功(二):虚明功(调身、调气部分)
2014-02-17 20:33阅读:413
虚明功是道家养生功之一,是以坐式、卧式爲「调身」,以调息、息调、运息、息和、归息、息息爲「调气」,以意守呼吸、意守丹田、意守运丹、意守通体、意守虚明、自我作念等爲「调心」的三位一体的自我镀炼过程。
调身
正功调身姿势分坐、卧两种。
1. 坐式:
坐式分盘膝坐和坐凳式两种。
2. 卧式:
卧式分仰卧、坡卧和侧卧三式。
调气
正功调气分爲三段六步。即「筑丹」、「运丹」、「镇丹」三阶段和「调息」、「息调」、「运息」、「息和」、「归息」、「息息」六步息去。
1. 筑丹:
筑丹爲调气的第一阶段。筑丹是借助後天呼吸而培育「先天真气」的过程。丹者,非指练功中所选择的意守部位,乃指通过呼吸调练而达有物(指真元内气)形成之泛称。筑丹是本气功的入门工夫,属於初步,但关系着整个功法锻炼的成败,因至关重要,故喻爲筑基。筑丹阶段包括调息、息调两步息法。
1.1 调息:
调息爲练功首务,共包括四种方法。
1.1.1 吐故纳新法:
每次上功之初,身、息、神都要经过一个或长或短的动静转化过程。故初上功时,必先调和躯体,以安其身。然後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开口徐徐吐气,意想体内浊秽之气脱口而出,再以鼻吸气,意想清洁之气纳入体内。此法以吐故爲主,纳新爲辅,以便迅速达到心平气和的要求。吐纳几次至数十次,当吐纳流利、气息平和後,即练静呼吸法。
1.1.2 静呼吸法:
调息之初,不可硬性改变呼吸形式,其长其短,其速其缓,不可强行控制,应以自然爲原则,和顺爲要求,在气息畅达流利的基础上:用意不用力,轻巧灵便地进行诱导,逐渐把气息引进到「出入绵绵,匀细静适」的地步。此後,即可进行数息。
1.1.3 数息法:
数息爲意守呼吸的初步工夫,数息既可调整呼吸,又起摄心敛意之效。所以,对调伏初练者的散乱思绪颇有帮助。数其吸气,或数呼气,由一至十,或至一百,意专於数,周而复始。数息既然是意守呼吸的一种形式,因此,数息前务要通过静呼吸法锻炼,把呼吸「调柔致细,引短令长」,使呼吸达到「出入绵绵,匀细静适」的地步,方可数之。否则,不但不得其益,反受「风」、「喘」、「气」三相之扰,而招致心烦意乱之害。数息纯熟,则心息相依,意念专一。此後,再换随息法。
1.1.4 随息法:
该法是意守呼吸的一种习用形式。意念既髓吸气,又随呼气,随息时不论吸气、呼气,都宜引气下行。随息纯熟,则气息绵密,意气相随,绵绵徐徐,静缓入於腹内丹田。随息功满,则调息练成,此时,心情恬静,丹田蕴育之真气萌生。此後,再进行息调锻炼。
1.2 息调:
息调爲筑丹阶段的第二步工夫,和调息相比,则深入一步。调息是以调练肺呼吸爲主的方法。而息调则属於调练丹田内气的工夫。调息中业已把肺呼吸调至。「不粗不结,静细流畅;不宽不急,绵密柔和」的地步,即达到了所谓的。「息相」。「息相」是调息功满的结果,又是息调始练的依据。
息调是在调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在进行息调锻炼时,虽不着意肺呼吸的调整,其息也调和自如。故称意调。息调之法,要求冥心净念,寂照丹田。於是,丹田蕴育的真元内气,由隐而显,此气并於丹田内任运自如。对此等活泼自在之气,宜勿忘勿助,不加功力,静察气运。日久,气的运动形式渐趋规范,於是,气随神往,气受神驭。神气相依,不即不离。息调时,心境寂静意守此息调之相,远比意守调息爲佳。
2. 运丹:
运丹爲调气的第二阶段。运丹指真元内气任运而言。筑丹告成,真元内气凝结成象,并啓迪通运之机。故筑丹完成,始可运丹。否则,真元内气不生,运之无物。运丹阶段包括运息、息和两步息法。
2.1 运息:
运息又称神驭气行法。息调功满,真元内气显现成象。此时气恋其神,神驭其气,神行气也行,神住气也住。神导气行,运行不离,此即所谓神驭气行法。习用者有以下四种。
2.1.1 神驭气行会阴法(聚散呼吸法):
先天之患。始於腹悯丹田。不论吸气呼汽,皆宜以神驭气,绵密而运,吸气时,气随膈肌降落抵会阴而止。日久气聚腰胝。聚部有散(爲一种松适弥散之感),撒无止处,呼时,继吸气之散而散(四肢尤其手指明显)。因病之需,也可吸则气由围聚充丹田,呼则弥散,爲了加强实腹效应,吸时尚宜配合提肛收腹动作(逆式呼吸)。意会真元内气聚散变化,令人意恬神怡,诚爲一种理想息法。
