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还记得八九十年代的街头上,那象征身份的“大哥大”吗?

2016-12-06 12:13阅读:
提起“大哥大”,你会想到什么?是不是下图这样↓↓↓
还记得八九十年代的街头上,那象征身份的“大哥大”吗?
相信这样的场景,80、90后应该都不会太陌生。在那个年代,“有部大哥大,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大哥大成了一种成功人士的标配,象征身份的工具。
现如今,手机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标配,我们用到最多的反而不是它最原始的移动通讯功能。可就是当年这种只能打电话的“大哥大”,一度成为人们追捧的对象。
1973年4月3目,在美国纽约曼哈顿的一个街角上,一名身着西装的男子掏出一部外形似长方形盒子的电话机,给贝尔实验室的一个人打电话。对方也正在研制这种电话,但尚未成功。他对那个人说:“乔,我现在正在用一部便携式蜂窝电话跟你通话。”他听到听筒那边的人在“咬牙切齿”“便携式蜂窝电话机”就是我们现在所称的“手机”。
打电话的人是马丁·库帕,当时他是美国著名的
摩托罗拉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从此,手机登上了通信领域的历史舞台,开启了个人移动通信史上无线领域的新篇章。
这是一部什么样的手机呢?马丁·库珀手里的装置足有2.5磅重,这个重量显然很难长时间举着通话。
其实手机这个概念,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就已经出现了。1940年,世界上的第一部准手机诞生了。高尔文公司,就是后来的摩托罗拉公司开发出了SCR536便携式无线步话机,它很快就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
还记得八九十年代的街头上,那象征身份的“大哥大”吗?
SCR536型便携式调频无线步话机
1943年,美国陆军通讯兵使用的背包式步话机重达17.5公斤,有效通话距离是16到30公里,已经算是“顺风耳”了。1946年6月17日,美国贝尔实验室电话公司在圣路易斯演示了他们制造的第一台民用汽车(移动)电话。这个无线电话重达36公斤,主要零件是电子管。他们仿照军用无线通讯的方式,在民用汽车的后备箱里装上大功率电台,让电台的另一端与公用有线电话连接起来,这样就可以在旅途中打电话了。但是由于体积太大,研究人员只能把它放在实验室的架子上,因为不具有实用性而没有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1962年,瑞士建成了最初的汽车电话系统。到了1969年,出现了“mobjIeers”,这就是对讲机,最初运用于计程车和警用巡逻车上。
中国人对手机的发明也有过贡献。在贝尔发明汽车电话的13年前,有一个叫王辅世的中国人就发明了一部无线电话机。1933年4月11日,南京的《中央日报》以《王辅世发明秘密无线电话》为题,简要地报道了这件事情。王辅世的这个成果堪称世界第一,遗憾的是,他的发明既没有申请专利,也没有投入生产,甚至都没有在电信史上留下什么印迹,现在说起来也不禁为其觉得可惜。
虽说马丁·库帕当时做出了第一部手机,但大部分的难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比如重量的问题,还有移动电话还需要大规模的无线网络系统的支持。所以,这个发明物刚浮出水面后又沉了下去。
十年磨一剑,摩托罗拉公司为这款移动电话付诸实用,足足用了10年时间,直到1983年才正式问世,累计投资达1亿美元。
1983年10月13日,是首部商用手机的诞生日。Amefitech Mobile通讯公司总裁当时发布了现在看来显得健硕的摩托罗拉DynaTAC手机。它重2.5磅,价格3995美元,相当昂贵。此外,手机的个头也比较大,初期的手机光是外壳身重就有800克左右。1983年,手机犹如一块砖头的体型;1991年时,手机的重量为250克左右,厚度超过7厘米;1996年秋,出现了体积为100立方厘米、重量为100克的手机。此后又进一步小型化、轻型化,到1999年就轻到了60克以下。
还记得八九十年代的街头上,那象征身份的“大哥大”吗?
