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源
竹枝词是古代流行于巴渝湘沅之间的民歌载体。具有形制短小、语言通俗、风格生动活泼、含蓄婉转、幽默风趣的特点。
民间原始竹枝词因年代久远,未见记载。但中唐诗人顾况在七绝《竹枝》:“帝子苍梧不复归,洞庭叶下荆云飞。巴人夜唱竹枝后,肠断晓猿声渐稀。”中记述了当时民间夜唱竹枝词的情景。竹枝词由民间转化为文人诗中起到开创性作用的是中唐诗人刘禹锡,他在《竹枝词九首并引》中说:“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岁正月,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其卒章激讦如吴声,虽伧儜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奥》之艳。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到于今荆楚鼓舞之。故余亦作《竹枝词》九篇,俾善歌者飏之,附于末,后之聆巴歈,知变风之自焉。”
现存的历代竹枝词其创作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由文人收集整理保存下来的民间歌谣;二是由文人吸收、融会竹枝词歌谣精华而创作的有浓郁民歌色彩的诗体;三是由文人借竹枝词格调而创作的七言绝句,这一类竹枝词文人气较浓。
二、特点
一是形制短小
竹枝词一般七言四句二十八字,类似一首七绝。但偶然也有人写五言、六言的竹枝词。
二是格律宽松
民间竹枝歌谣除了押韵外,是不大讲究平仄粘对格律的。
关于声律:但文人所作竹枝词,由于惯常写作的是律诗,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应用格律规则,可合之处便合格律,不可合之处便顺其自然,从而形成了古
竹枝词是古代流行于巴渝湘沅之间的民歌载体。具有形制短小、语言通俗、风格生动活泼、含蓄婉转、幽默风趣的特点。
民间原始竹枝词因年代久远,未见记载。但中唐诗人顾况在七绝《竹枝》:“帝子苍梧不复归,洞庭叶下荆云飞。巴人夜唱竹枝后,肠断晓猿声渐稀。”中记述了当时民间夜唱竹枝词的情景。竹枝词由民间转化为文人诗中起到开创性作用的是中唐诗人刘禹锡,他在《竹枝词九首并引》中说:“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岁正月,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其卒章激讦如吴声,虽伧儜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奥》之艳。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到于今荆楚鼓舞之。故余亦作《竹枝词》九篇,俾善歌者飏之,附于末,后之聆巴歈,知变风之自焉。”
现存的历代竹枝词其创作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由文人收集整理保存下来的民间歌谣;二是由文人吸收、融会竹枝词歌谣精华而创作的有浓郁民歌色彩的诗体;三是由文人借竹枝词格调而创作的七言绝句,这一类竹枝词文人气较浓。
二、特点
一是形制短小
竹枝词一般七言四句二十八字,类似一首七绝。但偶然也有人写五言、六言的竹枝词。
二是格律宽松
民间竹枝歌谣除了押韵外,是不大讲究平仄粘对格律的。
关于声律:但文人所作竹枝词,由于惯常写作的是律诗,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应用格律规则,可合之处便合格律,不可合之处便顺其自然,从而形成了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