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治验八则
2024-12-05 04:44阅读:
荨麻疹治验八则
马建国 山东省曲阜市第二人民医院
荨麻疹为常见的皮肤病,症见瘙痒剧烈,搔抓后起大小不一的条状丘疹团块,时起时消,无定时发作,有的短期内可治愈,部分迁延时间较长,其病因病机较为错综复杂。笔者祖父马鸿汉是山东省曲阜市老中医,在70余年的皮肤科职业生涯中,对于此病有着较为丰富的治疗经验,据其不同的病因、症状辨证施治,获效明显,现将其治愈的部分验案整理如下。
1 胃热炽盛证
石某,男,41岁,1965年7月2日初诊。周身皮肤瘙痒,搔抓后起大小不一的红色丘疹团块,呈阵发性,时起时消,反复发作半月余。经按荨麻疹治疗,注射葡萄糖、葡萄糖酸钙、维生素C、地塞米松,内服马来酸氯苯那敏、中成药防风通圣丸等,获效不著,瘙痒症状同前。刻下:患者瘙痒难忍,搔抓后起红色条状皮损,烦躁不宁。诉胃脘灼热,口苦口渴欲饮,溲黄尿有热感,便干。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
诊断:荨麻疹(胃火炽盛,蕴于肌肤,风邪侵袭)。
治则:清泻胃肠之热,佐以疏风止痒。
处方:生地黄30g,牡丹皮12g,黄连10g,石膏10g,天花粉10g,知母10g,大黄12g,木通9g,竹叶9g,蝉蜕9g,白鲜皮15g,牛蒡子9g。5剂,水煎服,日1剂,忌腥辣食物。
7月7日二诊:服药后,皮损发作次数减少,痒感大减,口苦口渴症状明显减轻,大便正常,小便略有热感。守原方去大黄、木通、石膏,生地黄减为20g,继进6剂,煎服法同上。
7月13日三诊:上述症状全部消退,不需再服,告愈。
按
此案荨麻疹患者始用西药注射、内服,未能奏效。祖父据其病因、症状,综合辨证属于胃肠热盛蕴于肌肤,风邪侵袭所发。胃肠热邪不清,皮肤难以安宁。故
以生地黄、牡丹皮、黄连、石膏、知母、麦冬、大黄、木通、竹叶清胃肠之热并导热下行;蝉蜕、白鲜皮、牛蒡子疏风止痒。药症合拍,而收全功。
2 胃肠虚寒证
孔某,男,59岁,1967年11月14日初诊。患者每遇风寒即全身皮肤瘙痒,起大小不一的丘疹团块,反复2个月余,用常规疗法治疗效不明显。刻下:皮肤瘙痒,搔抓后皮损呈现为淡红色。身体素质较差,发作时呕吐冷水,腹部稍痛,肠鸣频作,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质淡,苔白,脉沉弱。
诊断:荨麻疹(胃肠虚寒,感受风袭)。
治则:温补胃肠,散寒疏风。
处方:党参20g,白术12g,茯苓12g,干姜10g,肉桂10g,竹茹9g,防风9g,白蒺藜9g,炙甘草9g。6剂,水煎服,日1剂。
11月20日二诊:服药后上述丘疹团块发作的次数开始减少,瘙痒症状已减,呕吐清水已无,腹部微痛,肠鸣频作症状减轻,二便基本正常。守原方去竹茹,党参减为15g,白术、茯苓减为9g,干姜、肉桂减为6g,继服6剂后诸症痊愈。
按
本案患者迁延2个月余未愈,祖父据症详辨发病之因为胃肠虚寒,加之感受风袭发为荨麻疹。取理中汤加味,以党参、白术、茯苓、干姜、肉桂、炙甘草温补胃肠祛寒;竹茹和胃降逆;防风、白蒺藜疏风止痒。由于辨证比较贴切,诸药互用,相得益彰,疗效显著。
3 肌表阳虚证
单某,女,67岁,1969年3月3日初诊。全身遇风寒后即出现大小不一的淡红色丘疹团块,瘙痒尤甚,以颜面四肢暴露部位为著,得暖则适且皮疹有所消退,反复发作近2个月。其间虽多次内服中西药物(不详)治疗,仍未痊愈。舌质淡,苔白,脉沉。
诊断:荨麻疹(肌表阳气虚弱,抗寒力差,风邪侵袭)。
治则:温阳固表,散寒祛风。
处方:黄芪30g,桂枝10g,羌活10g,干姜10g,防风10g,蛇床子10g。7剂,水煎服,日1剂。
3月10日二诊:服药7剂后,上述症状均明显好转,皮损发生次数明显减少,遇寒后惟有面、手部出现少数风团。守原方将黄芪减为15g,桂枝、羌活、防风、干姜减为6g,续服5剂。
