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有开封和洛阳两大古都,河南省会为何在1954年迁往郑州?

2021-02-03 20:08阅读:
有开封和洛阳两大古都,河南省会为何在1954年迁往郑州?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新中国城市发展史上的一桩大事,正是1954年“河南换省会”——1954年,河南省会正式从开封搬到了郑州。郑州,这座1949年时市区才只有700米长水泥马路,民谣里“无风三尺土,下雨满街泥”的城市,从此正式成为河南省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当然,虽说是“第一次做省会”,但哪怕只看1840年以前的古代史,历史悠久的郑州都是中国古城里的“重量级城市”。比如商周年间时,郑州就是“东方重镇”,登封县阳城文化遗址出土的700米陶制管道,也生动还原了“两千年前郑州人喝自来水”的先进生活。汉代以荥阳为中心的郑州地区,不但出土了震惊世界的“荥阳大铁炉”,更有“富冠海内”的美誉。说郑州的历史,几千年里的一砖一瓦,都深藏说不尽的辉煌。
  不过,如果和河南境内的两个“邻居”——洛阳开封比比,古代郑州的劣势也很明显。虽然也是兵家必争的要地,但看看地图就知道:中国古代史上历朝历代,连接中原东西方向的水陆道路,往往是从扬州到开封,再从开封到郑州后进入潼关。而连接中原南北方向的道路,宋朝以前以“秦陇之咽喉”洛阳为枢纽,宋朝之后则以开封和郑州形成两个交通节点,但郑州所在的线路只是辅线,开封至北京的官道,才是中原大地的“黄金线路”。


有开封和洛阳两大古都,河南省会为何在1954年迁往郑州?



  所以,河南版图里,郑州在1840年以前是公认的重镇,却也一直成不了中心。虽然在雍正年间时曾短期升为直隶州,但大多数时候都是开封府的属州。那既然长期做“陪衬”,为何1954年又华丽大变身?其实,郑州地位的“逆袭”,是从晚清年间开始。


  鸦片战争一声炮响,近代中国陷入落后挨打的泥淖。但同时,新兴的近代产业,又迅猛冲击着近代中国的经济交通版图。特别是1887年起,随着中原大地黄河灾害的泛滥,传统“官道”受到严重威胁,铁路建设也成了清政府的大事。开封越演越烈的水患,叫相对“安全”的郑州,成了铁路建设的“首选”。1906年至1908年,“京汉”“陇海”两大铁路先后通车,且正式在郑州形成交汇。昔日作为开封“陪衬”的郑州,这下地位飞升,成了20世纪中国东南西北铁路交通的枢纽。


  如此变化,效果也立竿见影,成为交通中心后,19世纪末还“尚属一青葱无际之田园”的郑州,商贸往来迅速繁荣。1908年时,清政府就在郑州“开埠”,1922年郑州商埠的面积再度扩大,中国大地上南来北往的货物,几乎都要在郑州交汇。单是在民国“黄金十年”时期的1932年,郑州全年就转运输出了近万吨商货,包括六千多吨棉花和一千二百多吨大米面粉。那年头想在北方做点“物流”生意,就一定绕不开郑州。


有开封和洛阳两大古都,河南省会为何在1954年迁往郑州?


  巨大的商业客流人流,也助推了郑州城日新月异的变化。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空前繁荣的郑州城,全城仅饭店就有七十多家,闹市区的每条马路,都至少有五六家浴池。以郑州火车站为中心的商业区,集中了一千多家商店。郑州大同路上的“中国国货公司”,是民国时代中国北方的知名贸易公司。另外还有中国、交通、中国农工、中国实业等十几家知名银行,也在郑州设有分支机构。此时的郑州,就是民国北方商业版图里的“大都会”。


  尤其给民国历史撑场面的,正是郑州强大的民族工业,首推就是棉纺业。自从升级为“黄金枢纽”后,郑州恰好处于“关中棉区”“洛阳棉区”“新乡棉区”“晋中棉区”之间的中心位置,发展棉纺业条件得天独厚。于是1920年5月,完全采用美国设备的豫丰纱厂,在郑州正式开工。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发展成了拥有5000多工人和五万锭纱锭的大型企业。成为民国北方棉纺业“首树一帜”的强大品牌。


  有了棉纺业的带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郑州本地的各项产业也进入了高速发展期:比如为棉纺业提供机器打包服务的“豫中”“协和”“大中”三大机器打包厂,也成了河南棉纺业的知名品牌。还有“华兴厚”“大东”“广兴”等铁工厂,由美国人担任工程师的“中华蛋粉公司”,年产两千打蜡烛的“华兴造胰工厂”,这每一个遥远的名字,不但是郑州人的民国生活记忆,更是中国民族工业珍贵的成长记忆。


有开封和洛阳两大古都,河南省会为何在1954年迁往郑州?


