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兰陵王·万寿塔》庄灿煌
《兰陵王·万寿塔》庄灿煌
骚人曰。碍日含风塔兀。清幽境,多幻云霞,滚滚银涛盛风物。看柔橹几叶。飘忽。潮声不绝。舟人望,关锁塔明,便甚疑风水之说。


记姑嫂情切。望幽草萋青,深海恢阔。大风号怒寒如铁。愁空天无雁,浮槎缥缈,归路风浪起白雪。恨冷云千叠。

芳洁。寸心裂。看地哭天悲,伤心明月。天涯勇闯乡愁活。喜闽台同根,成神未歇。而今繁华,料姑嫂,共欢悦。


注释:
兰陵王:,词牌名,又名“大犯”“兰陵王慢”等。以秦观词《兰陵王·雨初歇》为正体,三段一百三十一字,前段十句六仄韵,中段八句五仄韵,后段九句六仄韵。代表作有辛弃疾《兰陵王·恨之极》、周邦彦《兰陵王·柳》等。
万寿塔:万寿塔在石狮市宝盖山(又名“大孤山”,明·黄克晦诗曰:“乱嶂江边出,大孤山最孤”),又称“姑嫂塔”,“关锁塔”。它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万寿塔背靠泉州湾,面临台湾海峡,有关锁水口、镇守东南的气势,所以又叫做“关锁塔”。南宋时期,泉州港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港口之一,对外贸易十分繁荣,与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生意往来。当时万寿塔成为了海上行船的航标。
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僧介殊建,是福建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关锁烟霞是古泉州十景之一。
第二层的门额上刻“万寿宝塔”四个字。万寿塔是仿楼阁式的空心石塔,高21.65米, 底宽20米,八角形,五层五檐,用花岗岩石砌筑而成,起航标作用。清康熙元年(1662年)仲春,又修建塔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秋,雷震,击毁姑嫂塔芦尖。十九都、二十都倡修,至四十三年(1778年)落成。
又名关锁塔。它背靠泉州湾,面临台湾海峡,有镇南疆而控东溟之势。《泉州府志》载:“泉城关锁水口之镇塔也,高出云表,登之可望商舶来往。”
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由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成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6处世界遗产,万寿塔是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之一。
与此同时,会议决议认为,此项目所包含的交通、生产和商贸等22个遗产点,共同促成泉州成为东亚和东南亚贸易网络的海上枢纽。至此,我国世界遗产总数为56项。
此外,本次泉州申遗的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包括:九日山祈风石刻、市舶司遗址、德济门遗址、天后宫、真武庙、南外宗正司遗址、泉州府文庙、开元寺、老君岩造像、清净寺、伊斯兰教圣墓、草庵摩尼光佛造像、磁灶窑址、德化窑址、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洛阳桥、安平桥、顺济桥遗址、江口码头、石湖码头、六胜塔、万寿塔
骚人曰。碍日含风塔兀:明·朱梧《登姑嫂塔》:千寻碧玉削芙蓉,碍日含风四五重。
明·黄克晦《姑嫂塔咏》:绝顶芙蓉塔,空怜结构劳。影孤悬碧汉,风格壮寒淘。元气苍苍阔,冥心杳杳高。时闻环佩响,二女出游遨。
姑嫂塔突兀孤峰,凌空独悬。
清幽境,多幻云霞,滚滚银涛盛风物:海拔209米的宝盖山。这里环境清幽,面临沧海,云霞变幻,是泉州城外的著名景观。登之可远眺沧海,俯视石狮全景,为“泉州八景”之一,号称“关锁烟霞”。
银涛:1.银白色的波涛。宋 杨万里 《已至湖尾望见西山》诗:“好风稳送 五湖 船,万顷银涛半霎开。” 清 叶廷琯 《吹网录·念奴娇第二阙为在建康时作》:“汹涌三江,银涛无际,遥带五湖深。”
2.指云海。明 王世贞 《荆玉篇》:“煜煜阳乌升碧汉,亭亭魄兔浴银涛。”
柔橹:谓操橹轻摇。亦指船桨轻划之声。唐 杜甫 《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别十二判官》诗:“柔櫓轻鸥外,含悽觉汝贤。”一本作“ 柔艣 ”。 宋 萧立之 《第四桥》诗:“一江秋色无人管,柔艣风前语夜深。”
舟人望,关锁塔明,便甚疑风水之说:史书记载,介殊有感于宝盖山位于晋江东南滨海风口、水口交接处,古人认为“风水”关乎一方之灵气,决定人文之兴衰。于是,介殊募缘兴建此塔,作为“关锁(风)水口”镇塔之用,遂命名为“关锁塔”,又名“万寿塔”。
风水之说,姑妄言之,姑妄听之。
万寿塔更大的价值并不在于“风水”之说,而在于其独一无二的航标功能,《闽书》对此有明确阐释:“高出云表,登之可望商舶来往”。石狮市地势南高北低,最高的丘陵地就是海拔209米的宝盖山,在这建设航标塔是绝佳选择,“如果乘船在泉州湾入海口处的广阔海面,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万寿塔。”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万寿塔默默地为无数进出泉州湾的中外船舶指引航路。
万寿塔的航标功能在历代中得到延续,明代《武备志》收录的《郑和下西洋航海图》绘制有“万寿塔”图标。明代祝允明《前闻记·下西洋》记载,宣德八年,郑和下西洋船队由王景弘率领返航,六月十日,“望见望郎回山(即宝盖山)。”这是万寿塔作为郑和下西洋船队返航航标塔的历史记录。


