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方言是继承元明清古白话而发展形成的,其中吸收了一些蒙古语词汇。如称杀为“哈喇”、突然为“忽喇巴”、聊天为“倒喇”、贼为“忽拉盖”、走为“压步”等。
“忽拉盖”一词被吸收进汉语是元代的事情,元明戏曲中多写作“虎剌孩”、“忽剌孩”或“忽剌海”等。如关汉卿《哭存孝》剧一折李存信白:“若说我姓名,家将不能记,一对忽剌孩,都是狗养的。”
明人所著《华夷译语》对蒙古语多有注译,其人物门曰:“贼,虎剌海。”《元史语解》卷二宫卫门也说:“呼拉干齐(齐,蒙语“人、者”的意思),捕盗人也。”可见“虎剌孩”、“忽拉孩”或“呼拉干”等,在蒙古语中原义为贼和强盗。但上例元曲中的“忽剌孩”,已不取该词本义,而是一个发展了的辱骂词语,可解释为骗子、小蝥贼、老匹夫、大胆狂徒、坏东西等等,与现在包头方言中的含义大致相同。“忽拉盖”还可以略作“忽拉”,并与汉语组成新的“民族团结”词汇,如贼里忽拉、贼眉忽拉眼等。
另外,“压步”在蒙语里本是“走”的意思。进入汉语后,先是缩略为“压”,后经融合重组,成为“压马路”一词之滥觞。再有,“讨劳盖”是蒙语“头”、“脑袋”的原始音译,后经乔装打扮,变成了今天的“天灵盖”。
包头方言吸收蒙古语词的形式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