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早时的厦门曾经有过“大八景”、“小八景”和“景外景”等众多美景,“白鹿含烟”就是其中之一,指的是玉屏山南侧的白鹿洞。此洞是明代林懋时开拓的,当时曾在洞里奉祀南宋理学家朱熹,因朱熹曾在庐山五老峰下建“白鹿洞书院”,遂将此洞取名为“白鹿洞”。每当夏季天气炎热时,石罅中经常泛出烟雾,缕缕可见,世人便将这个景象称为“白鹿含烟”,并列为厦门小八景之一。
沧海桑田,当年的厦门大八景和小八景虽然地点还在,但许多景色早已不复存在了,只留下一个个充满诗意的名字,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我正是怀着无比好奇之心去探访这些景点的,这次选择了小八景之一的“白鹿含烟”,去看看白鹿洞如今的面貌。
从双十中学旁边的“石泉路”进入,古时候这里有泉名“石泉”,与白鹿洞上面的“龙泉”都是当时厦门的名泉,吸引许多人来此地汲水泡茶。如今两泉已不复存在,徒留其名。路过第一医院侧门,继续前行一段路后,从左边的“福建省厦门军区办事处”大门进入,一直走到三叉路口再往左,就看到“白鹿路5号之一”的“白鹿洞寺”山门。
沧海桑田,当年的厦门大八景和小八景虽然地点还在,但许多景色早已不复存在了,只留下一个个充满诗意的名字,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我正是怀着无比好奇之心去探访这些景点的,这次选择了小八景之一的“白鹿含烟”,去看看白鹿洞如今的面貌。
从双十中学旁边的“石泉路”进入,古时候这里有泉名“石泉”,与白鹿洞上面的“龙泉”都是当时厦门的名泉,吸引许多人来此地汲水泡茶。如今两泉已不复存在,徒留其名。路过第一医院侧门,继续前行一段路后,从左边的“福建省厦门军区办事处”大门进入,一直走到三叉路口再往左,就看到“白鹿路5号之一”的“白鹿洞寺”山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