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性数楼层、反复开关门窗、强迫性洗涤、繁琐的睡前仪式---------
表面上,强迫症的仪式毫无意义,甚至看起来是荒谬和愚蠢的,但他们在举行这些仪式时,却如在举行宗教仪式般虔诚。一旦仪式过程中被打断或者出了些许差错,需要再次一遍遍重头来过。。。。
弗洛伊德在1907年的论文《强迫行为和宗教实践》中,把强迫症的仪式行为与宗教仪式之间做了比较:强迫症就像是对宗教仪式的拙劣模仿,是半个喜剧和半个悲剧,是个人意义的“宗教”。
在经过精神分析治疗后,看似毫无意义的强迫性仪式,我们都可以在患者的个人经验历史中找到了经过转移后的符号性替代,使得我们理解了仪式背后内在逻辑的意义。
弗洛伊德在1895年的论文《强迫症与恐惧症:它们的精神机制和病原学》中,将强迫症从神经衰弱中分离了出来,他把两个成分:1、一个观念强加于病人;2、产生相关联的强烈情感状态(怀疑、懊恼、愤怒等),作为强迫症诊断的考量标准,使得强迫症作为一种症状分类被普遍接受。弗洛伊德详细阐释了强迫症发生的替代是如何发生,以及发生的动机来源于自我防御不相容的观念,导致被移置的表现与不相宜的情感产生错误联结,从而让强迫症的仪式行为显得无可理解。
拉康依旧回归于弗洛伊德,只不过他用了更哲学化的语法来阐释:强迫症是存在向主体的拷问,主体回应的方式是一遍遍合理化他的存在,“要存在还是不存在?”我们看到了强迫症面临着罪恶
弗洛伊德在1907年的论文《强迫行为和宗教实践》中,把强迫症的仪式行为与宗教仪式之间做了比较:强迫症就像是对宗教仪式的拙劣模仿,是半个喜剧和半个悲剧,是个人意义的“宗教”。
在经过精神分析治疗后,看似毫无意义的强迫性仪式,我们都可以在患者的个人经验历史中找到了经过转移后的符号性替代,使得我们理解了仪式背后内在逻辑的意义。
弗洛伊德在1895年的论文《强迫症与恐惧症:它们的精神机制和病原学》中,将强迫症从神经衰弱中分离了出来,他把两个成分:1、一个观念强加于病人;2、产生相关联的强烈情感状态(怀疑、懊恼、愤怒等),作为强迫症诊断的考量标准,使得强迫症作为一种症状分类被普遍接受。弗洛伊德详细阐释了强迫症发生的替代是如何发生,以及发生的动机来源于自我防御不相容的观念,导致被移置的表现与不相宜的情感产生错误联结,从而让强迫症的仪式行为显得无可理解。
拉康依旧回归于弗洛伊德,只不过他用了更哲学化的语法来阐释:强迫症是存在向主体的拷问,主体回应的方式是一遍遍合理化他的存在,“要存在还是不存在?”我们看到了强迫症面临着罪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