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黄庭坚的书法——归源知自性,自性即如来

2011-03-01 11:20阅读:679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涪翁,又号山谷道人。祖籍洪州分宁人(今江西省修水县),他生活在北宋仁宗至徽宗时期。自幼聪敏颖悟,19岁中进士,初任叶县尉,后以博学而教授国子监,苏东坡见其文章,“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名声始震。”由于得到当时的大文豪苏东坡的赏识,遂与东坡有师生之谊,他同当时的另几位才子张耒、晁补之、秦观同游学于苏东坡门下,人称为“苏门四学士”。
黄庭坚从学于苏东坡,因此,在政治上也同苏东坡有同样的见解,其仕途命运也与苏东坡紧密相连。他的思想见解,诗文书画无不受到苏东坡的影响,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宋代,他的诗歌成就与苏轼齐名,后人并称为“苏黄”,他书法的成就也不在苏东坡之下,《宋史》本传说他“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 他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功,得益于他对禅宗的深刻领悟,以禅入书,可以说是黄庭坚的一大特色。禅宗所提倡的渐修顿悟,直接被黄庭坚用之于书法艺术的学习与创新。他学习书法,最初师从周越,达20年之久。后又师从苏舜钦学书,始得古人笔法之妙。转而临习古代书法,下了很大的“渐修”的工夫。但他的向古人学习,并不是死学,而是主张遗貌取神,他学《兰亭》,认为“《兰亭》虽是真行书之宗,然不必一笔一笔以为准”。因他主张学书以“取神”为要,所以,他认为看帖比临摹更重要,学书尤其不能被法度所窘,要在体会古人之用笔妙处。他说“学书端正,则窘于法度;侧笔取妍,往往工左病右。古人作《兰亭叙》、《孔子庙堂碑》皆作一淡墨本,盖见古人用笔、回腕余势。若深墨本,但得笔中意耳。今人但见深墨本收束锋芒,故以旧笔临仿,不知前辈书初亦有锋锷,此不传之妙也。”(《山谷文集》)他说“古人工书无他异,但能用笔耳。”“草书妙处,须学者自得,然学久乃当知之。墨池笔冢,非传者妄也。”(同上)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直到他的晚年他都一直在不停地学习前人的书法,这种“渐修”的工夫是他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以他的切身体会,在书法创作上,他又有过明显的“顿悟”——质的飞跃时期。他在《书自作草后》说:“绍圣甲戌在黄龙山中,忽得草书
三昧。觉前所作太露芒角,若得明窗净几,笔墨调利,可作数千字不倦。”有了这样的“顿悟”,其书法艺术也步入佳境,呈现出他自己的特点。他创造了一种中宫紧结,长笔四展,俊挺爽利的新书体。他的楷书是如此,行书、草书也是如此。
在这种“渐修顿悟” 的基础上,黄庭坚始终在追求着书法艺术的新境界,他接受古人的书法艺术之精华,但不拘泥于古人;他拜苏东坡为师,但也只是向他学习书法艺术的道理,而不是模仿其书法的字型面貌。他有诗云:
“字身藏颖秀劲清,问谁学之果《兰亭》。大字无过《瘗鹤铭》,晚有石崖《颂中兴》。小字莫作痴冻蝇,《乐毅论》胜《遗教经》。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题乐毅论后》)
在强调创新的同时,他还特别强调书法要脱俗,无“尘埃气”,要以“韵胜”。他说:“学书既成,且养于心中,无俗气,然后可以作示人为楷式。”《跋与张载熙书卷尾》)他早年学书于周越,人以为多俗笔,“以故,久不作草,数年来犹觉湔祓尘埃气未尽,故不欲为人书。”书要不俗,才能以“韵胜”,要以“韵胜”不俗,只有读书以提高修养,他说“若使胸中有书千卷,不随世碌碌,则书不病,韵自胜。”《跋周子发帖》)又说“学书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即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书缯卷后》)正是由于他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和努力探索,才有了他创作上的辉煌成就。黄庭坚留下来的书法名迹,主要有行书《华严小疏》、《戎州帖》、《范滂传》、《松风阁诗》、《经伏波神祠诗》、《寒山子庞居士诗卷》和草书《花气诗帖》、《廉颇蔺相如列传》、《李白忆旧游诗帖》、《诸上座帖》等作品。


庞居士寒山子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黄庭坚的书法——归源知自性,自性即如来
黄庭坚的书法——归源知自性,自性即如来
黄庭坚的书法——归源知自性,自性即如来
黄庭坚的书法——归源知自性,自性即如来
黄庭坚的书法——归源知自性,自性即如来
黄庭坚的书法——归源知自性,自性即如来
黄庭坚的书法——归源知自性,自性即如来
释文:
我见黄河水,凡经几度清。水流如激箭,人世若浮萍。痴属根本业,爱为烦恼坑。
轮回几许劫,不解了无明。寒山出此语,举世狂痴半。有事对面说,所以足人怨。
心真语亦直,直语无背面。君看渡奈何,谁是喽罗汉。寄语诸仁者,仁以何为怀。
归源知自性,自性即如来。
任运堂试张通笔为法耸上坐,书寒山子庞居士诗两卷 涪翁题。