摩托罗拉DynaTAC手机
那个时候的手机被称为“便携式蜂窝电话机”,就是在一个城市的区域范围内,分布着一些“基站”。每个基站都有接收、处理和发出移动电话的无线电信号的设备,它们有各自的通信范围,有的达十几千米,有的只有几千米。一般设在市中心建筑物密集区的基站,通信范围小一些,设在市区边缘城乡结合处的基站,通信范围大一些。相邻站的通信范围在接界处相互重叠,所有基站的通信范围合起来将整个区域全部覆盖,没有一处“潺网”。在地图上看,各个基站的通信范围呈正六边形区域,一个挨着一个,排列得像蜂窝那样。因此,取名“蜂窝式移动电话系统”。手持手机的用户,无论在市区什么地方,总是在这个“蜂窝”的某一个六边形区域中。
当他在手机上拨号打电话时,这个区域的基站就会收到手机发出的信号,并立即把这个信号传给手机交换机。边走边打电话的用户,如果正好从“蜂窝”中的一个区域走进另一个区域,或者坐在汽车上打电话,汽车从一个区域开到另一个区域,那么这两个区域的基站会自动进行“交接班”,由新的区域基站把手机信号的频率转换成自己区域所使用的频率,并把信息传递工作继续进行下去,这种转换是在一瞬间完成的,手机用户几乎没有什么感觉。
而这款“便携式蜂窝电话机”传到中国之后,就被改成了“大哥大”的称号。为什么会这样称呼,多数人比较赞同的说法是来源于港剧中。香港、广州等地,常把手提式电话机叫做“大哥大”,原因是香港警匪片中社会组织的成员,资格老的一般均被喽罗们尊称为“大哥”,而那些资格更老或势力更大的大头头则称“大哥大”。由于香港警匪片中的“大哥大”在银幕或荧光屏上经常是以手握手提式无线电话机的形象出现的,因此人们便把这种电话称作“大哥大”了。
还记得八九十年代的街头上,那象征身份的“大哥大”吗?
港剧中的“大哥大”
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在谈到“大哥大”这个词的时候就曾这样提过:据说,黑社会叫小头头为“大哥”,叫大龙头为“大哥大”,“大哥大”很神气。于是,有人就把这黑社会大龙头的称号代为通讯工具的名称了。
1987年11月,广东省开通全国第一个移动通信网,像半块窄长砖头一样的移动电话大哥大,它成了首批700名用户身份的象征。当时,中国人使用的大哥大多为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生产。
为什么说当时拥有一部大哥大显得极其有身份?据当时一个拿到大哥大的中国人徐峰回忆道:购买模拟手机花费了2万元,入网费6000元......吃饭喝茶谈判,往桌上一放,就像押上了一个富贵的筹码和权杖,立刻会获得多一份尊重,生意谈判也因此变得轻松。
而深圳在1988年11月1日向用户提供这种移动电话服务时,当年放号仅有300户,使用90XXXX,六位号码。1988年至1993年,开户手机每部售价(含入网费6000元)在2.2万元以上.最高时达3.5万元;基本服务费每户每月150元:通话费每分钟人民币1快钱或港币1块2。尽管价格昂贵,但社会需求却很热烈。
电信部门当时对市场潜在需求估汁不足,造成移动电话供不应求,用户为了得到一部移动电话,常常需要找领导批条子,找熟人走后门,社会上还出现过炒卖移动电话的不法现象。1993年时,“大哥大”的黑市价甚至炒至5万元一部。
还记得八九十年代的街头上,那象征身份的“大哥大”吗?
