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望海潮·安平桥》庄灿煌


《望海潮·安平桥》庄灿煌
波平如镜,青芜似画,玉龙五里柔情。芳树蝶迷,蒹葭鹭舞,水心梵呗声声。白塔点才灯。不肯去宋将,来客心倾。相约晨霞,幻里图画结诗盟。
前贤伟业留名。念千帆万贾,潮落潮生。慷慨抗倭,从容捉鸭,鸿江犹记曾经。风似剑戈鸣。闹中秋博饼,正月儿明。看望高楼炮眼,明俨两安平。


注释:
望海潮,词牌名。以柳永词《望海潮·东南形胜》为正体,双调一百七字,前段十一句五平韵,后段十一句六平韵。代表作有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秦观《望海潮·洛阳怀古》。
安平桥:安平桥(Anping Bridge),曾用名五里桥、西桥、安海桥,是中国福建省泉州市境内连接晋江市和南安市的一座桥梁,是世界上中古时代最长的梁式石桥,也是中国现存最长的海港大石桥,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享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
安平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安平桥竣工投入使用;明清两代曾多次重修;民国17年(1928年)1月,因安平桥毁坏,踊跃募捐,重修安平桥;1981年2月,安平桥依原状进行全面翻修开工;1985年5月,安平桥翻修竣工;2007年底,安平桥抢险加固工程开工;2009年7月24日,安平桥抢险加固工程验收投入使用。
安平桥地处晋江市安海镇与南安市水头镇交界的海湾上,扼晋江、南安两地水陆交通的要冲。地理坐标为北纬 24°30' ~ 25°56 ,东经117°25' ~119°05',该桥东起兴安路,上跨安海湾,西至水头街,桥梁全长2255米。
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由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成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6处世界遗产,安平桥是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之一。
与此同时,会议决议认为,此项目所包含的交通、生产和商贸等22个遗产点,共同促成泉州成为东亚和东南亚贸易网络的海上枢纽。至此,我国世界遗产总数为56项。
此外,本次泉州申遗的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包括:九日山祈风石刻、市舶司遗址、德济门遗址、天后宫、真武庙、南外宗正司遗址、泉州府文庙、开元寺、老君岩造像、清净寺、伊斯兰教圣墓、草庵摩尼光佛造像、磁灶窑址、德化窑址、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洛阳桥、安平桥、顺济桥遗址、江口码头、石湖码头、六胜塔、万寿塔。
青芜:指杂草丛生的草地。唐·杜甫《徐步》诗:“整履步青芜,荒庭日欲晡。”


玉龙五里: 玉龙指安平桥。安平桥是中国现存古代最长的石桥,是古代汉族桥梁建筑的杰作。位于中国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安海镇和泉州市南安水头镇之间的海湾上。享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安海镇古称安平道,由此得名;又因桥长约5华里,俗称五里桥。安平桥属于中国古代连梁式石板平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历时十四年告成。明清两代曾多次重修。该桥是中古时代世界最长的梁式石桥,也是中国现存最长的海港大石桥,显示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桥梁建造的辉煌成就。1961年安平桥成为国家第一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据介绍世界名桥的相关资料显示,安平桥有三个世界第一:世界最长的石桥;世界用石料量最大的石桥;世界上唯一的在一条长桥上因水势不同而采用三种不同桥墩的古桥。
安平桥的桥体横跨东西走向,是花岗岩石料构筑的梁式石桥,全长2255米,为世界上最长的桥梁。安平桥有疏水道362孔,桥墩361座,桥板2308条,整个工程包括桥栏、桥台及附属建筑等需石材45000立方米。

水心梵呗声声:桥中间水心亭,是桥建成时所建,后几经废毁,几经重建,现存建筑为清同治五年(1866年)重建。庙前石柱上刊刻着著名的对联:“世间有佛宗斯佛,天下无桥长此桥”。庙里供奉观音菩萨,人称中亭佛祖。但见香火点点,烟雾缭绕,阵阵梵音从寺中飘荡而出,谛听着这清净自在的佛乐,令人恍然有出尘之想。


