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 齐白石篆刻自用印欣赏  》

2017-05-08 20:27阅读:533
齐白石篆刻作品赏析X



“白石”两字,对篆刻者来说,实在是一个难题,因为两个字笔画都是少而单调。但经白石老人这么一排,竟有了奇妙的章法。“白石”两字的两个方口,呈上下、大小错落排列,使两个字的重心有了变化。而“白”三画的间距也不平均,“日”上的一竖一撇似篆似隶,与“白”字一长横各有穿插之妙,这一撇即起了隔开两字方口横线条的作用,又在左下方的大块留空处,增添了灵动之感。白石老人在各尽所刻印上颇多真知灼见,他一向主张印章的空白是开拓意境,形成强烈的虚实对比,调动欣赏者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对待碑帖、工具书上的篆字,要摄其精神,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加以改造独创,他说:“吾人欲致力刻印,首宜临摹古代文字,然后弃去帖本,自行书写。帖本所有者,固以一挥而就,帖本无所者亦需信手写出,如此用功,始能挥洒自如,不然必为帖本所限矣。”“石”之一横一撇,
都与边平行,一取斜势,一取弧线,既破了直线平行的僵直感,又使全印横平竖直的布局,显出平中有奇,静中有动的境界来。这方印,可算是白石朱文留空的代表作。“中国长沙湘潭人也”,是一方多字白文巨印,全印基调是满目纵横排列的线条,或粗或细,或长或短,或正或斜,或疏或密,显示出线条的节律美。在留红上,也因为天成自然,故而被分割的空间块面,给人留下无尽的遐想。
  白石刻印纯用单刀阔斧的单刀冲刻,追求痛快淋漓,反对做作修饰。他曾有诗云:“做摹蚀削可愁人,与世相违我辈能;快剑斩蛇成死物,昆刀截玉露泥痕。”我们从他这方----悍凌厉、纵横挥洒的作品中,是可以感受他的那种刀笔纵横的风姿的。
齐白石篆刻作品赏析


“齐大”,是一方自用的朱文印,由于“齐”采用简写,因而全印的七根垂线,造成变化上的难度不亚于上述“白石”一印。但是我们由左到右地审视,第一根垂线上粗下尖细,微有弯意,上段粗线,补足了残边的空缺;第二条稍短,微向外弯;第三条粗细有点变化,微向中弯,也稍长;第四条最为尖细挺劲,微断而直插印底;第五条特别紧靠左线而微收,末端稍钝微向左弯;第六条间距比前两条间稍宽,末端锐利;末条相距最大,上粗下细,向右下角斜插粘边,另外,仅有的两条横线一高一低,“齐”字三个三角形变化不一,角有全有残,四边粗细不等,极尽变化之能事。这处坚挺的朱文线条,尤如斩长鲸的利剑,或是武士手中的长枪大戟,又如雄鹰的尖嘴利爪与骏马骄健的长腿,给人一种坚忍不拔、气势纵横、凌厉无比的美感。



齐白石篆刻作品赏析

“八硕楼”是一方斋馆印,许多收藏家常好以本人收藏的文物精品颜其斋室名,如“二百兰亭斋”、“二十八将军斋”、“十钟山房”、“万印楼”、“二弩精舍”、“宝晋斋”等。此印“八”字只两笔,大胆留红之效果,比起赵之谦的“二金蝶堂”,并不逊色。下半部有九根垂笔,由于在长短、尖锐、间距等方面加以变化,故无雷同呆板之感。线条间的并笔,避免了琐碎之敝,呈现出一种欹斜剥落的奇趣。


齐白石篆刻作品赏析

“借山门客”是白石老人的典型风格。齐白石的白文印,常常由于章法上强烈的疏密对比,排列上的恢宏跌宕,运用的干脆利落,别具一种气势逼人、神采飞动的风貌。有人说他刻印只在印面上涂一点墨,不起稿就可直接奏刀,实际上,有些字他不但要查核工具书,写上印面后还要用小镜子反照审视,需要修改的必不厌其烦,直到一印定局,才霍然奏刀。这是艺术家对待艺术认真的态度。“借山门客”一印,“山、门”二字笔画较少,大块留红,与“借、客”二字相对比呼应。刀法上单刀中锋,忽粗忽细,有些笔画有明显的补刀痕迹以增强厚重感而有些学齐派刻印者却一知半解,徒袭其貌,单刀直入,盲目追求锯齿燕尾的外形,真是舍本求末的做法了。



