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的书法——归源知自性,自性即如来
2011-03-01 11:20阅读:679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涪翁,又号山谷道人。祖籍洪州分宁人(今江西省修水县),他生活在北宋仁宗至徽宗时期。自幼聪敏颖悟,19岁中进士,初任叶县尉,后以博学而教授国子监,苏东坡见其文章,“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名声始震。”由于得到当时的大文豪苏东坡的赏识,遂与东坡有师生之谊,他同当时的另几位才子张耒、晁补之、秦观同游学于苏东坡门下,人称为“苏门四学士”。
黄庭坚从学于苏东坡,因此,在政治上也同苏东坡有同样的见解,其仕途命运也与苏东坡紧密相连。他的思想见解,诗文书画无不受到苏东坡的影响,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宋代,他的诗歌成就与苏轼齐名,后人并称为“苏黄”,他书法的成就也不在苏东坡之下,《宋史》本传说他“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
他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功,得益于他对禅宗的深刻领悟,以禅入书,可以说是黄庭坚的一大特色。禅宗所提倡的渐修顿悟,直接被黄庭坚用之于书法艺术的学习与创新。他学习书法,最初师从周越,达20年之久。后又师从苏舜钦学书,始得古人笔法之妙。转而临习古代书法,下了很大的“渐修”的工夫。但他的向古人学习,并不是死学,而是主张遗貌取神,他学《兰亭》,认为“《兰亭》虽是真行书之宗,然不必一笔一笔以为准”。因他主张学书以“取神”为要,所以,他认为看帖比临摹更重要,学书尤其不能被法度所窘,要在体会古人之用笔妙处。他说“学书端正,则窘于法度;侧笔取妍,往往工左病右。古人作《兰亭叙》、《孔子庙堂碑》皆作一淡墨本,盖见古人用笔、回腕余势。若深墨本,但得笔中意耳。今人但见深墨本收束锋芒,故以旧笔临仿,不知前辈书初亦有锋锷,此不传之妙也。”(《山谷文集》)他说“古人工书无他异,但能用笔耳。”“草书妙处,须学者自得,然学久乃当知之。墨池笔冢,非传者妄也。”(同上)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直到他的晚年他都一直在不停地学习前人的书法,这种“渐修”的工夫是他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以他的切身体会,在书法创作上,他又有过明显的“顿悟”——质的飞跃时期。他在《书自作草后》说:“绍圣甲戌在黄龙山中,忽得草书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