90年代的“大哥大”售卖专营店
1988年,北京首期第一代模拟式移动电话向社会放号试运行,总容量只有2000户,手机号码是“900”开头。刚刚放号时,全北京只有5个模拟移动电话基站,一个在市区,其他四个都在郊区,市区的在当时北京最高建筑物国际饭店。市区面积小,5个基站基本就可以覆盖全市区。1990年6月,北京第二张移动电话B网首期工程投产,号码为901,10月正式对外放号。为了和之前的网络区分,两个网络被称为A网和B网。
由于网络容量小,北京的“大哥大”用户非常少,1988年全年放号不到500个,而之后的两年也均未超过1000个,三年来累计用户仅仅为几千户,川户也仅仅限于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到1995年之前,北京的大哥大用户都没有超过20万户。
而在“大哥大”之后.是一种破人们亲切叫做“二哥大”的大功率无绳电话机——“天地通”。“天地通”比“大哥大”要小很多,方便携带,机子价格只有“大哥大”的一半,但是,它只能打出而不能作为被叫,需要和BP机配合使用。
1992年8月28日,“二哥大”正式投入使用,使深圳成为国内首个向社会提供数字无绳电话业务的城市。初期平均每天购机入户200部,最高峰在1995年底,购机用户达14416户。但由于有只能打出而不能作为被叫,以及基站之间不能自动切换的技术缺陷,1999年8月30日,深圳的“二哥大”——“天地通”关闭。
20世纪80年代,全球移动电话业务得到了迅猛发展。到了80年代后期,全球使用无线电话终端的用户数年增长率为40%,远远超过同期有线电话用户的年增长率。
在“大哥大”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推广的过程中,也同时成就了世界各国的一大批电信运营商、设备生厂商及终端厂商。仅以中国市场为例,抢占先机的美国摩托罗拉公司在模拟手机时代可谓是一枝独秀,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当仁不让地成为了第一代手机终端的领袖。
而随着模拟手机逐步被数字手机淘汰,各大终端厂商在新的数字手机产品市场上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一改模拟时代摩托罗拉独领风骚的局面,形成了今天多品牌手机各执一隅、分羹天下的格局。这个过程也就是第一代模拟手机逐渐没落,最终被数字手机所替代的过程。
参考资料:《中国流行文化三十年 1978-2008》 武斌,韩春艳;《宝贝,手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社会文化景观》郝耀华,郝特达;《大哥大和寻呼机时代(1987-1994)》。
提起“大哥大”,你会想到什么?是不是下图这样↓↓↓
还记得八九十年代的街头上,那象征身份的“大哥大”吗?
相信这样的场景,80、90后应该都不会太陌生。在那个年代,“有部大哥大,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大哥大成了一种成功人士的标配,象征身份的工具。
现如今,手机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标配,我们用到最多的反而不是它最原始的移动通讯功能。可就是当年这种只能打电话的“大哥大”,一度成为人们追捧的对象。
1973年4月3目,在美国纽约曼哈顿的一个街角上,一名身着西装的男子掏出一部外形似长方形盒子的电话机,给贝尔实验室的一个人打电话。对方也正在研制这种电话,但尚未成功。他对那个人说:“乔,我现在正在用一部便携式蜂窝电话跟你通话。”他听到听筒那边的人在“咬牙切齿”“便携式蜂窝电话机”就是我们现在所称的“手机”。
打电话的人是马丁·库帕,当时他是美国著名的摩托罗拉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从此,手机登上了通信领域的历史舞台,开启了个人移动通信史上无线领域的新篇章。
这是一部什么样的手机呢?马丁·库珀手里的装置足有2.5磅重,这个重量显然很难长时间举着通话。
其实手机这个概念,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就已经出现了。1940年,世界上的第一部准手机诞生了。高尔文公司,就是后来的摩托罗拉公司开发出了SCR536便携式无线步话机,它很快就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
还记得八九十年代的街头上,那象征身份的“大哥大”吗?
