沔阳皮影戏史
2015-08-04 12:22阅读:18
X

沔阳皮影戏,俗称皮影子。清道光年间,沔阳(今湖北省仙桃市)绣花堤皮影艺人皮思金、皮思银兄弟引进皮影戏,以沔阳渔鼓行腔、方言道白,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沔阳皮影戏。尔后,张洪显、刘泡等人相继组班演唱筒子腔皮影。咸丰年间,皮氏兄弟传徒陈大焕、陈大海,皮影戏在乡间日益盛行。同治年间,沔阳成立皮影行会,公推李坤能为会长。清末至民国时期,陈焕玉、李长恒、龚培林、陈幺、龚本槐等人自立班社,收徒传艺,在农村集镇、茶馆酒楼演唱歌腔皮影。
皮影制作,初以布鞋壳雕刻,后改用牛皮,雕刻出线条清晰、形象逼真的人物剪影。其唱词合辙押韵、语言通俗易懂、诙谐幽默;唱腔以沔阳渔鼓为主调,融合沔阳花鼓腔,节奏欢快活泼,曲调高亢豪放。唱腔共50余种,主要有平腔、悲腔、琵琶腔、鱼尾腔、杂花腔等五大类。根据沔阳地理区域,唱腔又分为上路子、中路子和下路子,以下路子最为流行。
建国后,沔阳皮影戏迅速发展。19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51年全县有业余皮影队35个,在长埫口业余皮影队的基础上,建立了县皮影队,有演员8人。不久,被列入祖国慰问团,赴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1955年3月赴省会演,由龚本愧创作
并演出的《武松打虎》获一等奖,4月调中南局会演,又获一等奖。
1957年,县皮影队演员增加到60人,分为12个小队,巡回各地演唱。次年,参加全省皮影戏会演,龚本槐创作和他与胡桃枝演唱的《乘风破浪》获剧本创作奖和演唱优秀奖,《造车记》选段,由省广播电台录音、中国唱片社灌片后向全国发行。
1962年,县皮影队改为皮影曲艺队,有演员14人,并开始对皮影戏进行改革,将现代戏和革命故事改编成皮影戏上演,增添活动舞台、硬片布景、电器设备、特技幻灯等设施,水火风云雷电雨雪均可表现出来,改侧面单眼影象为大半侧面的双眼影象,使皮影人物能眨眼、张口;改男唱女腔为女演员演唱,在伴奏上,除使用渔鼓筒和简板外,还增添了锣鼓和管弦乐器,丰富了皮影戏的音乐。翌年7月,全省13个县(市)皮影队在沔阳召开现场观摩座谈会,县皮影曲艺队演出的《洪湖赤卫队》、《夺印》、《强渡大渡河》等新编剧目,使代表们耳目一新。
'文革”开始后,皮影戏被视为“三坏”、“四旧”而遭禁演,皮影队被解散,影子被烧毁。
1978年,恢复县皮影队接回部分老艺人,充实新艺人,皮影戏又逐渐兴盛。1980年,县皮影队参加地区皮影会演,获演出一等奖,《火焰山》获整理创作一等奖,《小熊猫学本领》获改编创作二等奖。是年,西德国家皮影代表团来沔观看皮影后,带回两个影子,陈列于国家博物馆内。
1981年,中央文化部及全国木偶皮影协会的领导来沔,观看《火馅山》后,对其唱腔极为赞赏,省电视台摄制了介绍《沔阳皮影戏》的记录片及《火焰山》选场。
1983年,全县有业余皮影队45个,演员259人。毛嘴、三伏潭等区镇还成立了皮影剧团,使用皮影唱腔,演出朝代戏,深受群众的喜爱。
——(摘自《沔阳县志》略有改动)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