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情商+智商=孝

2017-01-28 10:27阅读:
情商+智商=孝
上个世纪的最后十年,当情商理论被提出的时候,这位博士也提出了一个预测孩子未来成就的公式:80%EQ+20%IQ=孩子未来成就。情商公式揭示了人类知识的学习为的是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大部分问题和挑战来自于社会互动和人际关系,所以智慧必须成就于人,掌握人与人的关系就能将知识更妥善的利用。
情商的观念对于传统重视知识教育的中国父母而言是不可思议的,不是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吗?怎么会变成情绪比考试重要了?这种以人本为基础的教育理念真的说明中国的教养观念不合时宜了吗?两千五百年前的教育大师孔老夫子的中心思想可以总结在一个“仁”字,而“仁者人也”也说明儒家思想正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维体系,所以中华传统教育理念一向是以提升人的价值为重点,人本并不是西方文化独创或特有的观念。只是长年的封建社会及科举制度让知识学习成为少数可以完成社会阶级流动的方式,这才造成了一代代中国父母误以为读书是唯一提升个人价值的方法,而忘记教育的真正目的在全人的发展了。
具备社会实践基础的知识价值才能最大化,那么践行所学应该就是情商理论的重点,也是孔老夫子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核心了,只是“仁”的教育理念究竟该如何实践呢?既然重点是社会实践,那么必然是在某种社会单元中完成,家庭就是人类社会活动最初及最重要的社会单元,在家里把某些重要的学习实践了,就有机会协助孩子整合知识的学习提升社会价值,而这个社会活动就是中华传统道德基础“孝”。“孝”是一种最大程度待人着想的行动准则,在家庭中即是亲子相互觀待,具体表现
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伦常关系,既要做到“事之以礼”,也要达成“心悦诚服”,而这部分正是情商教育希望达成的目标。
而教孝的内涵,并不至于行为上的规范合宜,更是智慧的具体呈现。“心智理论”是人类推测他人意图的心理基础,心理学家指出心智理论指的是特定的一块大脑皮层,需要经过长时间观察理解的训练学习才能完成专业化的功能,而这正是中国传统蒙学教育的基础。父母在家教育孩子懂得孝敬,深层的意涵是通过反复的行为训练让孩子明白通过行为理解父母的情绪和想法,将这种心智能力专业化,最终能将对父母孝的能力转化成对他人的敬爱,不但懂得待人着想,自己也能从这种和谐互动的过程中完成价值的提升,这才是教孝的究竟目的,而这中多层次复杂的逻辑推演能力当然也是智商教育的基础了。
在《孝经》中,孔老夫子曾教导弟子孝的基本特征就是爱与敬,而“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虽然敬与爱的内涵相当深广,但是简单的说教育孩子的目标就可以聚焦在爱与敬两个字,而采取的方法就是亲与严:亲讨论的是人际互动,也就是情商教育;严重视的是逻辑思考,也就是智商教育原来情商理论预测孩子未来成就的公式在两千五百年前孔圣人的教育思想中就曾经出现过!身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或许在通过西方科学教育学习如何教育孩子的同时,也应该拿起传统经典重新审视古人的智慧,如果孔圣人的《孝经》已经将“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的至德要道详细阐述,并且经过两千多年的反复验证流传至今,我们何需着急否定而错过了属于中国人的教育智慧呢?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