  可以说,在交织着战乱苦难的民国历史上,郑州的高速发展,堪称是无比耀眼的一笔。与“郑州开埠”有关的各种辉煌成就,今天依然令好些“民国粉”们碎碎念起“民国风情”。但必须说的是,民国经济版图和产业的变化,助推了郑州的高速发展。但拖了郑州发展后腿的,却也正是黑暗到糟心的民国政局。


  民国时代的河南,地位十分特殊,特别是在1912年至1927年间,河南当地就城头变幻大王旗,张镇芳、张福来、吴佩孚等“民国精英”们,逮着机会就要狠刮一笔。单是在1926年,河南全省男女老幼要承担近一亿银元的赋税,摊到每个河南老百姓头上有三块银元,这还只是“和平年月”里的盘剥。外加郑州铁路业发达,所以运输便利的同时,“运兵打仗”也便利,多场军阀混战都在河南开打,惨烈的战争不但带来经济破坏,也给河南百姓带来额外负担。


  比如1924年,路过河南北上的军阀靳云鹗,仅仅三天就在郑州当地刮走七十万银元的“开拔费”。而在1926年时,河南一省境内各路军阀的驻军,竟有三十万人之多。河南省账面上的军费,就占到北洋政府军费的六分之一。这还不包括每次军阀混战盘剥后造成的经济损失。而在1927年起的“黄金十年”里,“国民政府”的盘剥也成了常态,仅1933年11月这一个月,河南本地的棉纺营业税就涨了一倍。1934年,作为河南民族产业“拳头”的豫丰纱厂,因不堪盘剥几乎歇业……


有开封和洛阳两大古都,河南省会为何在1954年迁往郑州?


  看过这繁华背后的惨景,就知民国时代郑州的高速发展,每一步都是举步维艰,几乎汗珠子摔八瓣。多少至今圈粉的“民国政坛风云人物”,亏欠河南甚至亏欠郑州,就是太多太多。


  而到了悲壮的全面抗战时代,陇海铁路与京汉铁路在战乱里停运,繁华的郑州也就被断血,还成了抗战相持阶段的前线,发展自然一落千丈。1944年,面对日军的垂死一击,驻守河南的国民党军队仓皇逃窜,上演了震惊世界的“豫湘桂大溃败”,郑州也再次蒙受劫难,被凶残日军烧杀抢掠……


  经过了这几场浩劫,民国“黄金十年”郑州的繁华,当时也成了昨日烟云。1949年时的郑州,何止只有“700米长的水泥路面”?全市只有五所工厂和一千多职工,市区人口不到16万,全市二十多辆黄包车,连路灯都仅剩了44盏。当时河南民谣里的郑州,也不只是“无风三尺土,下雨满街泥”,更是“马路不平,电灯不明”。这么一个烂摊子,怎么五年后就突然升级,变成河南的省会了?


  其实,在1952年8月,河南省人民政府的报告里,就说得非常清楚:“郑州市为中原交通枢纽,为全省经济中心,将来发展前景尤大。如省会迁往该市,则对全省工作指导及上下联系均甚便利”。这不只是对郑州经济地位的正确认识,更是站起来的新中国,建设一个强大国家的决心!


  而这个抉择,也成为了河南经济发展史,乃至新中国经济发展史的重要一步。在新中国早期,升级为省会的郑州,拥有了116个工业门类,形成了六大工业区。仅1958年“一五计划”结束时,郑州仅棉纺业的产值,就达到了14210万元,是1948年郑州市工业总产值的五十倍。从此高速发展的郑州,成了中原经济的火车头。


有开封和洛阳两大古都,河南省会为何在1954年迁往郑州?


  而到了2018年,郑州市的对外贸易总额突破了615亿美元。著名的郑州航空港每年完成邮货量52.2万吨,打造出了一条“空中丝绸之路”。2020年,郑州的生产总值也达到了12003亿元,正式进入“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20强”。看过这一直没有停下脚步的高速发展,就知这六十多年前的“换省会”抉择,有着怎样的意义。


  郑州的昨天与今天,特别是从“经济升级”到“城市升级”的全程,就是一面清楚的镜子。既照出了历史上多少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也足以让我们重新认识那个传说中“繁华”的民国时代。且在认清之后,好好珍惜当下,把握明天。


  参考资料:《近代以来郑州崛起之动因分析》、《近代郑州城市的初步转型》、《探寻近代郑州功业的历史轨迹》、《民国时期河南土匪研究》、《郑州古今》、《郑州市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城市探析》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