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自然与生命的思考意义——读梭罗散文《孤独》

2024-09-08 05:11阅读:
自然与生命的思考意义——读梭罗散文《孤独》
孤独/亨利·大卫·梭罗

在这美妙的黄昏,我的身心融为一体,大自然的一切尤显得与我相宜。
夜幕降临了,风儿依然在林中呼啸,水仍在拍打着堤岸,一些生灵唱起了动听的催眠曲。伴随黑夜而来的并非寂静,猛兽在追寻猎物。这些大自然的更夫使得生机勃勃的白昼不曾间断。
我的近邻远在一英里开外,举目四望,不见一片房舍,只有距我半英里地的黑黢黢的山峰。四周的丛林围起一块属于我的天地。远方邻近水塘的一条铁路线依稀可辨,只是绝大部分时间,这条铁路像是建在莽原之上,少有车过。这儿更像是在亚洲或非洲,而不是在新英格兰,我独享太阳、月亮和星星,还有我那小小的天地。
然而,我常常发现,在任何自然之物中,我们都可以找到天真无邪,令人鼓舞的伙伴。对于生活在大自然之中的人来说,永远没有绝望的时候。我生活中的一些最愉快的时光,莫过于春秋时日阴雨连绵独守空房的时刻。
人们常常问我:“你一个人住在那儿一定很孤独,很想见见人吧,特别是在雨雪天里。”
我真想这样回答他们:“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不也只是宇宙中的一叶小舟吗?我为什么会感到孤独呢?我们的地球不是在银河系之中吗?”将人与人分开并使其孤独的空间是什么?我觉得使两颗心更加亲近的不是双腿。
问,我们最喜欢逗留何处?当然不是邮局,不是酒吧,不是学校,更非副食商店;纵使这些场所使人摩肩接踵。我们不愿住在人多之处,而喜欢与自然为伍,与我们生命的不竭源泉接近。
我觉得经常独处使人身心健康。与人为伴,即便是与最优秀的人相处也会很快使人厌倦。我好独处,迄今我尚未找到一个伙伴能有独处那样令我感到亲切。当我们来到异国他乡,虽置身于滚滚人流之中,却常常比独处家中更觉孤独。孤独不能以人与人的空间距离来度量。一个真正勤勉的学生,虽置身于拥挤不堪的教室之中,也能像沙漠中的隐士一样对周围一切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整天在地里除草或在林中伐木的农夫虽只孤身一人却并不感到孤独,这是因为他的身心均有所属。但一旦回到家里,他不会继续独处一方,而必定与家人邻居聚在一起,以补偿所谓一天的“寂寞”。于是,他对此感到不可思议:学生怎么能整夜整天地单独坐在房子里而不感到厌倦与沮丧。他没能意识到,学生尽管坐在屋里却正像他在田野中除草,在森林中伐木一样。
社会已远远背离“社会”一词的基本意义。尽管我们接触频繁,但却没有时间从对方身上发现新的价值。我们不得不格守一套条条框框,即所谓“礼节”与“礼貌”,才能使这频繁的接触不至于变得不能容忍而诉诸武力。在邮局中,在客栈里,在黑夜的篝火旁,我们到处相逢。我们挤在一起,互相妨碍,彼此设障,长此以往,怎能做到相敬如宾?毫无疑问,相互接触的适当减少决不会影响我们之间的重要交流。假如每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住一个人——就像我现在这样,那将更好。人的价值不在其表面,我们需要的是深刻的了解,而非频繁却浅薄的接触。
身居陋室,以物为伴,独享闲情,尤当清晨无人来访之时。我想这样来比喻,也许能使人对我的生活略知一斑:我不比那嬉水湖中的鸭子或沃尔登湖本身更孤独,而那湖水又何以为伴呢?我好比茫茫草原上的一株蒲公英,好比一片豆叶,一只苍蝇,一只大黄蜂,我们都不感到孤独。我好比一条小溪,或那一颗北极星;好比那南来的风,四月的雨,一月的霜,或那新居里的第一只蜘蛛,我们都不知道孤独。