以禅入书的黄山谷


行书《松风阁诗卷》是他晚年抄录的自作诗,是公认的他的行书代表作品。黄庭坚对《瘗鹤铭》大字楷书非常推崇,他从此帖的结构中受到启发,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而创造出的一种真正属于他自己的风格特点的行书。这种行书的每个字在结构布置上,都采用中宫紧密,而笔画从中间向四外放射,无论笔画长短都接于字中间的圆心。这种辐射式的结构,字心紧密稳实,向外拓展的笔画又显得潇洒不拘,由于汉字结构本身的多样性,用这种处理方法,将其排列在一起,造成一种顾盼生姿、浑融潇洒的效果。运笔从容徐迂,略带生涩,结构略成“欹侧”之势,满篇文字都好象在翩翩起舞,给人一种别开生面的愉悦之感。
他的草书以《李白忆旧游诗贴》最为有名。此帖点和短画依结构变化随物赋形,任意洒落,粗看全似不经意,狼籍一片,间有龙蛇挂树般的长画穿插其间,造成一种奇崛烂漫的景观,这是一种“无意于佳乃佳”的境界,黄庭坚自己对他的草书的境界有一种解说:“予学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今来年老,懒作此书,如老病人扶杖,随意倾倒,不复能工。顾异于今人书者,不纽提容正,强作态度耳。”不强作态度,而一任天机,轻松随意写来,这种“轻松”如果没有数十年的工夫作前提,是不可能得到的。这幅作品的行气与章法的处理,也是颇为独特的,一般的行书和草书,在行气上都要求中轴对正,使行气上下贯通,而黄庭坚的草书的行气处理,是让上一个字的下部与下一个字上部相衔接,在犬牙交错中贯通行气,而行与行之间也完全靠借让来保持其整体的和谐,文字结构的错落欹侧与章法上的错落欹侧相协调,构成一种不凡的气势。这在他以前的草书中是不多见的。
黄庭坚留给我们的作品以抄写前人文章、经书为多,写自作诗最有名的就是《花气诗帖》:
花气熏人欲破禅,心情其实过中年;
春来诗思何所似,八节滩头上水船。

  因为黄山谷接受的是佛教的“禅宗”,讲究“见性成佛”,所以山谷的字也差不多到了随心所欲的境界,不知黄先生是不是属于“顿悟”。他的楷书一般的人看了不以为然,不当回事。像《为张大同书韩愈赠孟郊序后记》、《发愿文》,黄山谷是当作楷书写的,可世人以为行书,所以在临习时,应缓慢书写,不能急躁。
应该想象一下山谷沐手焚香,拜过我佛如来,坐于南窗之下,有书童铺纸磨墨,心境何等清净,天地人融会其中,写出来的字绝少人间烟火
前面说过,黄庭坚是以禅入书,从而进入书法艺术的化境。他以禅理喻书理,认为“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直须具此眼者,乃能知之。”(《山谷文集》)何为字中有笔?黄庭坚有明确的解释:“盖用笔不知擒纵,故字中无笔耳。”(《自评元佑间字》)他说“老夫之书本无法也。但观世间万缘如蚊蚋聚散,未尝一事横于胸中,遇纸则书,纸尽而已,亦不计较工拙与人之品藻讥弹,譬如木人舞中节拍,人叹其工,舞罢则又萧然矣。”(《书家弟幼安作草后》)“无法 ”,在黄庭坚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也是得益于他对禅宗的体悟,但并不是真正的“无法”,他是在熟悉了古人的法度之后,不被法度所拘的一种表现,也是由“渐修”而“顿悟”的之后的一种表现。要而言之,黄庭坚的书法上的杰出成就,得益于他对禅宗的理解,同时,也因为他是当时的一位有着很高的学养的学者、诗人和画家,他在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是人所共知的,而书法不过是他的才情显现的一个方面而已。

跋东坡书寒食诗
黄庭坚的书法——归源知自性,自性即如来
黄庭坚的书法——归源知自性,自性即如来
黄庭坚的书法——归源知自性,自性即如来
释文: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行书 纸本 34.3 × 64cm,凡9行,59字。书于元符三年(1100年)七月至九月间。曾入元、明、清內府,并经张浩、张金界奴、项元汴、韩世能、安岐等人收藏,后流入日本,展转至台北故宫博物院《戏鸿堂法书》《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谷园摹古法帖》晚香堂苏帖》《景苏园帖》《宋贤六十五种》《壮陶阁帖》等收录。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