到了清朝中期,章巽收藏的《航海图》清晰标有“姑嫂塔”(即万寿塔)图标,并注明它是船舶进入泉州港的引航标志。它与成书于18世纪的航海图书《指南正法》的描述相互印证,说明万寿塔作为泉州港外海航标的功能一直得到延续。道光元年绘制的《霞泽乡地图》,也标注“万寿塔”图标。当时朝廷已经正式开放泉州蚶江港与台湾彰化县鹿港对渡通商。该地图即注明台湾商船进入泉州港时,以万寿塔作为导航标志。
记姑嫂情切:对于“关锁塔”,闽南民间更习惯称之为“姑嫂塔”,它不仅显得亲切自然,而且流传着一个凄凉的故事:
传说很久以前,闽南天旱,庄稼颗粒无收,一位名叫海生的穷人被迫离别新婚妻子和心爱的妹妹,远走南洋,约定三年后回来相会。穷哥哥往南洋后,姑嫂俩天天爬上宝盖山,垒石登高,远眺大海归舟,盼望亲人回家团聚。转眼三年期到,穷哥哥乘船回来,姑嫂俩在山上看到哥哥的船已近海岸,谁知忽然刮起狂风、下起暴雨,一阵惊涛骇浪把穷哥哥乘坐的大帆船打翻了。穷哥哥葬身大海,姑嫂俩喜尽悲来,纵身跳入山崖。人们为了纪念她们,就在姑嫂二人垒石登高的地方建起这座“姑嫂塔”。
许多人只是在解释“姑嫂塔”一名由来的时候,提起这个凄美的故事,而且仅仅把它当作一个古老的传说。其实,这个传说是闽南华侨史的一个缩影。因为,明代泉州著名史学家何乔远在他的文集《镜山全集》中提到,早年华侨“皆背离其室家,或十余年未返者,返则儿子生育至不相识。盖有新婚之别,娶以数日离者”。流传于闽南及东南亚地区的“姑嫂传奇”不同于一般的民间故事,它更是早年侨乡人民苦难生活和悲惨遭遇的缩影。当年,先民们横渡大海,开发台湾,移民东南亚,莫不以姑嫂塔为导航。当姑嫂塔影逐渐从人们视线中消失之际,即是游子远离故土之时,不觉令人黯然神伤,潸然泪下。若是远航归来,当姑嫂塔俊俏的身影依稀可见之时,又曾令多少海外游子悲喜交集,热泪盈眶。因此,姑嫂塔被海外游子视为故乡“摇篮血迹”的象征,令他们魂牵梦萦,挥之不去。可以说,姑嫂塔是全国罕见的与华侨华人及台港澳同胞结下血肉情缘、被视为故乡象征的一座亲情之塔,具有特殊的文化价值。