SCR536型便携式调频无线步话机
1943年,美国陆军通讯兵使用的背包式步话机重达17.5公斤,有效通话距离是16到30公里,已经算是“顺风耳”了。1946年6月17日,美国贝尔实验室电话公司在圣路易斯演示了他们制造的第一台民用汽车(移动)电话。这个无线电话重达36公斤,主要零件是电子管。他们仿照军用无线通讯的方式,在民用汽车的后备箱里装上大功率电台,让电台的另一端与公用有线电话连接起来,这样就可以在旅途中打电话了。但是由于体积太大,研究人员只能把它放在实验室的架子上,因为不具有实用性而没有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1962年,瑞士建成了最初的汽车电话系统。到了1969年,出现了“mobjIeers”,这就是对讲机,最初运用于计程车和警用巡逻车上。
中国人对手机的发明也有过贡献。在贝尔发明汽车电话的13年前,有一个叫王辅世的中国人就发明了一部无线电话机。1933年4月11日,南京的《中央日报》以《王辅世发明秘密无线电话》为题,简要地报道了这件事情。王辅世的这个成果堪称世界第一,遗憾的是,他的发明既没有申请专利,也没有投入生产,甚至都没有在电信史上留下什么印迹,现在说起来也不禁为其觉得可惜。
虽说马丁·库帕当时做出了第一部手机,但大部分的难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比如重量的问题,还有移动电话还需要大规模的无线网络系统的支持。所以,这个发明物刚浮出水面后又沉了下去。
十年磨一剑,摩托罗拉公司为这款移动电话付诸实用,足足用了10年时间,直到1983年才正式问世,累计投资达1亿美元。
1983年10月13日,是首部商用手机的诞生日。Amefitech Mobile通讯公司总裁当时发布了现在看来显得健硕的摩托罗拉DynaTAC手机。它重2.5磅,价格3995美元,相当昂贵。此外,手机的个头也比较大,初期的手机光是外壳身重就有800克左右。1983年,手机犹如一块砖头的体型;1991年时,手机的重量为250克左右,厚度超过7厘米;1996年秋,出现了体积为100立方厘米、重量为100克的手机。此后又进一步小型化、轻型化,到1999年就轻到了60克以下。
还记得八九十年代的街头上,那象征身份的“大哥大”吗?
摩托罗拉DynaTAC手机
那个时候的手机被称为“便携式蜂窝电话机”,就是在一个城市的区域范围内,分布着一些“基站”。每个基站都有接收、处理和发出移动电话的无线电信号的设备,它们有各自的通信范围,有的达十几千米,有的只有几千米。一般设在市中心建筑物密集区的基站,通信范围小一些,设在市区边缘城乡结合处的基站,通信范围大一些。相邻站的通信范围在接界处相互重叠,所有基站的通信范围合起来将整个区域全部覆盖,没有一处“潺网”。在地图上看,各个基站的通信范围呈正六边形区域,一个挨着一个,排列得像蜂窝那样。因此,取名“蜂窝式移动电话系统”。手持手机的用户,无论在市区什么地方,总是在这个“蜂窝”的某一个六边形区域中。
当他在手机上拨号打电话时,这个区域的基站就会收到手机发出的信号,并立即把这个信号传给手机交换机。边走边打电话的用户,如果正好从“蜂窝”中的一个区域走进另一个区域,或者坐在汽车上打电话,汽车从一个区域开到另一个区域,那么这两个区域的基站会自动进行“交接班”,由新的区域基站把手机信号的频率转换成自己区域所使用的频率,并把信息传递工作继续进行下去,这种转换是在一瞬间完成的,手机用户几乎没有什么感觉。
而这款“便携式蜂窝电话机”传到中国之后,就被改成了“大哥大”的称号。为什么会这样称呼,多数人比较赞同的说法是来源于港剧中。香港、广州等地,常把手提式电话机叫做“大哥大”,原因是香港警匪片中社会组织的成员,资格老的一般均被喽罗们尊称为“大哥”,而那些资格更老或势力更大的大头头则称“大哥大”。由于香港警匪片中的“大哥大”在银幕或荧光屏上经常是以手握手提式无线电话机的形象出现的,因此人们便把这种电话称作“大哥大”了。
还记得八九十年代的街头上,那象征身份的“大哥大”吗?