自然与生命的思考意义——读梭罗散文《孤独》
【读与评】
亨利•大卫•梭罗,美国十九世纪最广为人知的文坛巨匠之一,超验主义哲学先驱。《瓦尔登湖》是其不朽的代表之作,本书记录了他隐居瓦尔登湖畔与大自然水融交乳,在田园生活中感知自然重塑自我的奇异历程,记录他的观察、思维、理想和信念,是当代美国拥有读者最多的散文经典,一部“一百五十年常销不衰的绿色心灵圣经”。时至今日,再读《瓦尔登湖》,我感到依然是既切中时弊,又恰逢其时。在充满浮躁的季节,当所有人都不知不觉地寻找从失控的世界中避开的隐居地时,他在康科德林中的木屋就是人们理想的避风港。他度过的那些夏季下午的单纯和宁静足以闯入人们缅怀往昔的心扉。人们会回头凝视那段愉悦的时刻——它的信心、它的纯洁、它的悠闲——并心怀惊奇与感激,就像看着一位熟睡婴儿的脸庞的感觉。
《孤独》是《瓦尔登湖》书中重要的篇什,表现了人们在自然面前的荒诞尴尬与不自信。从构思上说是把对于荒诞的思考转化为散文结构。从题旨上说,是以思考性为骨子,以变形和梦魇来表现人类的荒诞与孤独,可以说,对自然与生命意义的思索覆盖了全篇。这种思考性,造就了作品风格的深刻、凝重、浓密,有分量并富于启示性。这在当时的世界的散文作家创作中称得上是一种新素质。这是一种遥望废墟中的家园的伤感而抒情的写作姿态,对这种姿态的有效体认和阐述将是我们真正进入梭罗散文世界的必然途径。我们看到,对于人类生存情态中那些荒唐无奈事件的拆碎、瓦解和抵抗建构了本文的基本主题,梭罗把这一主题非常优雅地融贯于自然诗意化的意绪之中,所以,对于“孤独”的感受、体验又以另一种视角——自然哲学化予以完成。透过对自然万象的认知和想象,梭罗无情拆解了人们的现实生活背景,从而赋予文本独特的涵蕴旨向和价值形态。
不难发现,《孤独》所隐含的人的心理意绪与现实环境具有一种疏离甚至对抗的关系,这种关系正是孤独感得以滋生的温床。梭罗说过“社交往往是很廉价的,我们相聚的时间是如此短暂,以至于来不及让彼此获得任何新的有价值的东西……我们必须一致同意若干条礼节习俗,这些是我们所谓的礼尚往来,能够使大家相安无事地相处,避免有失风度地争吵……我们的生活太拥挤,相互干扰彼此牵扯到一起,因此我认为,我们之间已经太缺乏相互尊重了……人们交往的价值不在于有肌肤相亲,所以我们没有必要整日地呆在一起。”人类与社会现实的冲突以及自我对于外在环境的恐惧、憎恶、逃避,构成了梭罗的心理矛盾,他一方面表达了对于现实压抑人这一命题的深刻思考,另一方面又对个体的潜在需求进行了实证性挖掘,那就是,人类应该前所未有地亲近自然。在他看来,孤独形成的某些荒诞,对于生存和对于世界的毁灭性是双重的:它既可以摧毁人类的现实世界,又可摧毁人类的精神世界;它既打碎了人类的现实家园,又可轰毁人类的精神家园。孤独所形成的对世界的可怕的压迫力量,正是这篇散文精神追问的艺术起点。这里,我们要认识到,梭罗对于所谓“孤独”的体验和书写,对于溃败现实的凝视,并不是为了表达对于生存的绝望和逃避,相反,他所热衷传达的却正是在矛盾社会现实中对精神家园的坚定遥望。孤独只是起点而不是终点,它最终唤起的只是人类对于现实中荒谬、废墟的拒绝、否定和击穿。这种强大的否定之声正是《孤独》甚至也是整个《瓦尔登湖》一直贯穿的精神线索。它引导我们以另外一种方式走进梭罗的文本世界并获得一种崭新的理解。“大部分的时间里,我都觉得独处是对健康有益的。有了同伴,哪怕是最好的同伴,不久也会让人心生厌恶,变得很糟糕。