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龟兹古国传世珍宝】舍利盒龟兹乐舞图详解:日本大谷探险队遗物
2013-09-12 07:46阅读:
7世纪 唐代 全高32.3 cm 盒盖高 14.0 cm
盒盖直径 38.3 cm
舍利盒部高 27.3 cm 直径 37.3 cm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 文/
隆日编译整理
这件珍贵的龟兹舍利盒是日本大谷光瑞探险队的渡边哲信和掘贤雄于1903年在新疆库车的龟兹古国的苏巴什佛寺遗址西寺所发现带回日本的。刚发现时仅是一个普通的舍利盒。舍利盒为木质,盒身被红、灰白、深蓝三种颜色覆盖,盒内仅存骨灰,外形没有什么特殊之处。然而,到了1957年,有人对此盒进行研究时偶然发现,这个
舍利盒的颜色层内竟然有绘画痕迹。剥去表面颜料,显露出盒上绘制的图像——精美的龟兹乐舞图。
龟兹乐舞,古今闻名,唐朝犹为盛行,但从未见到过形象化的记载。舍利盒身周围绘有一组形象极为生动的乐舞图,是惟一的见证.是一件十分罕见的反映龟兹音乐舞蹈(歌舞戏)艺术的珍贵形象资料,也是龟兹当时社会世俗生活的真实写照。龟兹舍利盒乐舞图的再发现,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从舞蹈者头戴的各种面具和乐舞的气氛等特点来看,这是一幅典型的龟兹“苏幕遮”乐舞图,舍利盒上所绘内容,是古代西域地区著名的歌舞戏乞寒胡戏。图中所绘乐舞图,不仅为史料中所记述的“苏幕遮“增添了新的佐证,而且对当时龟兹服装、服饰、鞋帽及习俗,皆有形象的描绘.玄奘大师在《大唐西域记》中,也对龟兹乐舞给予了极高评价。这件舍利盒对于了解古代龟兹地区的世俗生活、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都是不可多得的实证。是如今传世的龟兹古国的无价稀世珍宝。
(点击放大欣赏细节)
舍利盒展开图---龟兹乐舞图
这是舍利盒上描绘的龟兹乐舞展开图;从展开图中可以看出,乐舞图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一男一女手持舞旗(或为幡幢)为先导。第二部分依次是6个手牵手的舞蹈者和两个持舞棍独舞者。第三部分是一组由8人组成的乐队,最后是一持棍独舞者在作旋转动作,其左右有3个儿童助兴,整个画面由21人组成。从舞蹈者头戴各种面具和乐舞气氛威武雄壮等特点来看,这是一幅典型的龟兹'苏幕遮'乐舞图。
一男一女手持舞旗(或为幡幢)为先导
依次是6个手牵手的舞蹈者和两个持舞棍独舞者。
六个舞蹈者及两个持棍独舞者,均头戴各式假面具,身着甲胄般的彩色舞服。头戴各式假面具的形象依次为:披肩方巾的英俊武士;盔冠长须的威武将军;竖耳勾鼻的鹰头;浑脱尖帽的人面;竖耳勾鼻的鹰头和戴兜状帽子的老者。两个持棍独舞者中,前一个面孔颇似猴子,后一个头部画面糊,但仍可能是竖耳猴面,这二人都拖着长尾巴,显然装扮的是动物形象。头戴各式假面具,正是这幅乐舞图最突出的特点。六位舞者为三男三女,他们男女交错互相手牵手,惟第五位女舞者与前后二男用布帛相连。舞者姿态优美。前四位舞者两人一组面对互视交流,后两位舞者正在与舞棍的独舞者交流。舞者腿部姿态各异,有的做“端腿”,有的做“旁吸腿”,有的做“弓箭步”。
8位乐师组成的阵容强大的乐队,前面由两个儿童抬着大鼓,
一位鼓手全神贯注地舞槌击打,指挥着全乐队的演奏。
后面的乐手率相起乐,边奏边作神情交流,竖箜篌的演奏者将尾杆插入腰带内,记录了当时行走表演的情状。随后是演奏凤首箜篌、排箫、鼗鼓者,最后一名乐手对压后的独舞者高举铜角,奏出响亮的乐曲,使热烈雄浑的歌舞戏的气氛达到了最高潮。三个童子围绕左右,击掌雀跃,大约是在为这猴面独舞者精彩的压轴戏而喝彩吧,乐舞图上的乐队由八人组成。
舍利盒盖部分
除了以上舍利盒上所绘精美的龟兹乐舞图外,在舍利盒盖上还绘有精美的彩绘四身“迦陵频伽”供养图。
此盒为盛佛教僧侣骨灰的容器.通体木质,盒体外贴敷一层粗麻布,再用白色打底,然后绘画,画的上面还涂了一层透明材料,制作十分精巧。上有圆锥形盒盖。盒盖上彩绘四身“迦陵频伽”(佛教中能发妙音的鸟,演化为会乐舞的拟人鸟)。均为跪式。有二童子背有翅膀,一人吹筚篥,一人弹竖箜篌。另二童子身披蝉羽式天衣,一人弹曲颈琵琶,一人抱着类似五弦琵琶的弹拨乐器。分别跪于联珠纹组成的四个圆圈内。四身童子全身赤裸,颈带串珠,手执乐器,神态天真祥和,造形丰满优美。将四童子绘于舍利盒上,也是为了供养之用。佛教非常重视对佛和菩萨的供养,而使乐供养是主要的内容之一。这具舍利盒里装的虽不是佛骨,但也可能是高僧骨灰,从佛教教义来看,实际上也是对佛祖的供养。全图虽然具有浓厚佛教色彩,但这些童子所持的龟兹乐器和外来乐器,却反映着龟兹乐舞的实况,表现出鲜明的龟兹世俗生活的图景。