齐白石篆刻作品赏析


“人长寿”一印,面对层层排叠的横画,似乎置身在中山陵层层台阶之间此印笔画虽细而气势雄伟,力能扛鼎。如果对横画采取平均的排列,必会使人单调乏味,望而生厌,由于作者在笔画的粗细、距离的大小等方面极尽变化之能事,因此波澜横生,此起彼伏,有应接不暇之感,必欲仔细品味而后快。白石老人在线条组合、变化方面的精湛技巧,除“寿”字头上三竖笔以外,其它竖线也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寿字的一长竖,岂不象一篙到底的竹篙,又像两位硬气功大师在献技时,雪亮的枪尖直顶三寸咽喉,被顶弯了的枪杆弯而不断,显示一种韧劲的美。这一苍劲雄强富有力度的长线条,犹如大树的主干,厅堂的大柱,起着支撑全局、项天立地的作用。为了打破边框直线条的僵直感,“人、长”二字的竖线也力避垂直。让这些粗细、长短、正斜、宽窄、疏密的线条和空间在互相对立、排斥的因素中达到了矛盾中的统一,在险绝之中,复归平整。高低不同的音调可以协调成最美的乐曲,而同样高低、同样节奏、同样旋律的音调,显然是不能感动听众的。艺术上的道理是如此地相通。




齐白石篆刻作品赏析



“悔乌堂”这方著名的长方形斋馆印,在线条组合变化上与“人长寿”一印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读者从“人长寿”一印的欣赏中已经得到了不少启示,则可用同样的方法去研究“悔乌堂”一印中线条的变化。“堂”字口下一横,故意折其左端,人为地造成空地,为的是与“悔”字右下空处相呼应。此印采用头尾呼应的办法,“乌”线条密集,且以横线条为主,恰与头尾两个以直线条为主的字相映成趣,耐人寻味。


齐白石篆刻作品赏析



“大匠之门”是白石老人为了不忘自已木匠出身的经历而刻制的。针对木匠出身地位低微的世俗偏见,白石老人曾刻过“鲁班门下”、“木人”等印,引以为自豪。“大”字四根垂笔粗细、姿态各不相同,其中一笔还明显地用复刀处理以壮其势。这四个笔画特少的字,由于“匠、门”两字的几处并笔,显得顾盼有情,增强了全印的团聚感。

齐白石篆刻作品赏析

“天涯亭过客”,“天、客”二字,都有靠边一笔以线代边的笔画,客字独立成行,留出了将近一半地位的空白,这种大胆的空白手法,不是精于此道,是难以有这种魄力的。大胆留白,给全印平添一层空灵、宽阔的意境。这方印的空白处,反使内蕴更丰富、充实,使空间得到延伸,从而为欣赏者发挥想象与联想留下了余地。印中上方左、右两角各有斜笔,形成左右对称的格局。“涯”之三点水以三直代之,“过’字的走之底等这些特殊的篆法,也是齐派印的特点。
齐白石篆刻艺术



白石老人曾在日记中写道:“刻印,其篆法别有天趣胜人者,唯秦汉人。秦汉人有过人处,全在不蠢,胆敢独造,故能超出千古。余刻印不拘前人绳墨,而人以为无所本。①
  在这短短的几十字中,齐白石对于篆刻的认识已经暴露无遗:其一是推重秦汉印,其二是主张创造,其三是向往天趣胜人的境界,其四是自作印非无所本,只是所本不在形貌与模式,暗示了以秦汉人印为大法的意识。齐白石在大量的诗跋、边款及手批学生印集中多次阐述这样的主张。与老人的绘画、书法主张同声调,老人极为轻蔑那些以摹拟为能事的印家,创造不入凡格是他的鲜明印学思想。
  “脱尽凡格,不见做作,即为佳刻”
  “熟极反生,寻常眼孔不能知其微妙处。”②

