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禹安平 悟道山水间

2016-03-16 21:32阅读:13,360
禹安平,1955年生,湖南新晃人,1987年考入中国画研究院,班主任为当代国画大师何海霞,后又得到李可染先生指导。见识到当代中国画领域最高水平的老师及作品。其山水画,清灵浑厚,自成风骨。得到湖南前两任美协主席陈白一、黄铁山的高度赞赏和肯定,陈白一更赞其师造化,得心源
禹安平 悟道山水间

禹安平 悟道山水间

禹安平 悟道山水间

禹安平 悟道山水间


禹安平 悟道山水间
禹安平 悟道山水间
做为一名职业画家,长期以来,禹安平的足迹遍布在湘黔边境的奇山秀水间,往往是披星戴月的旅行写生之后,接着又是杜门谢客,日复一日的起居于画室,将途中的灵感与心中的意象绘于笔端,如此写生、创作、创作,写生,周而复始,在自己的境界里思考探索。他在大自然中观察体验,对景创作大量速写、素描和水墨画稿,构思了许多具有现代感和个性风格的山水画,可以说,除了绘画,他心中一无所滞,一无所取。
他给友人的短信中写道:走进山水之间,沾阳之朝露,沐月之清晖,吸山川之灵气,听溪流之潺声;远离尘嚣而心淡,意游山水而去忧。悟道自然而忘我,空明之中天地阔。道尽了他的心境和创作状态。
一个山水画家要把山水画活,必须要到真山真水中去长期体会:山水有春夏秋冬之象,有南北东西之别,有晴雨晨昏之貌,有雄奇险秀之态,有起承转合之势。这就是天地造化。前贤所说师造化,就是师真山真水。
中国山水画,基于中国文化之底蕴,首先是外师造化,然后中得心源。赏禹安平画作,惯用中锋行笔,讲究书写性情真趣。干、湿、浓、淡、轻、重、缓、急,不失法度。其干而不燥,湿而不肿,自由随意而不滑,稚拙凝重而不滞,线条外柔内刚,环环相生,暗合太极。厚重之处不糊,空灵透气,虚淡之处不薄,沉稳苍茫。水墨沉而不浮,墨色苍而有润。气蕴浑厚,卓然成家。
观禹安平其人其画,朋友评言大致有三:立身中正、心态年轻、意境高远。立身中正。中则和,正则稳。立身中正是一个人立得起、站得稳、走得远的前提。表现在作品中,山树亭桥屋皆为挺拔之像,无佝偻之态,无邪佞之气。心态年轻。看很多作品,画到一定程度,便有萧索、肃杀之意。尤其是他最近的创作,画风更沉稳含蓄,删繁就简,尽露勃勃生机。水不涸、树不萎,山不穷、路不尽、气不灭,无老态龙钟之笔,无飘零沦落之感,无曲终人散之悲。竟境高远。处在这样一个功利浮躁的现代社会,不为外象所惑,致心一处,人在世俗中,心在世俗外。
老子云:道法自然。禹安平深得黄老修炼之旨,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虚实相通,是谓大同。禹安平以画入道,生活也越来越简单。暄嚣远离,享受心境的清静孤寂——然而此中又有无限的快乐。内在精神充实了,升华了,当然也充沛着活力,精神境界的追求没有止境,从知足常乐到心态平和到心中止水,画中的神秘境界里的万千变化虚虚实实若隐若现,感受画与自然的融通,渐渐感悟自然的真谛。于这现实的世界中,且莫烦躁,算是大千世界角落里的一点虚无。
画家要上升到一个高度,要看懂和理解前辈大家的思想品格、画的风格及内涵,同时要看懂自己。这样才有自知之明,才有方向,让自己处在觉知之中。地位、光环固然重要,也代表其水平,但画界和行家从历史角度,看重的更是作品本身。禹安平常言人要看懂自己才有资格去看别人,要看准自己当然更难,所以他总让自己在醒觉之中,总结中否定自己,如此总在寻求最能表达自己的方式,性格、修养、笔墨的表现方法和心中之象。永远有信念、永远充实,自然就会精神饱满,在这种精神境界的支持之下,其作品表现强大的生命力。确切来说,禹安平的画风的不断从量变到质变,是一个伴随着他对中国文化和技法不断深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一种视觉的创造过程,也是一个笔墨语汇的损益过程,更是一个变化艺术气质与美术涵养的过程,而在他心无旁骛上下求索近三十年的积淀之下,势必也将在未来为中国的山水画作呈现出新的高度。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