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关于竹枝词的基础知识

2023-06-03 20:16阅读:316
一、起源
竹枝词是古代流行于巴渝湘沅之间的民歌载体。具有形制短小、语言通俗、风格生动活泼、含蓄婉转、幽默风趣的特点。
民间原始竹枝词因年代久远,未见记载。但中唐诗人顾况在七绝《竹枝》:“帝子苍梧不复归,洞庭叶下荆云飞。巴人夜唱竹枝后,肠断晓猿声渐稀。”中记述了当时民间夜唱竹枝词的情景。竹枝词由民间转化为文人诗中起到开创性作用的是中唐诗人刘禹锡,他在《竹枝词九首并引》中说:“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岁正月,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其卒章激讦如吴声,虽伧儜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奥》之艳。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到于今荆楚鼓舞之。故余亦作《竹枝词》九篇,俾善歌者飏之,附于末,后之聆巴歈,知变风之自焉。”
现存的历代竹枝词其创作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由文人收集整理保存下来的民间歌谣;二是由文人吸收、融会竹枝词歌谣精华而创作的有浓郁民歌色彩的诗体;三是由文人借竹枝词格调而创作的七言绝句,这一类竹枝词文人气较浓。
二、特点
一是形制短小
竹枝词一般七言四句二十八字,类似一首七绝。但偶然也有人写五言、六言的竹枝词。
二是格律宽松
民间竹枝歌谣除了押韵外,是不大讲究平仄粘对格律的。
关于声律:但文人所作竹枝词,由于惯常写作的是律诗,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应用格律规则,可合之处便合格律,不可合之处便顺其自然,从而形成了古
代文人创作竹枝词时约定俗成的原则。从刘禹锡的竹枝词作品分析表明,拗格为竹枝词的主要平仄格式,七绝律偶尔为之。当然,竹枝词使用拗格,主要还是为了服从内容表达和风格体现的需要。唐以后历代文人,都尊刘禹锡为竹枝词的开山鼻祖。而刘禹锡的十一首竹枝词作品,除一首合七绝平仄外,其余多为拗体,而且,折腰体最为常见。后人竹枝词普遍做法是既可遵七绝平仄,也用拗体(包括使用“三平尾”),但第三句末字必须用仄声字。但尽可能做到用字平仄相间,忌4个以上同声字连用。
关于韵律:竹枝词首句押韵的多,不押韵的相当少;二、四句必须押韵,但韵可以放宽。押韵多用平声韵,但偶尔也有用仄声韵的。
三是使用语言通俗易懂,通常以口语、俗语乃至方言入诗
清汪士祯云:“竹枝稍以文语缘诸俚俗,若太加文藻,则非本色矣。”竹枝词宜多用口语、俗语乃至方言,方有竹枝味道。
另外,竹枝词不避重字重词。
四是风格明快、诙谐、风趣
竹枝词通常语言明白晓畅,快人快语。
五是常用比兴表现手法和谐音、双关、歇后语等修辞手法
三、内容
竹枝词的内容主要包括:风土民情、山川形胜、社会百业、时尚风俗、历史记变等等,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等诸多领域。
竹枝词发展到清代,在文人们的积极开拓之下,逐渐完成了由抒情趋向风土、纪风与纪事兼备的转型。
清代竹枝词比较特殊的是棹歌形式,后人多理解为渔民在行舟时所唱的渔歌,即“言舟楫之事”。清代产生了大量百咏诗歌,大型风土组诗的兴盛使得联章体组诗的开始受到关注,这些诗歌更多的是对风土景观的记述,此时风土诗尚未与竹枝词合流。换言之,自清代起,棹歌也开始承担竹枝词的功能,但并非所有的棹歌皆可视作竹枝词,仅限于咏风土类棹歌。
四、禁忌
竹枝词在当代创作实践中,有以下几点共识:
一忌违反生活语言习惯使用词语倒装。
二忌使用文言词汇中的“之、乎、者、也、矣、焉、哉、欤”等一类虚词和“尔、汝、吾、子”等人称代词。
三忌使用除民间习用的典故外的须加注方能使读者读懂的典故。
四忌用僻词僻字。
五忌生造词汇和凑韵。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