  结合老人的印章创作,不难发见其理论与实践的一致性。齐白石治印基本上用单刀法。对此他有极妙之论:“单刀绝妙”、“用刀之力,若宝刀截玉如泥。”“我刻印,同写字一样。写字,下笔不重描。刻印,一刀下去,决不回刀。”③由于在长期的篆刻实践中,老人磨炼了殊深的工夫,练就了非凡的腕指之力,所以他治印单刀冲刻,如作书时之自如挥毫,将刀法趣味用得极有个人味道。篆刻是要有“金石气”的,但在“金石气”中还要体现书法趣味,对此白石老人有深刻理解,“凡欲脱去刀痕,犹留痕,非易也。”正是有这样的认识水准才可能创作出那样由熟返生的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印章艺术来。按老人自己的说法“刻印始于二十岁以前”④但胡佩衡、胡橐《齐白石画法与欣赏》却说“白石老人三十四岁(一八九六)时,才开始研究篆刻。”实际情况是,齐白石在开始学画时(二十七岁)便开始学刻印了,只是那时他纯是门外人。后来虔诚地向一长沙印人请求刻印,受到了“把石头磨磨平再拿来刻”的污辱,他才发愤学刻印了,这应该是三十岁前后的事。三十四岁时正式开始学篆书并刻苦治印,以至把友人黎松安家的客厅地上刻得满是泥浆,一时传为佳话。应该看到,在齐白石艺术成功的途程中,苦学与勤奋不懈几乎是与老人过人的胆识与才力等量齐观的重要原因之一。齐印的生辣风格总与他的腕指之力过人有关。正与老人作书的先苦师古贤一样,治印上他下的工夫同样是惊人的。除了看到了发表的大量齐白石印作外,笔者在湖南的一位白石弟子处还看到数百方他收藏的齐印印花,其中有许多作品都是显见的齐学印不同时期的作品,有些学黄士陵、赵之谦印作品非常逼肖。“虎公”便是那个时期的作品。
  在篆刻史上除了秦汉印曾经深刻影响了齐白石印艺外,对其影响最大的当推赵之谦,一部《二金蝶堂印谱》他翻捡、揣摹、临仿了很长时间。当然在他后来成熟的印风中,早年启蒙的浙派丁敬身、黄小松印风几乎荡然无存了,在得到《二金蝶堂印谱》和学习《天发神谶》、《祀三公山》特别是秦权量诏版书以后,齐的印风逐渐自开生面,摆脱早年的明清流派印风的牢笼。篆法上的师法《天》《三》二碑与他的“写意式”的刀法综合起来,便把老人追求的“气势盈满”、“笔画参差”、“似拙非拙”的美学理想体现出来了。
  众所周知,篆刻艺术有三要素:刀法、篆法、章法,这三面齐氏均堪称独树一帜。刀法与篆法略如前述,在印界,对于齐派印章争论最大的除了刀法更主要的是章法了。排斥齐派印的人认为齐印的章法布局“野怪”、“杂乱无章”,事实上,怎样看待这个问题涉及到美学立场的问题。不必否认,如所有作手一样,齐白石的确也有不少粗劣印,章法变化有余而缺少统一感。但另方面,追求变化纵横参差也正是齐印的所长。齐印正在此处敢人所不敢为,因此处理好的印便形成了极具个性特征的齐家样印风。阴文代表作“大匠之门”、“八砚楼”、“借山吟馆主者”等,大气磅礴,参差之美俨然,令人击节叹服阳文代表作“三余”、“江南布衣”、“人长寿”、“我自作我家画”等,又是奇崛纵横、气机盘纡回荡,非常团整浑厚。这些印章精品,与老人的书艺相似,完全是“自家须眉”不见古人痕迹,正体现出老人不平常的创造力与革新精神。老人的印艺无愧色地实践了他“扫除凡格总难能”的印学主张,衡诸印史,足可睥睨凡格,别树大纛。老人在耄耋之年仍然刻出了“学工农”、“为人民”那样的创新之作,实属难能可贵。可见老人是怎样执着地耕耘在笔墨砚石之间。齐印与齐书是非常一致的风格表现,这种一致性的具体落脚点便是形貌上的追求纵横错落的参差美和精神上的重视天工人工两相统一的自然美。自然,齐印的其它许多审美价值都有待于不断研究,更不是本文所能胜任的。
  齐白石的书法篆刻艺术和他的绘画艺术一样是美的创造的结晶。“老萍自用我家法”(齐白石别号寄萍老人)一语自白已道出了齐白石艺术的全部要义。其艺术的融合民间与文人艺术于一炉的素质与特征非常完美地体现了一位平民艺术家的人生态度与审美情感,质朴、健康、清新、奇崛、雄肆的品格境界正是老人创造性的人格自贵的物化。
  注释:
  ①见《齐白石画法与欣赏》。
  ②《齐白石谈篆刻艺术》。
  ③同上。
  ④同上

   《中国书法》1993年第一期

齐白石的篆刻艺术
齐白石的篆刻艺术
齐白石的篆刻艺术
齐白石的篆刻艺术
齐白石的篆刻艺术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