港剧中的“大哥大”
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在谈到“大哥大”这个词的时候就曾这样提过:据说,黑社会叫小头头为“大哥”,叫大龙头为“大哥大”,“大哥大”很神气。于是,有人就把这黑社会大龙头的称号代为通讯工具的名称了。
1987年11月,广东省开通全国第一个移动通信网,像半块窄长砖头一样的移动电话大哥大,它成了首批700名用户身份的象征。当时,中国人使用的大哥大多为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生产。
为什么说当时拥有一部大哥大显得极其有身份?据当时一个拿到大哥大的中国人徐峰回忆道:购买模拟手机花费了2万元,入网费6000元......吃饭喝茶谈判,往桌上一放,就像押上了一个富贵的筹码和权杖,立刻会获得多一份尊重,生意谈判也因此变得轻松。
而深圳在1988年11月1日向用户提供这种移动电话服务时,当年放号仅有300户,使用90XXXX,六位号码。1988年至1993年,开户手机每部售价(含入网费6000元)在2.2万元以上.最高时达3.5万元;基本服务费每户每月150元:通话费每分钟人民币1快钱或港币1块2。尽管价格昂贵,但社会需求却很热烈。
电信部门当时对市场潜在需求估汁不足,造成移动电话供不应求,用户为了得到一部移动电话,常常需要找领导批条子,找熟人走后门,社会上还出现过炒卖移动电话的不法现象。1993年时,“大哥大”的黑市价甚至炒至5万元一部。
还记得八九十年代的街头上,那象征身份的“大哥大”吗?
90年代的“大哥大”售卖专营店
1988年,北京首期第一代模拟式移动电话向社会放号试运行,总容量只有2000户,手机号码是“900”开头。刚刚放号时,全北京只有5个模拟移动电话基站,一个在市区,其他四个都在郊区,市区的在当时北京最高建筑物国际饭店。市区面积小,5个基站基本就可以覆盖全市区。1990年6月,北京第二张移动电话B网首期工程投产,号码为901,10月正式对外放号。为了和之前的网络区分,两个网络被称为A网和B网。
由于网络容量小,北京的“大哥大”用户非常少,1988年全年放号不到500个,而之后的两年也均未超过1000个,三年来累计用户仅仅为几千户,川户也仅仅限于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到1995年之前,北京的大哥大用户都没有超过20万户。
而在“大哥大”之后.是一种破人们亲切叫做“二哥大”的大功率无绳电话机——“天地通”。“天地通”比“大哥大”要小很多,方便携带,机子价格只有“大哥大”的一半,但是,它只能打出而不能作为被叫,需要和BP机配合使用。
1992年8月28日,“二哥大”正式投入使用,使深圳成为国内首个向社会提供数字无绳电话业务的城市。初期平均每天购机入户200部,最高峰在1995年底,购机用户达14416户。但由于有只能打出而不能作为被叫,以及基站之间不能自动切换的技术缺陷,1999年8月30日,深圳的“二哥大”——“天地通”关闭。
20世纪80年代,全球移动电话业务得到了迅猛发展。到了80年代后期,全球使用无线电话终端的用户数年增长率为40%,远远超过同期有线电话用户的年增长率。
在“大哥大”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推广的过程中,也同时成就了世界各国的一大批电信运营商、设备生厂商及终端厂商。仅以中国市场为例,抢占先机的美国摩托罗拉公司在模拟手机时代可谓是一枝独秀,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当仁不让地成为了第一代手机终端的领袖。
而随着模拟手机逐步被数字手机淘汰,各大终端厂商在新的数字手机产品市场上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一改模拟时代摩托罗拉独领风骚的局面,形成了今天多品牌手机各执一隅、分羹天下的格局。这个过程也就是第一代模拟手机逐渐没落,最终被数字手机所替代的过程。
参考资料:《中国流行文化三十年 1978-2008》 武斌,韩春艳;《宝贝,手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社会文化景观》郝耀华,郝特达;《大哥大和寻呼机时代(1987-1994)》。
转载请注明来源:一本正经说历史(ybzjlishi)
微信搜索我:一本正经说历史(ybzjlishi)!

在这个传说里,苏妲己没有死,还跑去了日本迷惑天皇!


另,博主新开通喜马拉雅FM以及蜻蜓FM的电台,在电台上给大家播讲历史,下载手机APP后搜索“一本正经说历史”就可以听啦!多谢支持!


下载喜马拉雅FM手机客户端,以及蜻蜓FM手机客户端,搜索订阅“一本正经说历史”,就可以听到博主在电台上的音频,给各位读者在电台上用播讲历史,上下班通勤时,您可以下载来听,用听的方式来欣赏历史!希望您能继续喜欢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入读者群:


还记得八九十年代的街头上,那象征身份的“大哥大”吗?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