踔厉十年磨利剑赓续三代出新篇——《新编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评介
2024-11-30 04:39阅读:
踔厉十年磨利剑 赓续三代出新篇
——《新编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评介
摘自2024-11-29中国中医药报
胡滨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23年岁末,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李鸿涛主编的《新编中国中医古籍总目》面世了。它为中医古籍的整理、研究与开发利用迈上新台阶提供了焕然一新的书目工具。
中医古籍是中医药学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中医药学发展的文献保障,更是当代医家学习与研究中医药学的信息源泉。然而,面对浩如烟海、散若繁星的中医古籍资源,如何能穷源溯流、类比勘研、探骊得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古籍的开发与利用必须仰仗书目,书目是打开古代知识宝库的钥匙。“它不仅能反映历代文献之繁衍、学术之嬗变,而且能启迪治学思路,指示治学门径。书系于目,譬犹江河汇于海,掌诸目而源流判、类属清、真伪辨、存佚明。古往今来,
历代史官翰林,抑或是鸿儒巨擘,考校经籍,纂修文献,彰明学术,必藉目录方得问途登堂。”(引自《新编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前言)故历代文人学者无不重视书目的作用,强调“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也”。
有鉴于此,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持续开展了历时50多年的四次全国中医古籍资源普查与书目编纂。三代馆员赓续发力,板凳冷坐半个世纪,总是在中医古籍文献整理研究的关键时刻推出“利器”,为全国中医界提供一部又一部适用之书目,有力地助推了我国中医古籍的整理研究与开发利用。
《中医图书联合目录》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资源匮乏,图书文献也不例外。
刚刚建立不久的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克服了人员少、条件差、时间紧等困难,薛清录专家主动担纲,在老一辈中医文献研究家耿鉴廷等先生的辅佐下,大家团结合作,日夜加班,终于在1961年,与北京图书馆联合编纂出版了我国首部
《中医图书联合目录》。该书目收录全国59个藏书机构和两位藏书家收藏的1958年以前抄录或印刷出版的中医图书7661种,开启了现代中医专科联合书目编纂之先河,不仅及时地为我国中医界提供了第一部中医图书文献检索利用的联合目录,而且为以后的书目工作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
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的召开,激发了广大科学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国际上开始出现“中医热”和“针灸热”。对以中医古籍为主的中医文献进行整理利用,已经是全国中医界的共识,卫生部也开始着手制定第一批以《黄帝内经》为首的十大中医经典的点校计划。客观形势要求对全国的中医图书资源进行系统全面的调查摸底整理,以方便中医人员有效利用。
1978年初,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义不容辞地向上级申报了调查摸底与编制《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项目。在上级支持下,薛清录馆长带领全馆工作人员全力以赴投入到这项工作中。到1985年年底,他们从全国科研、教育及公共三大系统113家图书馆和部分个人藏书者中,征集到馆藏中医图书目录卡片十万余张。并在《北京晚报》上刊登广告,以征购民间收藏之古医籍。当时办公条件差,没有电脑,全凭手工操作,没有一点锲而不舍精神还真干不下去。
经过6年多的系统整理、全面归纳与反复核实,《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于1991
年出版。该联合目录收入了1.2万余种新中国建立之前出版的中医药图书,其中一万余种为古籍医书。由此,基本满足了对馆藏中医图书的检索利用需求,有力配合了国家规划的多批次中医古籍的整理研究项目,奠定了中医古籍分类类目与著录规则等标准之基础。
《中国中医古籍总目》
《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出版后的20多年里,中医古籍整理工作日益受到国家的重视,下达了一批又一批的点校任务。各图书馆在清理馆藏中,也发现了许多中医古籍新品种。这种新形势为进行更为广泛的中医古籍资源调查,深入掌握中医古籍存世状况提供了有利条件。
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抓住这一历史契机,于2003年开始,薛清录馆长老当益壮,在刘国正、裘俭等同志的协助下,联合行业内外专家,带领李鸿涛、张伟娜等一批年青专业人员,在《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调查范围,并整合全国相关馆藏书目和文献研究成果,编撰了一部更全面、准确反映当时中医古籍收藏分布情况的大型中医古籍专科书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
《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于2007年出版,收录的重点是1911年以前历代流传下来的中医古籍及其影印本、复制本,并对《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所收的书目数据进行重点调查核实,辨析纠正一些处理不当的书目数据,查实并删除报失条目和重复条目。还收录了一批流失海外在国内已经失传的中医古籍的影印本、复制本,扩大了对综合汇编类丛书中所收中医古籍的调研和收录。吸收了一些地区性中医古籍联合目录收入的地、市、县级单位收藏的中医古籍。《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沿用了20世纪编纂的两部《联合目录》的分类编年体例,以体现中医学术的发展源流和传承轨迹,保持和提高书目的学术参考价值。在此原则指导下,补充和调整了部分类目,进一步完善了中医古籍分类体系。
由此,《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共收录全国150个图书馆(博物馆)馆藏的1949年以前出版的中医图书1.3万余种,比《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总量增加了1334种,但实际新增品种不止于此,经过调查核实,《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的书目数据中,有929种因是重复著录或已遗失注销而删除,因此,实际增加的品种达2263种。此外,《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所收古籍版本的数量,较《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增加了3652个,其中不乏明以前的珍稀善本图书,亦是此次编纂的一大收获。
《新编中国中医古籍总目》
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启动实施。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作为首批试点单位,最早完成古籍普查登记,全面推进馆藏中医古籍保护利用等工作。
2012年开始,李鸿涛等中青年专家,接棒老一辈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扩大全国中医古籍资源普查的广度和深度,深入开展调研,新增收集231家公藏图书机构
(包含市县区级图书馆、 博物馆、 医院及医药院校图书馆)
的书目信息2.6万条。并通过书目调研与文献考察相结合的方法,考订书目信息,删汰冗余数据,完善缺漏款目。
打磨十载,终于亮剑。2022年年底编纂完成《新编中国中医古籍总目》。
该书目共收录全国379个藏书机构收藏的1912年以前写印的中医古籍8650种。对于古籍在流传中所形成的后印本、重修本、递修本、丛书零种本和汇印本进行重点考订并予以规范化著录,以期明确中医古籍
“版” 与 “本” 的权属和时代划分,基本解决了古籍版本著录的疑难之点,扫清了古籍整理校勘的一些障碍。
《新编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在3个方面有新的突破:一是根据中医古籍文献学术内容和体裁特征,对原有中医古籍分类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和完善;二是在《古籍著录规则》的指导下,编制了更加适应中医古籍编目著录的《中医古籍著录规则》,以此作为标准,核实、考订、修正了相关问题;三是细化和创新了索引编制,新增了著者字号索引和刊刻抄录印行者索引。由此,为大家的检索利用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新编中国中医古籍总目》的编纂,凝聚了当代中医药古籍版本目录学研究者10余年的心血。该书目的款目组织体系展示了中医古籍文献的传承发展和分类布局,揭示了中医学术与学科发展规律,为中医古籍文献的保护整理,乃至书籍史、医学史研究,提供了目录学储备和支撑,是打开中医药古籍文献宝库的金钥匙。在当前全国中医古籍保护、整理与研究工作进一步开展之际,《新编中国中医古籍总目》的出版,不仅为广大中医古籍文献工作者开展版本目录研究和文献整理提供了有力的检索工具书,也为全国中医古籍收藏单位馆际交流,以及中医古籍的普查、发掘、保护与利用提供了分类和著录的标准化规范。它的广泛应用,必将在全国中医古籍保护与利用工作中再次绽放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