白塔点才灯:白塔是安海的标志性建筑之一,高22米,五层六角,原名“瑞光塔”,是安平桥的附属建筑。安海有个“白塔点灯”的风俗,每隔60年点一次灯,据说每次点灯,第二年安海总能有人金榜题名,明代时,安海就有进士21人,举人71人。
“白塔点灯”不是年年都可以点的,只能在庚寅年(虎年)点,每一个甲子点一次,有人认为这与白塔的风水位置、建塔的方向和时间有关。
上一次“白塔点灯”是2010年,第二年安海真的出了一个泉州理科状元,四人被清华、中科大、上海交大免试录取,晋江市高考第一名、第二名都是安海人;下一个“白塔点灯”时间是2070年,上上一次则是在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
不肯去宋将:传说,在安平桥建成时,佛祖为了保证安平桥的长治久安,特派两名将军驻扎中亭前。将军们威武无比,日夜坚守了八百多个春秋,直到有盗贼把他们偷走,但是两位将军到了石井江中,一直兜圈,不愿离开,后来他们把将军送回安平桥,自此安海民间流传有“普陀山有不肯去观音,安平桥有不肯去石将军。”
石将军身高约1.6米,是宋代原物,从石雕像五官可以看出,南宋时期的闽南人与现代闽南人的外貌特征很相似,高颚骨,宽脸颊,低鼻梁,宽鼻翼,下巴宽厚。雕像做工精细,栩栩如生。
这两尊石将军曾两次被盗,但都转危为安,人称“不肯去石将军”
第一次被盗发生在1993年,两尊石将军都已经装船了,准备偷运去台湾,似乎是将军显灵,船行至石井海面时竟然在原地打转,原来贼人想把石将军直接推入大海,但又心有余悸,只好又将石像运回来,匆匆放在安水公路旁。
第二次被盗是1994年,贼人也是联系了台湾买家,定金也收了,他们这次从漳州龙海出港,船开出不远就遇到台风了,只好返航,将这两尊石将军藏在乡下一间对方柴草的杂物间,不料台风将杂物间的门吹走了,因而被人发现,石将军才又回到他们的工作岗位。
前贤伟业留名:主要指安平桥兴建的“功臣”,有六个人不能不提,即祖派、黄护、智渊、赵令衿、黄逸和惠胜。
据碑刻、文献记载,明清著名的将军郑芝龙、施琅、蓝理等也参与过安平桥修缮。《水心亭记》碑为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立,碑首篆刻“水心亭记”四字,碑文记载崇祯十年(1637年),时任潮漳副总兵右都督的郑芝龙奖倡重修水心亭之事。今碑立于安平桥中亭;《施琅捐修安平西桥碑记》碑为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立,碑中记载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平台凯旋,捐俸修造安平桥、顺济桥和浮桥的史实。
1938年,弘一法师由漳州经同安梵天寺走过安平桥来到安海,就驻锡五里桥上的水心亭澄渟院,达一个月之久。在水心亭澄渟院期间,弘一法师书写条幅数百广结善缘。他将自己的居室亲题命名为“澄渟院”,并撰下“如来境界无有边际,普贤身相犹如虚空”“戒是无上菩提本,佛为一切智慧灯”等楹联。弘一法师多次应邀在金厝祠堂向安海民众讲佛经,后辑为《安海法音录》一卷,传为佳话。
南宋朝散大夫、理学家吕大奎被名儒邱葵誉为“泉南名贤,紫阳高弟。造诣既深,践履复至”,著名政治家文天祥更是在吕大奎抗元殉难后,为其题字“朱后文先”,吕大奎在中国理学研究上的成就之高可见一斑。吕大奎也曾作《过安平渡》一诗曰:“此日江山倍有情,怒涛万顷一书生。丹诚欲挽东流水,古渡安平恨不胜。”似乎想要道尽无力挽救大宋江山的悲哀怨恨之情。
明代安海人、衢州府同知黄伯善是位“天资粹美、学力高迈”之人,曾著有《菊山文集》,其诗学擅一时之宗派。安平桥与安平东桥都建于南宋,以“双桥跨海”的景观成为安平八景之一。黄伯善曾作《双桥跨海》描绘此景曰:“王孙驱石作天津,乌鹊鼋鼍语不真。潮落潮生皆逆旅,石亡石在等微尘。纵然题柱非吾事,岂必济川尽古人?天意欲教金锁断,为歌松柏诉江神。”其中的“潮落潮生皆逆旅”也成为一时名言。另有一首《西桥水心亭》,则是黄伯善歌咏安平桥水心亭丽景的诗赋。
明代南京工部右侍郎、晋江人何乔远亦留有《秋日安平八咏 其四》曰:“西桥五里海门遥,小阁观音压岸腰。陡见莲花清宿淤,拍天白雪是秋潮。”来描写秋日的安平桥风光。
清代道光年间的贡生施钰,后来曾任台湾彰化盐课大使,著有《石房樵唱》四卷。他也有《安平怀古》诗篇:“往事低徊慨正深,兴修义举纪南浔。月斜老寺惟钟磬,风递环溪自古今。故苑莺花羁客梦,荒碑苹藻孑民心。夕阳遥下西桥外,听尽啼鸦杂暮砧。”则呈现安平桥另一番景象。
到了近现代,安平桥上同样名人纷至沓来。1920年,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受孙中山之托,到闽南召陈炯明回粤讨伐桂系军阀,路过安海时填了一首《黄金缕·抵安海感赋》,全词情景交融,浑然天成:“五里长桥横断浦,不度返乡,只度离乡去。剩得山花怜少妇,上来椎髻围如故。冉冉斜阳原上暮,罂粟凄迷,道是黄金缕。彩旆红旗招展处,几人涕泪悲禾黍。”抒发了自己忧国忧民之情。
1962年,中国现代著名学者、社会活动家郭沫若偕夫人于立群到安海考察郑成功史迹,并参观安平桥,曾亲笔题写《咏五里桥》七言律诗一首:“五里桥成陆上桥,郑藩旧邸纵全消。英雄气魄垂千古,劳动精神漾九霄。不信君谟真梦醋,爱看明俨偶题糕。复台诗意谁能识?开辟荆榛第一条。”借“咏五里桥”来歌颂郑成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千帆万贾:安海地处晋江与南安的交界处,扼晋江、南安水陆要冲,是古代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商贸重镇。当时,安海港海交贸易非常繁荣。桥未建时,只能靠船。