我喜欢独处。我没有遇见过比孤独更好的伙伴了。当我们到国外,挤身于人群当中时,也许会比一个人呆在室内更感到寂寞。一个人正在思想或正在工作时总是孤独的,让他该怎样就怎样吧。”对人性的洞察,对人类、人生广泛而深切的悲悯以及梭罗自身的独立、大度,使它卓然自立。他善良、仁爱、纯正的心灵从未改变,他鄙视邪恶,抑制丑陋,保持了一份精神上的高度自信。这种坦诚高尚的心灵自白,对理解变化了的梭罗的“孤独”有重要意义。它以作家的心灵形成高度浓缩了不止一代人的心灵历史,抒发一种对生命本质、生活极致——“生存自由”的内心渴望,一扫纷乱、孤寂、凄惶、破灭的表层心绪,静观默对生命沉积与沧桑人生,大气磅礴,深度毕现。不由人不惊诧震悚,百感交集。梭罗询质生命本质,体认人类遭际,领悟艺术、哲学、人生真谛,其实要表现的是他所生活的时代普遍怀有的危机感、破落感和灵魂突围的愿望。因此,《孤独》在散文艺术上至少有两个方面异常突出:其一,极富时代意识,追寻个体生命包含的人性深度,捕捉瞬间心态,再现生活的复杂多维,避实就虚,使散文真正进入心灵表现层面。其二,打散单一、完整的情感链,布局成随想性、片断性,大幅跳动,组接自由,各个片断又充分具象。它是梭罗冥想的夸张和升腾,成为涵盖了巨大历史容量和心理底蕴的散文精品。
梭罗明确表述了自然与生命的基本关系:生命源于自然,生命应为自然负责,生命须根于自然。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亲近大地、融入大地、保护大地。人类之间的隔膜固然是一种孤独,人类与自然的隔膜更是一种深刻的悲哀;人类隔膜的消除或许是一种和谐,而人类与自然隔膜的消释才是完全意义上的瓦解了孤独。梭罗的哲学很大程度上就是关于对大自然的感觉和把握的哲学。“在任何一样大自然的事物中,你总能找到最甜蜜、最柔和、最纯真、最让人精神振奋的伴侣,就是对那些愤世疾俗的人和总是忧心仲仲的人也是一样。生活在大自然中,只要感官还在发挥作用,就不可能有太深重的忧郁……当我享受四季的友爱时,不管什么都不会让生命成为我沉重的负担。”梭罗这种自然柔情不仅仅是一种叙述语调,更重要的是一种人格操守,一种人生气质,一种爱心,一种境界,一种缠绵的美丽,当然它也是一种寻求,一种执着人性的呼唤和生命态度。自然决定着梭罗的艺术感觉方式,他强调对自然世界的感悟和体察,时常从大自然中获得灵感与激情;他强调用心去感受自然、社会的内蕴,所以《孤独》就愈加充满诗意、色彩、温柔等大自然特征。梭罗的自然是一种价值审美倾向性非常强烈的生命。“我拥有自己的太阳、月亮和星星,这是一个完全属于我自己的小世界……我仿佛成了人类第一个人或是最后一个人……把‘世界留给黑暗和我’,而黑夜的核心从来没有被人类任何一个邻居污染过。”梭罗的自然是有旺盛生命的,因此,融入自然的他也不是那放弃一切主观欲望和先入之见,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物我皆忘,冥冥如一的自然的一部分,他赋予自然以生命,以善与美的品性,所以他自然观中的主体能动性没有消泯,生命的本质,艺术的品质是向善求美的。《孤独》中孤独的哀伤已经是浅美意义的东西,梭罗只是想在这一切的背后去描写自然面前人类的灵性,暗示人们该如何采取以苦为乐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眷恋,对大自然的爱,对人类存在理由的思考。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