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中国古代内府书画印章的规矩(1)

2014-07-11 11:40阅读:21
中国古代内府书画印章的规矩浅议(1)
马世川
内府收藏的书画,它的品质往往是很高的,当然,钤印的规矩是不可避免的,实际上,从宋代画院制度开始,这些规矩一直延续到大清结束。
其一,很高。钤印位置的高低规矩,有限的资料告诉我们,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期间加盖印章的位置是有讲究的,无论前一个王朝与后一个王朝的关系如何,但是,应该说,它们在钤印的规矩上似乎从来没有创新。尤其是内府收藏的“官印”,有时候是内府收藏场所的殿阁名称,有时候就是皇帝本人的收藏专章,这样的钤印很显然与其地位相随,必将站在最高的位子上。如果空间许可,对于中堂和立轴来说,这些内府印章就是占据了画心的最上端。因此,在绝大多数时候,内府印章“高高在上”。在下图当中,“御书”葫芦印,双龙方章,以及九叠篆章“内府图书之印”牢牢占据了画心的最上方。这样重要的内府印章如果处在画心的底部,或者杂乱安插在普通鉴赏,收藏的印章当中,应该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当然,也有民间收藏鉴赏的钤印放在最上端的,但是它似乎不敢占据画心的中心位置,只在右端的边角处寻得一方狭窄的空间而已。著名收藏家项子京的“得密”葫芦小印,“天籁阁”方章就是这样处理的,这也许是个例而已。
中国古代内府书画印章的规矩(1)X

其二,很大,内府收藏的钤印不但所处的位置很高,而且往往会很大,只要空间许可,内府的钤印往往体格硕大。像上图当中的北宋“内府图书之印”九叠篆书,气势恢弘,非皇家莫属。实际上,金代的内府印同样大气而厚重,连同元代,明代,清代,其中的内府大印,在规制上,往往彰显皇家之气象,印章的刻制水平当然也极高。尤其是金章宗的“明昌御览”,它的存在可以直接断定画作的品质与档次。下图当中的局部,我们可以看到清晰的三枚钤印,“万机余暇”,“明昌御览”和乾隆御览之宝”,这三枚印章牢牢地占据着画作的最上部,而且在用章的体量上也没有任何含糊,这就是内府的印章。必须说明一点,有的内府钤印并不很大,像“乾隆御览之宝”就有好几个版本,大小也差距很大,这并不是真伪的问题,而是由于画心空间局促,才做出的及其灵活而顾全大局的安排。顺便告诉一声,乾隆皇帝见多识广,对艺术的尊重史无前例,他绝不会在画心上随便的,除了及其简单的“神”与“妙”的题字以外,最大限度的保留原作的状态这是乾隆的一贯作风。至于乾隆到处挥毫的传闻,都是及其短见和不尊重事实的。
中国古代内府书画印章的规矩(1)
内府除了“高”和“大”之外,它们的钤印本身往往会透出一股霸气,这从上面的资料中能够体会出来,无需做太多说明。

本文系应大连华夏文化博物馆(金石滩)特约而写,旨在陈述一些书画钤印的一般性常识,不需要太专业。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