慷慨抗倭:明嘉靖戊午年(1558年)端午节,在安平桥上曾爆发了一场惨烈的抗倭保城战。
从容捉鸭:晋江安平桥水上捉鸭比赛:“弄潮人”踏过从千年古石桥——安平桥桥墩伸出水面的、涂抹油脂的长竹竿,走到末端探笼取鸭。相传这是郑成功在安海港操练水师的史俗演变,极具挑战性和趣味性。
当年,郑成功为了加强战士们在水上的战斗能力,每年都在端午节的时候举行一种名叫“水上捉鸭”的比赛,久而久之,就变成了端午节的一项民俗。CCTV4《走遍中国》曾经播出过。
俞大猷和戚继光于明朝嘉庆42年在这里统率军民堵海口,痛歼倭寇。安海是民族英雄郑成功从小读书、成长的故乡。清朝初年,郑成功曾在这一带建立抗清基地,操练水兵。
中秋博饼:博饼:博饼(跋饼),是闽南人几百年来独有的中秋传统活动,是一种独特的月饼文化,也是闽南人对历史的一种传承。相传,中秋博饼,是郑成功屯兵厦门岛时为解士兵的中秋相思之情、激励鼓舞士气,命部将洪旭发明的。于是,一代一代传下来,就成了如今闽南地区独具特色的民间习俗。
望高楼炮眼: 望高楼系拱形门的两层石牌楼,俗称“隘门”,清同治三年(1864年)重修,东西朝向,两层楼阁式,砖石结构,铺设楼板,下为拱门,桥从拱门通过。楼上嵌有楷书“望高楼”、“金汤永固”等石匾额和石刻,是清同治三年甲子仲冬重修时黄章烈所题。望高楼的另一面朝西,门上一方石匾题有“寰海镜清”。
小楼砖壁上可以看见几个方形“炮眼”。 清朝初年,郑成功曾在这一带建立抗清基地,操练水兵,并从对面金门东渡,将侵略台湾的荷兰殖民者赶走。他们骁勇善战,率领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南征北战,收复宝岛台湾。当年,他们就是站在“望高楼”上指挥将士们进行战斗的。
历史不仅证明台湾属于中国,更见证着台湾与福建、晋江、安海是血肉相连的。郑成功渡海远征台湾逐走荷兰人后,为纪念他的家乡和母亲,就把荷兰人的统治中心,热兰遮城(Zeelandia)的所在地大员,改名为安平,就是现今台湾的台南市安平区。
明俨两安平:明俨指郑成功。郑成功(1624年8月28日—1662年6月23日) ,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大木。 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 汉族,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因蒙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并封忠孝伯,世称“郑赐姓”、“郑国姓”、“国姓爷”,又因蒙永历帝封延平王,称“郑延平”。
郑成功在世38年,自明崇祯三年(1630年)7岁回国定居,到清顺治十二年、明永历九年(1655年)毁其居第,全师退驻金厦,在安平生活、读书、战斗长达25年。而这时距他过世,只有不到7年的时间。可以说,郑成功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晋江的安平。虽然郑成功的诞生地在日本,祖籍是南安石井,但对郑成功来说,真正的故乡是安平。活在西岸的安平镇,死在东岸的安平镇,生死两安平,意义是极深远的。郑成功这一定夺,把大陆的印记烙在宝岛上,并随汉人开发台湾,一路向北,至今的基隆还有以“安海”命名的街区;郑成功这一抉择,在海峡两岸系起了紧紧的纽带,不论相隔多远,不论分离多久,台湾与大陆的“五缘”关系,任何人也割裂不了!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