2.1.2 神驭气行足踵法(降气呼吸法):
降的含义有二,一有降服气息,驯熟归顺之意;二有抑上扶下,神息接踵之意。锻炼时,以神驭气,由腹内丹田降於足踵或涌泉;也可漫起颠顶之上,散终足踵之下。气之降运,有时仅在肢体其一局限范围内进行。降气之始终点,不必拘泥分寸,宜灵活掌握。唯降运时务要降散相辅,静适相佐。降气法通常配合肺呼吸进行,配合方式分爲呼降吸降法:即以神驶气,不论吸气呼气,皆分别将气降於足踵或涌泉,进行时尚可配合脚趾抓地动作,即吸则轻抓,呼则舒放,也可只进行意念抓放。呼气降气法:即以神驭气,只随呼气降运内气,呼吸分段降气法:即以神驭气,随吸气降至腰胝,随呼气继降於下肢。
2.1.3 神驭气行三田法(丹田呼吸法):
三田者,非道家所谓眉间、心下、脐下三位丹田,而指气海、会阴、命门鼎足丹田而言,神驭气行三田法,以揉爲要诀。揉义有二:有揉顺三田化而爲一之意,又有捶炼调揉真气之意。行丹田呼吸法时,将外散之气复收归於丹田进行调揉,使驯熟之气,进一步充实,从而爲进阳冲关蓄积动力。具体方法。以神驭气,在丹田往返作揉、揉之始点,起自气海,随吸气揉至会阴,稍停。再换呼气,由会阴逾命门揉至气海。如是周而复始,绵密作揉,日久,三田揉顺融汇,而成三位一体之大田。
2.1.4 神驭气行任督法(周天升降呼吸法):
此法即元神驾驭真元内气沿任督二脉运行不息之渭。任督相运的实现。标志着功候有了相当进展,对强身治病确有一定作用。由於这种原因,部分求功过切者,抱着急於求成的态度,采取强夺硬取的方式去追求,这非但不得其益,反受其害。
周天法需在自然原则下,遵循一定程式去锻炼。程式包括调息净虑、凝神寂照、聚散充气三个步骤。通过调息净虑,达到心静意虚,以实现虚静基础上的念住神凝。通过凝神寂照,达到聚精化气,以实现恬谈中的真元来复。通过聚散充气,达到颐养真元,以实现纯清前提下的真元充盈。当气充盈後,自然进阳冲关,而行周天之运。
有关呼吸配合和意念诱导,有两种方式,一是不配合呼吸和作念诱导,只强调凝神寂照,日久自然气复冲关相运,在运行过程中,内气和肺呼吸常不同步;一是在自然基础上,通过呼吸的巧妙配合和作念诱导,以加快进展,早日实现任督相运。气功传统理论把肺呼吸称爲後呼吸或外呼吸,把虚静中任运的真元内气称爲先天呼吸或内呼吸(非组织呼吸)。先、後天呼吸有着严格区别,但锻炼时可相互配合,以达互用之目的。配合方式不尽一致,可采用呼降吸升方式,即呼气时以神驭气,沿任脉而降,吸气时循督脉而升。所谓「後天吸气,则先天气升焉,後天呼气,则先天气降焉,若以肺呼吸爲升降者,则去先天远矣。」即是此意。也可采取呼升吸降方式。配合方式迥然不同,但效果无异,可因人选择一种锻炼。
循行路径,即任督二脉之连线。运行时心境恬谈,唯觉丹田真元内气夺水火尾闾关,过夹脊辘轳关,透脑後玉枕关,达巅顶泥丸宫,贯眉间祖窍穴,渡口中鹊桥路,下气喉重楼处,抵心下一宝殿,返腹内下丹田。沿此路径,周而复始,相运不息,即神驭气行任督法。
2.2 息和:
此爲运丹阶段的第二步息法。和者,和谐好合之谓。运息时虽气运百脉而无阻,但仅限於己身小天地之中,唯赖气和之大气化作用,方能和合内外,悉备天地精华,而达浩然之境。进行息和调练时,先行自身和合法,使遍体内外,化爲一体。而後再行内外开合法。开则气相融融,弥散六合,悠悠浩然,合则气相绵绵合聚一微,幽幽寂然。此爲大气化之象,天人相应之果。息和日久,物我和合,不见内外诸物,而呈浑元一气之相。
3. 镇丹:
镇丹爲调气的第三阶段。镇丹指先天真气调练纯净,由动转寂之谓。镇丹乃调练气息的发展趋势,练气化神的必然结果,镇丹阶段包括归息、息息两步息法。
3.1 归息:
息和功满,当行归息之法。归息含义有二:一爲神气归一,二爲气得归宿。归息时,要求凝神住念,静守浑然一体的圆形气物,日久气物渐次湛然,於是似气非气,神气归一。
3.2 息息:
息息者,即息住气运之谓。神气归一,其息自息。归息功满,则息息功圆,二者之间,倾刻之变。息息是虚明功的至上息法,可谓练息之极功。唯得息息之果。方获全神之妙。显然,息息乃是实现虚极至明的决定手段。
来自 http://www.hedaotang.net/ziliao/daojianeidangong/840.html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