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强迫症的“个人宗教”(弗洛伊德——拉康)

2016-12-04 09:02阅读:3,273
强迫性数楼层、反复开关门窗、强迫性洗涤、繁琐的睡前仪式---------


表面上,强迫症的仪式毫无意义,甚至看起来是荒谬和愚蠢的,但他们在举行这些仪式时,却如在举行宗教仪式般虔诚。一旦仪式过程中被打断或者出了些许差错,需要再次一遍遍重头来过。。。。
弗洛伊德在1907年的论文《强迫行为和宗教实践》中,把强迫症的仪式行为与宗教仪式之间做了比较:强迫症就像是对宗教仪式的拙劣模仿,是半个喜剧和半个悲剧,是个人意义的“宗教”。
在经过精神分析治疗后,看似毫无意义的强迫性仪式,我们都可以在患者的个人经验历史中找到了经过转移后的符号性替代,使得我们理解了仪式背后内在逻辑的意义。
弗洛伊德在1895年的论文《强迫症与恐惧症:它们的精神机制和病原学》中,将强迫症从神经衰弱中分离了出来,他把两个成分:1、一个观念强加于病人;2、产生相关联的强烈情感状态(怀疑、懊恼、愤怒等),作为强迫症诊断的考量标准,使得强迫症作为一种症状分类被普遍接受。弗洛伊德详细阐释了强迫症发生的替代是如何发生,以及发生的动机来源于自我防御不相容的观念,导致被移置的表现与不相宜的情感产生错误联结,从而让强迫症的仪式行为显得无可理解。
拉康依旧回归于弗洛伊德,只不过他用了更哲学化的语法来阐释:强迫症是存在向主体的拷问,主体回应的方式是一遍遍合理化他的存在,“要存在还是不存在?”我们看到了强迫症面临着罪恶
感引发的到底是“活着还是死去”的存在焦灼。
透过弗洛伊德的“鼠人个案”,拉康将强迫症视为主体通过仪式来逃避大他者的欠缺和阉割,根据主体与大他者的位置关系,将强迫症作为一种主体结构,区别于精神病结构和性倒错结构。总之,不管你是否表现出了强迫症的症状,却有可能是强迫症的结构。
强迫症主体通过仪式,总想成为不朽,一遍遍将自己的存在合理化的回应中,成为那个无所欠缺的大他者。
此次微课,我们将根据弗洛伊德和拉康的文献资料,梳理出两位精神分析领袖关于强迫症的运思。
时间:20161210日(周六)200021:30
费用:9.9
参与方式:添加我的工作微信号18189152658,添加微信转账成功后,拉进群。
讲师介绍
张甲秀,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精神分析家。第三届中挪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师与督导师连续培训项目成员,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与临床培训成员。2015年成都精神分析中心专业年会发言者,2016年中法精神分析大会专业文章发表者。豆瓣阅读弗洛伊德的胡子专栏作者,豆瓣小组拉康与中国哲学弗洛伊德派创建者,先后发表过多篇精神分析专业论文。自2012年开始接受个人分析和控制分析。现居西安,作为执业分析家开展临床接待工作。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