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巴蜀平原从这里出关,南方丝路在这里休整,红军长征经这里北上

2021-04-24 10:20阅读:
巴蜀平原从这里出关,南方丝路在这里休整,红军长征经这里北上
多次经过雨城,一直没有到达上里,通常都是往西藏方向走,而上里可能刚好是反方向,这次是计划好了,从成雅高速下来,往北30多公里,穿过碧峰峡一段曲折的山谷,直奔上里古镇而去。
巴蜀平原从这里出关,南方丝路在这里休整,红军长征经这里北上
一个多小时就进入上里的区域了,川西半高原地带油菜花还在地里摇曳,根据古镇的布局,这里应该是早年的村口,一面石英红砂岩石的“双节孝牌坊”矗立醒目,脊顶下正中精雕着“圣旨”二字,建于清道光年间,是清廷为褒扬上里韩家姑媳二人守节立的,迎面的牌坊仿佛拉开了古镇的历史。
巴蜀平原从这里出关,南方丝路在这里休整,红军长征经这里北上
沿古镇陇西河道路的第一座桥头是一座文峰塔,又称字库塔,建于清同治五年,塔下有字纸炉,为上里古代官宦人家和文人燃烧字纸之用,可见早年这里文风鼎盛。
巴蜀平原从这里出关,南方丝路在这里休整,红军长征经这里北上

这座夯实的石桥建于清乾十四年,为三卷拱桥,桥下东西两端各有一人行道,桥上、桥下皆可通行,又称清代立交桥。这里开始进入古镇的中心区域了,见天色已晚,先去找一家合适的客栈安顿好,打算住下后明天慢慢逛。
巴蜀平原从这里出关,南方丝路在这里休整,红军长征经这里北上
清晨起来, 陇西河畔飘起薄薄的迷雾,春天的雨水还没有到来,背着箩筐的村民走过半干的町步,像古镇流动的风景。与繁华的江南古镇相比,上里更多的是乡间的感觉,不象周庄或者阆中那样的游人如织,可以在寂静中徜徉,在山水掩映中的田园里出神。
巴蜀平原从这里出关,南方丝路在这里休整,红军长征经这里北上
上里东接名山、邛崃,西接芦山、雅安,坐落于四县交接之处, 古名“罗绳”,古道上的驿站、关隘之意,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是巴蜀平原通往外民族地区的关卡之一。
早期的民族中主要以本地土著的巴蜀民族青衣羌人为主,由于南方丝绸之路的不断繁华,常有外地民族来此定居,从先秦到明清间,上里曾有几次大规模的移民,尤其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移民,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和域外文化,同当地文化融合,河岸边建起了许多明清风貌的吊脚楼式建筑。
巴蜀平原从这里出关,南方丝路在这里休整,红军长征经这里北上
以“二仙桥”为代表的8座古石桥历史悠久,风格各异。二仙桥建于清乾隆年间,桥为高卷拱单孔石桥,桥面两侧有石栏,周围山峦、河水、田野相映,有江南水乡美景之感。
巴蜀平原从这里出关,南方丝路在这里休整,红军长征经这里北上
上里居于两河相交的夹角内,民间传为“财源”汇聚的宝地。古镇内的建筑格局和建筑风格以明清时期为主,多为青瓦民居,街道呈“井”字布局,都不宽,两边全是老式的铺面。
巴蜀平原从这里出关,南方丝路在这里休整,红军长征经这里北上
这里还是川剧发源地之一,街中心有宽展的戏坝子,原有的二重檐歇山顶戏楼,古戏台由石木构建,雕龙画凤,栩栩如生,是川中场镇不多见的巧妙设计。至今,川剧戏班安庆科社、群玉科社还经常在这里演出。古镇还曾作为《聊斋志异》《山那边好地方》《今夜不回家》《被告山杠爷》等影视剧的外景地。
巴蜀平原从这里出关,南方丝路在这里休整,红军长征经这里北上
穿过石板铺就的街巷,是一片开阔的广场,这里是古时上里大户人家韩家建筑群,大院始建于清代嘉庆年间,院内雕刻历经三代人才完成,现有一老人坐在门口,是古镇唯一收门票的地方,大概还是属于私家宅院。
古镇早年有韩、杨、陈、张、许五大家族群聚,俗称“五家口”,他们各有千秋:韩家银子(官商钱多)、杨家顶子(官宦世家)、陈家谷子(屯粮大户)、张家棍子(骨科习武)、许家女子(漂亮勤劳),过往的故事肯定很精彩。
巴蜀平原从这里出关,南方丝路在这里休整,红军长征经这里北上
在古镇的河边桥头,一面面殷红的石刻尤为醒目,1935年至1936年间,红军在上里古镇驻扎,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在河岸刻下七十多幅石刻标语,红军离开后,当地群众用石灰和泥土将石刻标语覆盖保护起来,使这批珍贵的革命文物得以保存。
巴蜀平原从这里出关,南方丝路在这里休整,红军长征经这里北上
古镇境内尚存的红军石刻,是雅安市境内尚存红军石刻标语最多的一个乡镇,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今天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实物教材,古镇的红色记忆。
巴蜀平原从这里出关,南方丝路在这里休整,红军长征经这里北上
古镇磐安街的一家“红军饭店”的食客最多,昨晚的晚餐就吃在这里。当年在上里加入红军的战士后代,开了这家有纪念意义的饭店,菜名特别有象形含义:“穿越大草地”是豆渣拌酸菜,“翻越夹金山”是甜烧白撒白糖,“抢夺泸定桥”是排骨,既生态,又能让顾客在吃的过程中忆苦思甜。我另外点了一条雅鱼,8年前在雅安市区吃的是清汤砂锅,今天在上里古镇做红烧。
巴蜀平原从这里出关,南方丝路在这里休整,红军长征经这里北上
逛了一圈,早餐最合适的是上里特产“挞挞面”,它的名字来自它特殊的制作工艺。“挞”在四川方言里是摔、打的意思,老板在店门口现场手工制作,用新鲜面块,在案板上甩打,最终成厚薄均匀,宽窄适宜的面条,再放入大锅宽水煮。 面条出锅后,配上各式臊子汤卤调味,我选了一碗牛肉“达达面”,面细滑,汤料臊子浓郁,唇齿留香。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