3月15日三诊:上述诸症基本告愈,遇风寒皮肤已无瘙痒。患者要求巩固疗效,守上方稍作调整继进4剂后再未发。
按
《证治准绳》云:“夫人阳气外虚则多汗,汗出当风,风气搏于肌肉,与热气并,则生瘖癗。状如麻豆,甚者渐大。”本案患者反复发作2个月余,多方用药未效。综合其症状表现,祖父认为其属于肌表阳气虚弱,感受风寒侵袭而致。治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重用黄芪为君助阳固表,增强机体抵抗力;原方中生姜易干姜,配合桂枝、羌活通阳散寒祛风;防风、蛇床子止痒疏风。由于辨证较为明确,所用药物切中病机,故收良效。
4 气血俱虚证
付某,男,59岁,1971年11月4日初诊。患者周身起大小不一的淡红色丘疹团块,时起时消,痒剧4个月。某院诊为荨麻疹,予抗组胺药物、钙剂、维生素及中药、中成药交替内服多次,仍未获效。患者形体瘦弱,面色微黄,气短懒言,四肢乏力,常头晕健忘。舌质淡,苔白,脉细无力。
诊断:荨麻疹(气血俱虚,风邪侵袭)。
治则:益气补血,疏散风邪,佐以止痒。
处方:党参30g,白术10g,茯苓10g,黄芪30g,当归15g,白芍30g,熟地黄30g,川芎10g,防风9g,蛇床子9g,甘草9g。10剂,水煎服,日1剂。
11月14日二诊:服用10剂后,面色由微黄转红,皮损再现的次数明显减少,瘙痒症状减轻,头晕健忘、少气懒言、四肢乏力等明显好转。守上方将党参、黄芪、白芍、熟地黄减为15g,继服8剂。
11月22日三诊:上述诸症基本消失,为巩固疗效,守上方去川芎,党参、黄芪减为10g,防风、蛇床子减为5g,继进4剂后告愈。
按
本案患者荨麻疹反复发作数月,且具面色微黄、气短懒言、肢体乏力、头晕健忘等症状,究其主因,祖父辨为由于气血俱虚,从而导致肌表抗邪力差,风侵而发。故用八珍汤加味,以党参、白术、茯苓、黄芪补中益气健脾;当归、白芍、熟地黄、川芎补血;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在补益气血扶正基础上,伍入防风、蛇床子祛风止痒,使气血得充,肌表得固,风疏痒止,而收全功。
5 血热风侵证
陶某,男,27岁,1972年5月6日初诊。周身皮肤作痒,搔抓后呈现出红色条状皮损,且愈抓愈多,肌肤触之灼热,无定时发作5个月。其间经两家医院诊断为人工荨麻疹,注射内服外用中西药物(不详),当时瘙痒症状稍能减轻,过后依然如故。口渴,舌质红,苔黄,脉数。
诊断:人工荨麻疹(血热兼受风袭)。
治则:凉血清热,疏风止痒。
处方:生地黄30g,紫草12g,牡丹皮12g,赤芍12g,地骨皮12g,玄参15g,麦冬10g,知母10g,蝉蜕9g,浮藻9g,白鲜皮9g。10剂,水煎服,日1剂。
5月16日二诊:服用10剂后皮肤瘙痒感大减,即使搔抓后皮损色已转淡红,触之灼热感已无,口已不渴。守上方去知母、麦冬,生地黄减为15g,紫草减为9g,玄参减为10g,继进8剂,皮损未再出现,痒感消失。
按
人工荨麻疹,又称皮肤划痕症,临床中比较常见。据其搔抓后皮肤潮红、触之灼热、口渴、痒感剧烈等症状,迁延数月未愈。祖父认为其属于血热受风而发。以生地黄、紫草、牡丹皮、地骨皮、赤芍、知母、麦冬凉血清热;玄参不仅清热,亦能消斑毒;蝉蜕、浮萍、白鲜皮止痒疏风。由于所用中药与临床症状相符,热清风疏,皮损消退,而收佳效。
6 肝胃热盛证
陈某,男,41岁,1972年9月2日初诊。全身皮肤瘙痒,搔抓后呈现大小不一的红色丘疹团块,痒剧月余。经常规疗法内服外用药(不详)多次,效果不显。急躁易怒,头痛头胀,胃脘灼热,口苦口渴,尿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滑数。
诊断:荨麻疹(肝胃热盛,兼感风客)。
治则:清泻肝胃之热,疏风止痒。
处方:龙胆草12g,栀子10g,黄芩10g,夏枯草10g,紫胡10g,生地黄15g,石膏10g,知母10g,天花粉10g,黄连10g,车前子10g,木通6g,蝉蜕9g,白蒺藜9g。8剂,水煎服,日1剂。