【玄奘与龟兹乐舞】
公元628年(唐贞观二年)初春的一天,龟兹国王率群臣和僧侣在城东门外热烈欢迎高僧玄奘。这天正逢“行像”节,龟兹城披上节日盛装,国王、王后和玄奘坐在城门上搭起的篷帐中,一座高3丈的巨大佛像立于4辆车上缓缓驶来,国王脱下王冠,赤脚跪拜,玄奘率众僧侣合掌迎候。这时城门上鼓乐高奏,王后和宫女从城门上撒下五彩缤纷的花瓣。百姓们跳起热烈欢腾的“乞寒舞”。人们围着水桶狂舞,以清水互相浇泼。舞时人们把水洒向天空,象征着雨从天降。筚篥、羯鼓、箜篌、琵琶齐奏,使舞蹈场面更加热烈。
龟兹乐舞,使玄奘深为感动,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他在《大唐西域记》中,称龟兹“管弦伎乐,特善诸国”。玄奘西行19年中,游历过100多个城邦和国家,不知看过多少风格迥异、多姿多彩的乐舞表演,惟独给龟兹乐舞如此高的评价,可见他对龟兹乐舞偏爱之深。
玄奘在龟兹住六十余天,在昭怙厘寺讲经说法,并游历了大龙池等地。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对龟兹的人文、地理做了详尽的记载。
【苏巴什佛寺遗址简介】
苏巴什佛寺遗址位于库车县城北 20
公里处的库车河(铜厂河)两岸冲积台地上,北依却勒塔格山,南临沙砾戈壁,现存面积 19
万平方米。该佛寺遗址在历史上曾先后被称作雀离大寺、雀梨大寺、
昭怙厘大寺等,现称苏巴什佛寺遗址,俗称苏巴什古城。
苏巴什佛寺始建于魏晋时期,中国古代三大佛经翻译家之一的龟兹高僧鸠摩罗什曾在此开坛讲经。此寺至隋唐达到繁盛,僧侣曾多达万人,香火甚盛,唐玄奘西去天竺取经路经此地,亦驻留两个多月。7世纪中叶(公元658年),唐朝“安西都护府”移设龟兹后,内地高僧云集,该寺佛事兴隆,晨钟暮鼓,幡火不绝,直至9世纪被战火摧毁。14世纪,伊斯兰教进入塔里木盆地后,此寺彻底废弃。
整个苏巴什佛寺遗址以佛塔为中心,四周建有庙宇、洞窟、殿堂、僧房等建筑物,保存较为完整。总面积约18万平方米,是新疆地区迄今发现的最大的佛寺遗址。河道横贯其间,遗址分布在河道东西两岸的土丘上,称为西寺和东寺。东寺有佛殿、佛塔、佛像;西寺的佛殿规模宏大,方形土塔保存完好;北部有17个禅窟,造型奇特,禅窟内残存部分壁画和石刻古龟兹文字题记。遗址还先后发现了唐代钱币、波斯银币及绘有乐舞形象的舍利盒等珍贵文物。
当年,玄奘千里迢迢来到佛国龟兹时,龟兹王在这里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玄奘在书里这样形容这个寺院:僧徒蜂拥涌来,钟声齐鸣。在大殿敬佛的烛光中,诵经者不绝于耳。
当时龟兹小国僧众居然达到五千之多,将其称为佛国倒是名实相符的。玄奘在佛堂里讲经一月有余,与当地的僧众还时有辩论。佛学的交流促进了中原和西域的文化融汇。
【玄奘龟兹辩经】
现在,有关苏巴什佛寺最可信的记载出自《大唐西域记》。唐玄奘在书中为我们留下了苏巴什佛寺的一些珍贵的文字资料。
佛教产生于印度,最高发展阶段却在中国内地。玄奘公元612年13岁在河南洛阳出家。627年,在长安佛学界已有名气的玄奘私渡出境。628年年底,玄奘到达龟兹,因大雪封山,在龟兹停留了两个多月,这期间虽然受到了龟兹国王热情的接待,但很难安寝,原因是当时龟兹盛行小乘佛教,而玄奘信仰的是大乘佛教。此两者最大的区别是小乘佛教吃肉,食杂三净(肉),而大乘佛教绝对不允许,当时龟兹包括第一高僧木叉毱多在内都吃肉。木叉毱多曾经留学印度20余年,博览经书,尤擅声明之学(梵文语言学),玄奘见过龟兹国王,便去拜访木叉氇多,当时木叉氇多就住在苏巴什佛寺。
玄奘拜访木叉氇多时发和木叉毱多举行了一场著名的佛学理论辩论,龟兹国举国震惊。
关于这场佛学理论辩论,《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有详细记载。
木叉毱多是个持才傲物的人,对玄奘的拜访,只以一般礼节相待,有点看不起玄奘。
木叉氇多说:“此土《杂心》、《俱舍》、《毗婆沙》(小乘佛学经典)等一切皆有,学之足矣,不烦西涉受艰辛也”
玄奘反问:“此有《瑜伽论》(全名瑜伽师地论,佛学经典著作)不?”
当时中原地区的大唐将直接从印度梵文翻译过来的叫真经,从西域其他文字翻译过来的叫“胡本”经。玄奘西行取经就是要直接学习正宗的梵文经书(也叫真经)。
“何用问是邪见书乎?真佛弟子者,不学是也。”
“《俱舍》、《婆沙》本国已有,恨其理疏言浅,非究竟说,所以故来欲学大乘《瑜伽论》耳。”
玄奘和木叉毱多一来一往辩论十分激烈,最后木叉毱多哑口无言,玄奘大获全胜,从此名扬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