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上海青浦青龙古寺——昔青龙镇七塔十三寺,今白鹤镇吉云禅寺塔

2013-05-17 20:18阅读:2,067
青龙古寺


上海青浦青龙古寺——昔青龙镇七塔十三寺,今白鹤镇吉云禅寺塔X

青龙古寺山门殿与吉云塔


曾名“报德寺”、“隆福寺”、“吉云禅寺”,俗称青龙寺,位于青浦区白鹤镇青龙村。
青龙古寺的由来传说是三国时,孙权曾在此建造青龙战舰,操练水军,逐渐形成市镇,镇名为青龙镇。唐朝时,青龙镇和青龙港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并且佛教兴盛,相传有“七塔十三寺”之说。唐天宝二年(743)始建,寺名为报德寺,俗称南寺(相对于青龙镇俗称为北寺的国清院)。唐长庆元年(
821)重建,并建宝塔、升仙台在其前,寺改名为隆福寺,塔名隆福寺塔,又称青龙寺塔。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僧畅住寺中,日诵《法华经》一至二部,夜礼弥勒菩萨二百至三百拜,三十年始终一贯,故人称畅法华,八十岁病逝,僧泽随将其灵骨葬于寺门之左,上建石塔以识之。宋庆历年间(10411048)重建宝塔,砖木结构,七层八角形,现仍存砖身塔。建塔前,沪渎港“与海相接,茫然无辨”,入港船只常常失事,卷入深波,建塔后,望塔进止,怵心顿减,得安全入泊。
明正德《松江府志》卷二十载:北宋嘉祐七年(1062)正月,来寺弘扬天台宗的“杭州梵大寺上方传天台教赐紫了空大师浩弘撰”《僧畅法华行业记》记载了僧畅修习法华经的事迹,并立石为记。后寺渐圮坍。元大德三年(1299),住持普善得浙江东道宣慰副使任仁发(青浦白鹤镇人、画家、水利专家)捐资重建;元致和元年(1328)其子贤德、元至正三年(1343)其孙士质,先后修缮大佛殿和东西两庑,使青龙寺焕然一新。同时恢复寺田三十顷,元末杨维桢撰《重修宝塔并复田记略》记述此事。明崇祯十七年(1644),里人朱明镜重修佛塔。明清交替之际,寺毁于兵燹。


清顺治五年(1648),住持百愚鸠工集材,重建殿宇,先后重建禅堂、斋堂、大雄殿、地藏殿、厨库以及方丈室、韦驮殿和普同塔等,寺宇渐现新貌。现青龙古寺内有碑一方名为《重兴青龙隆福寺碑记》,系清康熙六年(1667)由本县诸嗣郢撰文、监院德泰、维那德吴立石,碑文记录了这段复兴历史,首段有载“青龙百愚斯禅师重兴隆福寺”字样。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智暹住持。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清圣祖皇帝南巡江南,赐额为“吉云禅寺”,御书“精严寿相”匾额,并御赐水晶观音一尊,紫衣袈裟一袭,萱花画扇一把,青云寺成为江南著名的丛林之一,有“佛塔为天下之雄”之誉。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蒋浦、徐葵等新助建文觉堂、澄怀堂、东廊庑、地藏殿等。
据清光绪《青浦县志》载:当时全寺占地六十亩,领寺田四百五十亩,建筑宏伟,梵宇瑰丽,一时成为东南名刹。清嘉庆三年(1798)失火,寺宇全毁。清道光元年(1821)重建。现大雄宝殿前有碑一方为《敕赐吉云禅寺重建大殿碑铭》,该碑为道光十二年(1832)由祖定撰文、监院澄参立石,碑铭记载“(清)道光丙戌移锡青龙吉云禅寺”,该寺“青龙一枝,远承曹洞,近接百愚,云水百城”,“辛未之岁庵建旃檀殿,后药师宝山”等碑文。清咸丰十年(1860)太平天国兵灾,房屋毁废大半,殿堂仅存较完整的大雄宝殿、观音殿,均为清末建筑。


青龙古寺旁仅留青龙塔一座,塔身被焚,仅存砖身,伴随着青龙古寺几易其名,始终是青龙寺的象征。该塔建于唐长庆元年(821),宋庆历年间(10411048)重建,后多次随寺名而改名为“隆福寺塔”、“吉云禅寺塔”,但俗称青龙塔。宋、元、明、清各代对青龙塔均作过修缮,曾有载“登上塔顶,远眺雁荡,近瞰龙江,雁荡茫茫,龙江泱泱”。这说明青龙塔曾作为青龙港船只进出海港的标识,同时其旁有雁荡和龙江两处湖泊河流。自元入明,青龙港“潮淤水涸”,船只的“市泊之区徙于太仓”,青龙塔才失去了河湾港口标识的作用。


明代沈绍文曾登塔凭吊,作《登青龙塔》诗:“崚嶒龙藏俯平皋,独倚寒空揽布袍;乱后几家仍避地,秋来无日不登高;晴霞欲散诸峰色,极浦新添八月涛;缥缈仙踪何处是,好凭天际听云傲”。青龙塔为七级八角,原有楼阁式建筑,有木梯可登塔至七层远眺,后因火焚,仅余北宋修砌砖石结构的塔身,塔檐无存,梯级尽毁。1956年因台风将塔刹吹倒,刹上重达百斤宝瓶随之脱落,宝瓶之上铸刻有“明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铸”字样。196297日,上海市政府宣布青龙塔(吉云禅寺塔)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现青龙塔塔身已倾斜2°50′,1992年专家对青龙塔进行了纠斜维护,使之依然屹立于青龙寺山门前的塔院之内。 青龙寺建于青浦白鹤镇青龙村与此地在三国时系江海之要冲不无关系。三国时吴国太曾发愿修寺造塔,古代四象: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青龙以“东方”为首,此地位于吴淞江之东口,故取名青龙港。又因此处水势浩瀚,也是成群结队的仙鹤栖身集聚之地,被称为白鹤之乡,故取名白鹤镇。青龙、白鹤汇聚一地,实为风水吉祥之宝地。据宋代诗人梅尧臣在《青龙杂记》中记载:青龙镇有二十二桥、三十六坊、三亭、七塔、十三寺,烟火万家。与青龙寺俗称南寺相对的北寺,实名为国清院,后改名隆平寺,与青龙寺改名隆福寺相对。北寺亦为唐长庆元年(821)所建,同时建有隆平寺塔,至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首设青浦县治,将此寺改为青浦县城城隍庙。
青龙寺由于位于佛寺兴隆、商业发达、港口繁荣的青龙港,所以青龙港亦被有些近代学者认为是唐代鉴真和尚最后一次东渡日本的始发港口。如今“七寺十三塔”已成沧桑,但这座青龙塔却仍能千年不倒,不可不谓之为风水宝地之吉证。
1959年青龙寺由青浦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197958日重新开放。1993年青龙寺重新修复后开放,由光云任监院,19959月正式登记为宗教场所。青龙寺重修了天王殿、钟鼓楼、观音殿、大雄宝殿、念佛堂和寮房等建筑,重塑释迦牟尼像和一丈六尺高的千手千眼观音像。20021122日,青龙寺举行大雄宝殿落成暨全堂佛像开光典礼。


上海百寺上博第四十八篇
癸巳年四月初八佛祖诞日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