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论李清照词女性视角中的女性情怀——从原型象征性意象的内涵来看

2012-11-09 11:42阅读:1,650
李清照作为南宋的南渡女词人在中国词坛上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张南湖论“词派”有二:“一日婉约,二曰豪放。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唯幼安称首,二人并称“济南二安”。李清照这位“易安居士”在李调元《雨村词话》中被称“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可以这样说,李清照是“女作家中唯一一位卓然杰立于男作家群中而毫不逊色的女作家”。
李清照透过女性视角,以鲜明的女性意识,对女性生命的解读、体验和自我的探求中,塑造了前所未有而又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李清照的词是其自我心灵世界的抒发,也是她艺术创造情感的归宿和源泉。
在创作上,李清照以天然的女性身份通过女性自己的亲身感受与内心体验生动地展现了她的生命历程和情感历程。李清照作为一位成熟的诗人,具有符合其艺术气质和审美取向的一套意象,在她的词中可以找到几个核心意象:花、雁、舟。这三个意象既能够展现李清照女性视角中的女性情怀,又贯穿了她从少女至晚年的人生遭遇以及南渡前后心境的变化。
“花”这个意象,在李清照的作品中或直接或间接地出现了40多次。“自是花中第一流”的李清照常常借花喻己,而“解语花”则是李清照抒怀述愁中最贴心的知己。在《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怕郎猜到,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当时李清照正是如花美娇娘,刚和赵明诚新婚燕尔,正是如胶似漆之际。词中将女子戴花、比花之时,爱美、好胜、自矜、天真的女性情怀展现得恰到好处。李清照词的创作流露出作者的自我意识,个性张扬,抒写性情。在《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关注一夜风雨后海棠花的命运,表现了她对自然生命的热爱,抒发了她惜花爱花的思想感情。花的命运又何尝不是象征着女性的命运,自己的命运,在伤春惜春中感慨青春易逝。李清照这种对“绿肥红瘦”细腻敏锐的感受,也是对女性处境的一种体悟。在《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在这首诗中,李清照借“黄花”自比,在重阳佳节这个本应合家团聚的日子,却只能独自一人在黄昏把酒东篱,于夜半枕玉独眠,抒发了对远方丈夫
真挚深沉的思念。正逢重阳佳节,每逢佳节倍思亲,却遍插茱萸少一人,菊花茶独饮,如花似玉的人儿却比黄花还瘦。胡仔说:“‘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此语亦妇人所难遣也。”李清照的这种离愁别绪并非顾影自怜的自怨自艾,而是对女性命运的一种真实写照,是对闺阁愁怨淋漓尽致的抒发,说出了男性无法体会,其他女性无法言说的“愁”绪。李清照爱菊、爱梅、最爱桂,这些“花”与唐富贵娇艳的牡丹不同,它们或傲霜独放或暗香疏影,或“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这三种花所具有的独特品格,也是李清照具有的风流人格。她咏花,也是自咏,在对花的咏怀中,也寄托了她“风鹏正举”的高远志向。
“雁”这个意象,在李清照南渡前后的情感变化中最具有代表性。“雁”在李清照南渡之前的词中用了三次。《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首词是李清照在20岁时,因父亲李格非定为“元祐党”人而被驱逐出京,与成亲三年的丈夫分隔两地而借诗抒怀时所作。古来就有鱼传尺素,鸿雁传书的故事,“雁”在这里是分隔两地的情人间传情的使者。虽然,伉俪情深,情投意合的两人分隔两地“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但是云中有雁能寄锦书,就可以慰藉相思之苦。但在南渡之后“雁”的意象在内涵方面就发生了变化。《声声慢·寻寻觅觅》,“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这里“雁”的原型意象具有了更多的时代特点和现实内涵。当时作为北方人的李清照在经历国破、夫丧、家亡一连串的打击,孤身一人漂泊到南方。李清照就像一只离群的孤雁,凄苦迷离,无依无靠,内心饱受孤独的煎熬。此时的李清照有一种飘零沦丧的异乡之感。在人生孤苦,前景苍凉的迷茫中寻寻觅觅,寻觅后的结果却是冷冷清清,此时内心的感受不仅仅是孤独而是凄凄惨惨戚戚。14字的叠词为整首词的感情奠定了凄惨悲凉的基调。然而仰头一望,看到同病相怜、北雁南飞的孤雁,竟然是曾经为她与赵明诚传过相思锦书的旧相识,这怎么不让李清照心碎。曾经恩爱的夫妻如今已阴阳相隔,曾经“赌书消得泼茶香”的两人如今却只有凄凄惨惨戚戚的“江湖倦客”。这里的“雁”,是词人李清照的化身。作为一个国破家亡的南渡者,李清照既有女性感时伤事的情怀,有打破了传统男性的视角和话语体系,将国家的兴亡与自己的身世紧密联系起来,拓宽了女性闺怨词狭窄的题材。神愁形瘦的“易安体”也以时代悲剧为背景的,为后世争相模仿。
“舟”这个意象,在李清照有力地突出了其炼字炼句的文学功底。《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在自由轻松开明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起来的李清照,性格开朗,情感丰沛。她与传统闺阁中的女性不同,没有把自己封闭在闺房之内,爱好自然,喜好游玩,热烈歌颂禽鸟花草。作为女子,她没有男子“文以载道”的社会要求,她的生命意识是没有功利性的,她的心灵是自由的,因此她对女性的情感、心理的表达是最真实动人,不含杂质的。已经成为妇人的李清照回忆起曾经少女时代的游玩经历,心中定是无限回味。乘舟泛游,尽兴而往,兴尽而归,别有一番情趣。“争渡”二字,写出了少女贪玩迷路,又急于寻找出路的焦急心情,活灵活现,妙趣横生。在《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里的“舟”已经不再是回忆年少时光的怡然自乐,而是物是人非,心绪愁闷的承载物。李清照写“愁”独树一帜,前有李煜愁似江水无穷尽,又有李颀东海愁水深难测。虽都是运用比喻化无形的愁为具体可感的物,但这里李清照借“轻舟”难载“重愁”,使愁有了重量,不但可随水而流,并且可以用舟来载,而且前后照应,自然妥帖,不着痕迹。由此李清照的才情可见一斑。
在理论上,李清照著有《词论》,她批评了北宋词坛所有有名望的词家,包括她的公公——当朝宰相赵挺之。她认为柳永的词“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表明她反对那种过于俚俗化和带有市民情趣的作词倾向;认为晏殊、欧阳修、苏轼等人的词“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表明她反对词的风格与诗相接近,也反对作词不和音律;认为晏几道的词“苦无铺叙”,贺铸的词“苦少典重”,秦观的词“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表明她主张词既要有铺叙,有情致,又要有比较深厚的文化内涵。在词论中,李清照从本体论出发有创造性地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理论。认为词只有保持自身独立的文体特性,才能不被诗所替代,才能在文学中拥有作为“词”的独立地位。这和李清照作为一名独立的拥有自我意识的女性是同象而生的。李清照的独特体现在她作为时代女性敢于向权威挑战,具有一般女性所不具备的勇气和才气。
李清照有着坎坷多变的人生经历和丰富复杂的情感,在她创作的经典词作中和她提出的理论中,都饱含了作为一名具有女性独立意识的女性情怀。确确实实当得起“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的称号。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