“姑嫂传奇”的故事早在明代已基本定型,广为人知。何乔远《闽书》记载:“昔有姑嫂嫁为商人妇,商贩海,久不至,姑嫂塔而望之,若望夫石然。”虽寥寥数浯,但传奇故事的人物、主要情节已经包括在内。若仅以《闽书》成书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计算,“姑嫂传奇”故事定型至今将近400年,而它的起源则应更早。

姑嫂塔不仅是闽南侨乡的象征,也是闽台两岸一家亲的缩影。清代,随着蚶江鹿港对渡的兴起,石狮与台湾的航运交通日益繁盛。“姑嫂塔”传奇述说的“姑嫂”形象,从一个勤劳勇敢的群体,浓缩成为“顾家兴业”的文化意念,逐渐演变成闽台民众虔诚礼拜的“祈福旺家”的乡土保护神。
恢阔:宽阔;弘大。晋 葛洪 《抱朴子·微旨》:“虽告之以无涯之浩汗,语之以宇宙之恢阔,以为空言,必不肯信也。”
空天无雁:指没有书信。
浮槎:木筏。指木船。唐 韦应物 《龙潭》诗:“浪引浮槎依北岸,波分晓日浸东山。”
芳洁:芳香清洁。晋 陶潜 《感士不遇赋》:“虽怀琼而握兰,徒芳洁而谁亮。”
天涯勇闯乡愁活 :这座“用生命凝望”的宝塔,确然见证了侨乡人民勇闯天涯的艰辛、奋勇打拼的刚毅。因此,姑嫂塔也成为承载着许多“番客”乡愁的精神载体,成为海外侨亲精神家园的航标。因而,“华侨出洋,每见塔影沉海,即感离乡远去,无不潸然落泪。逢返梓,则喜登舱远眺,见姑嫂塔浮于海面,知故乡将近,则无限欢欣。”
喜闽台同根,成神未歇:李国宏介绍说,台湾姑嫂信仰文化起源于清代嘉庆年间,信仰文化伴随移民开垦台湾的进程传入。与石狮移民开发、建设台湾的历史背景相吻合。石狮宝盖山姑嫂塔奉祀“姑嫂”神像,起源于宋代绍兴年间(1131—1162年),延续至清代。姑嫂塔内保留一件清代石香炉,可作为石狮曾经流行“姑嫂信仰”崇拜的佐证。
闽台学者的研究表明,台湾流传的“姑嫂神”信仰几个关键要素,都比较明确地指向其信仰的源头来自石狮宝盖山姑嫂塔。根据台湾著名导演田家玄提供的信息表明,台南后壁乡后廍村正心堂,奉祀金府千岁、杨府千岁、福德正神、张府妈祖(张兰)、吴府妈祖(吴秀梅)。其中,张府妈祖和吴府妈祖被尊为“姑嫂神”。据说,后壁乡黄姓先祖于清代从泉州迁徙台南开垦,奉请从宝盖山姑嫂塔分灵的“姑嫂金身”随船护驾来到台南。相传,凡遇凶灾之年,“姑嫂”随即化身拯救民众。
类似的故事也在台湾云林县流传。根据多次为闽台对渡暨蚶江海上泼水节活动牵线搭桥的台湾文化人士蔡崇熙介绍,清代嘉庆十八年(1813年),福建晋江移民迁徙台湾云林开垦,携带“姑嫂金身”作为保护神,庇佑航海平安,小姑吴秀梅,大嫂张兰,相传为泉州人。夫君航海在外,姑嫂两人登山望海,盼望亲人回航,日久坐化成神。时常显灵,救民疾苦,保佑航海顺利。民众遂在云林县土库乡建造“圣安宫”,奉祀来自祖家的“姑嫂神”。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