5月14日二诊:服药8剂后,皮损发生次数较少,痒感大减,即使抓后肤色呈现淡红。急躁易怒、头痛头胀、口渴口苦症状皆轻,小便正常。守上方去石膏、车前子、木通,龙胆草、生地黄减为9g,蝉蜕、白蒺藜减为6g,继服6剂,瘙痒症状消失,诸症治愈。
按
本案患者始用西药内服外用,皮疹仍时起时消,反复再现,痒如前状。祖父据其口渴口苦、急躁易怒、头痛头胀、胃脘灼热等症状,辨为肝胃热盛,复受风邪侵袭而致。药用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夏枯草、生地黄、车前子、木通清解肝经之热;石膏、知母、天花粉、黄连清胃火热;佐蝉蜕、白蒺藜祛风止痒,药证相符,疗效显著。
7 湿热互结证
杨某,女,33岁,1975年7月10日初诊。在无明显诱因下,周身皮肤瘙痒,搔抓后出现大小不一红色条状皮损,触之灼热,得凉则舒适,无定时发作1个月。经服西药马来酸氯苯那敏、赛庚啶、醋酸泼尼松、维生素C,外用炉甘石洗剂等常规疗法,均未治愈。小便色黄,尿有热感,大便黏滞不爽。口苦口中黏腻,渴不欲饮,纳食不香。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诊断:荨麻疹(脾胃湿热互结,蕴于肌肤,复受风袭所发)。
治则:清利脾胃湿热,祛风止痒。
处方:白术12g,茯苓12g,山药12g,薏苡仁30g,佩兰10g,黄连10g,栀子10g,车前子10g,滑石10g,白鲜皮10g,牛蒡子10g,地肤子10g,甘草9g。8剂,水煎服,日1剂,忌油腻辛辣食物。
7月18日二诊:服药8剂后,皮损发作次数已明显减少,瘙痒及口苦口腻等症状随之减轻,纳食增加,二便正常。守上方去车前子,白术、茯苓、山药减为9g,薏苡仁减为20g,甘草减为6g,继服6剂。
7月24日三诊:皮肤瘙痒、口苦口腻等症状已无,纳食正常。患者要求再服以巩固疗效。守上方略事加减继进3剂而愈。
按
据本案患者综合发病主因,祖父辨为脾胃湿热互结蕴于肌肤,兼受风侵而发。治以白术、茯苓、山药、薏苡仁、佩兰、黄连、栀子清利脾胃湿热;车前子、滑石、甘草导湿热下行;白鲜皮、牛蒡子、地肤子祛湿热止痒疏风。治法得当,使脾胃湿热得以清解,风疏痒止,肌肤安宁,诸症皆愈。
8 阴虚内热证
胡某,女,57岁,1978年4月28日初诊。皮肤无定时发痒,搔抓后起大小不一的红色条状皮损,触之灼热,以午后及晚间加重,得凉舒适,迁延2个月未愈。其间内服外用数种西药(不详)效果不著。刻下:除上述皮损外,两颧色红,午后明显,口渴,烦躁不宁,手足心热。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诊断:荨麻疹(阴虚内热,蒸灼肌肤,风邪侵袭而致)。
治则:滋阴清虚热,疏风止痒。
处方:银柴胡12g,胡黄连12g,青蒿12g,鳖甲15g,生地黄30g,麦冬15g,知母12g,地骨皮12g,秦艽10g,白鲜皮10g,浮萍9g,蝉蜕9g。9剂,水煎服,日1剂。忌食腥辣之物。
5月9日二诊:服药9剂后,皮肤瘙痒及灼热感大减,皮损呈现次数减少,颧红口渴、烦躁、手足心热等症状皆轻。舌质变淡,苔润。守上方去秦艽,银柴胡、胡黄连、青蒿减为9g,生地黄减为15g,麦冬、知母减为10g,续服7剂。
5月16日三诊:诸症继轻,皮损灼热感已无,为巩固疗效,守上方去麦冬、生地黄、浮萍,继服4剂后上述诸症均愈。
按
此案患者始用西药获效不显,除阵发性瘙痒剧烈,皮损灼热,并有口渴、两颧色红、烦躁、手足心热、舌质红、少苔、脉细数等。祖父对此辨为阴虚内热,蒸灼肌肤,感受风侵而呈现红色皮疹。治取银柴胡、胡黄连、青蒿、秦艽、生地黄、麦冬、知母清虚热滋阴;鳖甲补阴能退蒸热;地骨皮清热退蒸;白鲜皮、浮萍、蝉蜕疏风止痒。诸药合用可使阴液充,虚热退,风疏痒止,获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